适宜针灸调理的常见病证-针刺辅佐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效果不错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肠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侵犯心脏后,引起心肌局灶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临床常先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倦怠、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继而出现心悸、胸闷、胸痛或心前区隐痛、头晕、呼吸困难、浮肿,甚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极少数患者会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和猝死。一旦患病多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且久治缠绵不愈,给患者的生活以及精神带来极大的痛苦。

适宜针灸调理的常见病证-针刺辅佐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效果不错


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特点来看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温病”范畴,据该病临床表现以心悸、胸闷短气、心脏严重杂音、颧颊紫红等表现又可归属于中医学的“心悸”;“怔忡”;“心痹”;“胸痹”;“虚劳”等范畴。中医认为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正气虚弱,或因过劳耗伤正气致卫外不固,一旦感受风热、湿热邪毒由皮毛、口鼻而入,伤及同居上焦的心肺就会出现如咽红、咽痛、咽中不适、咳嗽、鼻塞流涕、心悸、气短、胸闷等症。正如温病大师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当外感毒邪从口而入,蕴阻脾胃使脾失健运则可见腹泻、头身困重、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症。

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以内关、督脉胸1至胸10椎段为主穴。发病初期加大椎;心脾两虚加足三里、天枢;心阴虚损加太溪;气滞血瘀、心脉闭阻加合谷、太冲;痰浊内阻加丰隆;心阳不振加膏肓俞。先令患者取俯卧位将背部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大椎穴处,术者右手持小号三棱针(亦可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一次性采血针代替)以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贴针身中下端露出约3毫米长的针尖以快速、准确、垂直点刺并用95%的酒精搽拭点刺处(便于血液的顺利外泄)后,接着术者左手将打火机的火焰开至最大于右手所持的罐口适宜的玻璃罐中瞬间闪过后迅速拔罐于大椎穴处,同时术者左手将打火机的火焰开至最大于右手所持的罐口适宜的玻璃罐中瞬间闪过后迅速于督脉胸1至胸10椎段、膏肓俞处拔火罐,留罐10分钟起罐(大椎穴处用卫生纸将血迹搽拭干净再用络合碘常规消毒)。再令患者改取仰卧位并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针灸针刺太溪0.8寸施以捻转补法;足三里、天枢直刺各1.5寸,内关、合谷、太冲直刺各1寸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丰隆直刺2.5寸施以提插泻法。留针30分钟并隔10分钟加强手法1次,大椎、督脉胸1至胸8椎段、膏肓俞每周两次,其余穴位左右两侧交替选用。丰隆起针时摇大针眼,术者可以用双手拇食指挤压针眼周围令出血3、5滴。

方中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有宁心、安神、和胃、宽胸、除烦之功,对心脏有相对特异性的作用,可统治心胸部的一切疾患。督脉胸1至胸10椎段属于“阳脉之海”的一部分,手足三阳经气皆会于督脉,它能统摄调节全身阳气,维系全身元阳。从生理解剖角度来讲的话,督脉胸1至胸10椎段尤擅调理心、肺、脾、胃脏器的病变。大椎又名百劳,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亦称诸阳之会穴。具有宣通一身阳气,解表、祛风、散寒、理气、清心、定志的功效。膏肓俞位居魄门(肺藏魄)和神堂(心藏神)两穴之间,在内为心肺之气血存在、交换的枢纽,在外当属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具有宣通肺气,下气平喘,益气补虚,扶正祛邪,调和气血,顺接阴阳,宁心安神,强壮健体的功效。足三里为足阳明经期所入,既是本经合穴,又是本腑下合穴,具有健脾和胃,化积导滞,理气消胀,调和气血,和胃安眠之功。天枢足阳明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发之处。有疏调大肠,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整肠通便,扶土化湿之功效。足三里补中为要,天枢疏泄为主,二穴伍用一补一泻,一肠一胃,调和气机,和胃整肠,恢复肠道正常传导功能。合谷与太冲两穴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手一足、一升一降,相互配伍组成了一个调节气血、平肝熄风、消滞化瘀的最佳组合良方。太溪为肾经原穴针之以滋阴降火,导虚火下行。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能调治脾和胃两大脏腑,有很好的健脾理湿、清泻痰浊、除湿祛痰的效果。相比其他方法来讲针刺辅佐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具有方法独特、疗效满意、优势突出的特点,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运用。


职业的缘故,业余时间写了些针灸相关科普小文章,有些在《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家庭中医药》等报刊;百度文库、网易博客、针灸中国网等公开发表。从学术交流角度考虑汇集于此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治依据。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文章版权归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医生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