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的演變,本可與世界接軌,因慈禧太后的一句話化爲泡影!

科舉考試不僅是選拔,是對於一代君臣格局的檢驗,更是先進程度的考驗

科舉考試從我國南北朝萌發至清末,再轉換為現在的公務員國考,已經有將近1400年的歷史。科舉考試的發展也可謂是高低起伏,被一個國家和人民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

科舉考試的演變,本可與世界接軌,因慈禧太后的一句話化為泡影!

縱橫歷史,科舉考試改變了原來官位世襲制的一個狀態,更多準確地來說,改變了一個朝廷的解構和思想,從原來的官宦子弟到寒門士子,從背景顯赫到家境貧困,各種各樣來自不同階級,不同地方的有才幹有抱負的學子融入朝廷為國效力。

科舉考試的演變,本可與世界接軌,因慈禧太后的一句話化為泡影!

話雖如此,考試的試題和範圍卻也是考驗帝王和當朝官員的一份考卷,若試題出的深度太淺,對於優秀人才的表達力太低,若太深,又可能致使考生全軍覆沒;若範圍太窄,則考生獲取不到更新的知識,若範圍太寬,批改的官員又不知道是否具有批改的資質……所以一次科舉考試,體現的不僅僅是這次考試的士子學識深度,還有出題官員以及帝王的格局。

科舉考試的演變,本可與世界接軌,因慈禧太后的一句話化為泡影!

隋朝時期,開設不同的科目來選拔不同領域的人才,改變了官員的單一來源。到了唐朝,不僅招納本國人才,更是歡迎外國的學者來參加考試,來進行文化思想交流。到了宋朝,由於過於注重文科,導致很多考試科目到後期廢除,從宋朝開始,考試科目在慢慢單一,卻對於舞弊的措施在一步步加強。元代並不是很注重科舉考試,導致科目縮減為一門,並且考試分配名額按種族分類。

科舉考試的演變,本可與世界接軌,因慈禧太后的一句話化為泡影!

到了明朝,雖然是科舉考試的鼎盛時期,卻是最限制思想的一個時期,這時的學院不再是一個單純學習的地方,是一個科舉考試的必經之路,而且鄉試要求八股文,能否通過全靠八股文的優劣,致使很多學者一輩子都在學習八股文。清朝由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科舉考試已經有了一個比較符合當時世界發展的變革,卻因慈禧太后的一句悉數照舊,變得沉乏,最後不得已廢除。

科舉考試的演變,本可與世界接軌,因慈禧太后的一句話化為泡影!

主要影響科舉考試的不僅是官員,還有帝王的格局。帝王有一個眺望大海另一邊,地球另一邊的視野,自然昌盛繁華是必不可免的,若是帝王有一個滿足現有的想法,就會發生閉關鎖國,學習不到最先進的知識和文化,出現當別人用槍遠距離擊斃你時,你卻還在舉著長矛思考我怎麼才能捅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