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統治者最完美的人才獲取通道——科舉考試


導語:"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中國古代,通過科舉制度入仕為官,可謂是古代廣大學子的畢生追求。人們所追求的一生不過名、利二字,而讀書參加科舉,便是獲得名利的最快捷的方法。在之前統治階級主要由貴族掌控,而科舉的大興,打破了士族門閥是壟斷,為中下層人民打開了上升的大門。

在眾多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中,經常會出現進京趕考的書生形象,或者是屢試不中的舉子,年逾三四十依舊在參加科舉。科舉考試的施行,為廣大寒門子弟打開了新的晉升大門,將大批的中下層人民輸送到統治階級,卻也將他們又束縛到了新的牢籠之中,成為了新的壓榨人民的統治階層。使得有的讀書人一生碌碌無為,埋頭苦讀,卻一直未考中,最後抱憾終生而亡。

世卿世祿到九品中正——世家大族的把持

在秦漢之前,統治階級的內部一直都是採取世卿世祿的制度,統治者建立了一套依靠血緣關係親疏的統治制度,形成了嚴密的統治階層,貴族將權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而官職封地按照血緣關係一代代的進行承襲,而權力也在這之間一代代流轉。使得形成了嚴密的金字塔狀的統治階級所有的權力全部在貴族手裡,平民沒有任何的晉升機會。

封建統治者最完美的人才獲取通道——科舉考試

(分封制)


直到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強盛,開始對外大舉用兵,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完善的軍功爵制,這才首次為下層民眾打開了新的晉升途徑,然而作用依舊是有限的,軍功爵制也僅僅適應於戰爭頻繁的戰國時期,一旦天下太平,便難以發揮作用。直到漢朝時,漢武帝時期逐漸形成了察舉制。

封建統治者最完美的人才獲取通道——科舉考試

(軍功爵制下能征善戰的將士)


察舉制主要是中央與地方聯合根據一個人的品行道德進行推舉,中央徵召的一種選舉人才的制度。但由於是自上而下的方式,任然難以避免產生包庇等現象,權力的流轉依舊在貴族手裡。

封建統治者最完美的人才獲取通道——科舉考試

(九品中正制)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開始形成了九品中正制。中央下達命令,由當地有名望、有見識的人對各個地區的人才進行平定,共分為九等。而所評定的等級,便成為授予官職時的依舊,品級越高,則官職越高。九品中正制度的出現,改變了察舉制的弊端,東漢末年,察舉制被世家大族操控,失去了原來的作用。而九品中正制,在一開始評定等級的時候會依據一個人的家世、品行、德學等多方面來進行定品,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壟斷。但是這樣的局面並沒有持續多久,在晉之後,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掌控朝政,干擾人才的選舉,評定只看門第出生,忽略品德才能。最終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

科舉的興起——新的晉升途徑

世家大族的把持使得下層人民難以晉升,但南北朝時期,戰爭不斷,加上少數民族南侵,使得很多世家大族走向沒落。而通過戰爭,許多下層人民開始成為地主階級,有著強大的實力,但是卻沒有參與政治的地位。所以這個時候舊的貴族開始將一部分的權力讓位出來。科舉制在南北朝時期開始萌芽,隋文帝即位後,廢除了九品中正制,設立了科舉制。隋文帝時期的科舉制度初具形態,並通過"試策"來取士。這是有記載的相對較早的通過考試進行人才錄取的規定。

隋朝的科舉的設立只是一個開端,但是卻深刻的影響了之後唐朝對科舉制度的完善。隋朝的科舉制度成為一個範本,唐朝時開始大規模的推行,並加以完善,使得科舉制度更加適用於封建統治的人才需要。而唐朝時期經過數十年更改,基本奠定了後世科舉制度的內容。

封建統治者最完美的人才獲取通道——科舉考試

(唐太宗)

封建統治者最完美的人才獲取通道——科舉考試

(唐高宗)

封建統治者最完美的人才獲取通道——科舉考試

(武則天)


在唐代時期,考試分為日常考試的常科和皇帝臨時舉行的制科。在當時的科目眾多,但慢慢隨著統治者的統治需求,其他科目慢慢弱化,明經與進士成為較為常見的科目。科目常考的內容包括策論、詩詞、文章等。但進士較難,明經較容易。而在武則天時期,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設了武舉。科舉考試時由吏部或者禮部負責,而新增設的武舉則由兵部負責,考試內容包括騎馬、射箭等眾多科目,頭名也可的武狀元之名。而在之後的一千三百多年,科舉考試的規章基本沿用了唐朝時期的規定,只是所考內容發生改變。

從人才輸送到思想禁錮——科舉的畸形

科舉制度初期設立的原因是為了選拔人才,為封建王朝的統治尋覓更加優秀的管理者,同時也使天下英才一展宏圖。但伴隨著封建統治達到頂峰,中央集權日益嚴重,專制皇權日益僵化,科舉制度也慢慢變得僵化。

在唐朝時期,進士科考試,看重詩賦;明經科考試,重帖經、墨義。導致明經只要熟讀背誦經典即可,但是進士科的考試則需要非常高的各人文學素養與才華。而到了宋代的時候,宋代統治者重文輕武,科舉制更加盛行,成為國家人才來源的主要途徑。王安石對科舉考試的改革,不在考察詩賦,而側重於經義的考察。在經過宋神宗是許可之後開始全面推廣,重新規定了科舉考試所考察經義的書籍,包括《詩經》《孟子》《論語》等。但是王安石對科舉考試的改革,伴隨著他的下臺也宣告失敗,在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定式後,之後的科舉考試的內容時有變換。

封建統治者最完美的人才獲取通道——科舉考試

(宋代科舉考試)


而科舉制度進入其鼎盛時期是在明清時期,但同時也是在這個時期所僵化的。到了明朝的時候,科舉制度更加完善,分為了明確的四級考試: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而考試內容離不開儒家經典,以《論語》《大學》《孟子》《中庸》中的文句為題,寫作格式為八股文,文章解釋參考朱熹的《四書集註》。八股文的形式僵化,寫出的文章毫無新,純粹是為了討好統治者。但由於八股文的僵化的形勢,束縛讀書人的思想,使得他們只會參加科舉而一事無成。


封建統治者最完美的人才獲取通道——科舉考試

(各級科舉圖解)


總結

總的來說,科舉制度的設立初衷還是可取的,隋唐科舉制度的設立與完善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士族門閥在統治階層的把持,使得中下層人民有了更多的晉升途徑。用人制度的改變,為統治集團內部輸送了更多人才,因為科舉制度的開展,使得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前所未有,士子讀書學習的風氣大增。

但同時由於大量的人才一心撲到經義策論,埋頭苦讀只為了有朝一日榮登皇榜而揚名天下。導致忽略了自然科學的研究,導致中國在近代開始落後。同時由於封建王朝專制皇權的強大,科舉制度失去了原本的功效,成為束縛民眾的工具,壓抑人民的思想。科舉制度的弊端到了後來越來越明顯,人們將參加科舉看作做官發財的工具,一旦考中,便貪汙腐敗,造成官僚機構的腐敗。但我們也不能不承認科舉考試在封建時期其優越性,對人才選拔的準確性,很好的適應了專制時期統治者的需求,也適應了小農經濟下的中古古代農業社會的需求。直到今天,讀書來謀求自身新的發展依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任何一項制度,都有它的弊端與有點,不同的時代,有其存在的原因。雖然在今天看來,是非常落後愚昧的,但他卻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優勝劣汰,當這片土壤不再適合他的生存的時候,他自己便會慢慢消失。

《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