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對接資金存管任重道遠:「上線率」不足80%

時代財經APP記者 胡卿如

P2P平台对接资金存管任重道远:“上线率”不足80%

隨著銀行白名單的公佈,不少銀行相繼通過測評並披露了資金存管信息。

近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以下簡稱:“互金協會”)公佈了渤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海銀行)對接P2P網貸平臺的存管信息。互金協會官網顯示,此次渤海銀行共對接了26家網貸平臺,其中,僅德晟金服、魯西金融等13家平臺實現存管全量業務上線。

分析人士指出,互金協會官網披露的銀行資金存管信息,有助於網貸機構切實落實資金存管相關要求,防止一些網貸機構進行虛假宣傳、不實披露,使真假存管一目瞭然,有效解決假存管、部分存管等問題。

對接而不“上線”

據悉,互金協會披露的網貸機構信息主要包括在該行開展資金存管業務的委託人信息。其中,委託人信息主要包括委託人全稱(也是網貸機構全稱)、平臺名稱、存管協議簽訂時間、全量業務上線時間、社會信用代碼、存管系統名稱及版本號等。此外,相關信息由商業銀行自主披露,並對披露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負責。

除披露銀行對接的委託人信息之外,互金協會還公佈了各個銀行的支付結算服務能力。

以渤海銀行為例,該行由聯動優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動優勢)提供支付結算。據悉,聯動優勢成立於2003年8月,是深交所上市公司海聯金匯的全資子公司,也是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常務理事單位。

值得注意的是,與渤海銀行對接的網貸機構並非全部上線全量業務。截至發稿,渤海銀行對接的26家網貸平臺,僅有德晟金服、魯西金融、杭文投等13家平臺全量業務存管系統上線,上線率為50%。另外優先貸、微金石等13家平臺,雖然早已與銀行簽訂存管協議,但至今未正式公佈全量業務上線時間。

所謂的全量業務上線時間,指的是平臺全部業務在該行正式上線存管的時間。在銀行存管上線後,出借人開戶、充值、提現等交易環節均在銀行系統中進行,資金交易也需用戶授權才能進行資金劃轉,而P2P平臺不能直接接觸用戶資金。可以看出,正式上線銀行存管,可以降低P2P平臺資金挪用風險。

“上線”也有風險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發稿,中國建設銀行、華夏銀行、渤海銀行等10家銀行公佈了89家網貸平臺資金存管情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共有21家平臺未正式上線全量業務,上線率不足80%。

“經觀察,全量業務上線的平臺多為大、中型平臺,而尚未全量上線的多為小型平臺。” 麻袋研究院研究員蘇筱芮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由於存管對接工作技術門檻較高,一些平臺直接選擇了“外包公司”來專攻存管問題。而當前行業環境偏緊,部分小平臺由於業務收縮,手頭也不是很寬裕,自有技術能力不過硬,選擇外包在資金方面又相當吃緊,處於兩難境地。

而正式對接銀行存管並全量上線,在蘇筱芮看來,有助於規範網貸平臺的賬戶資金劃轉,對於備案合規檢查工作也有相應的推動作用。因為根據監管要求,要完成合規檢查,P2P網貸平臺必須完成全量業務的存管上線。協會定期公佈並更新進度,有利於各平臺對照行業整體情況進行合規工作的持續改進。

小小金融總經理劉小峰則認為,銀行在登記披露平臺上披露網貸平臺的存管信息,使得投資者在存管信息的瞭解上,對比銀行和網貸平臺各自披露的信息,有效降低信息不對稱性,及時瞭解那些網貸平臺就存管進行虛假宣傳,這有利於更好地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存管只是合規工作的一部分,存管跟平臺安全性並不能等同。投資人在投資前,除了銀行存管,還應當從其他角度綜合對所投平臺進行考量,例如項目的真實性、披露情況等。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銀行存管並不能防範網絡平臺所有風險,比如技術風險、項目風險等都不是存管能解決的。投資者對投資收益過高的平臺要保持警惕。

【更多相關資訊,請移步各應用市場下載“時代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