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提高領導幹部依法行政能力

《学习时报》: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提高領導幹部依法行政能力

李少文

《學習時報》

《学习时报》: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依法行政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重要內容。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黨的領導下依法行政,領導幹部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有利於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增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

在新時代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必須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提高領導幹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對於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於全面增強黨的執政本領尤其是依法執政本領,具有重要意義。

《学习时报》: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正確認識依法行政的重大意義

依法行政是我們黨和國家關於行政權力行使的基本原則,也是基本思路。1999年,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2004年又發佈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行政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對依法行政提出了新要求、新辦法。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了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增強黨的依法執政本領的重大意義,將依法行政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安排。

依法行政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重要內容。其產生和發展與法治理念有著直接密切的關係。在現代,法治不僅包括權力依照法律規定運行——這只是形式意義的法治,法治還包括權力行使要符合一定的目標——這是實質意義的法治。社會主義法治觀不僅要求行政權力有法律依據,還包括立法和執法的過程都應該符合國家的價值追求,符合法律確立的目標。

依法行政是全面增強黨的執政本領的必然要求,是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領導13億多人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們黨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這就包括了依法執政的本領。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黨的領導下依法行政,領導幹部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有利於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增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

《学习时报》: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準確把握依法行政的衡量標準

堅持合法行政。合法是依法行政的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內容,它意味著行政權的存在和行使都必須於法有據。“法無授權不可為”就是合法行政的直接表述,它包括主體合法、職權合法、內容合法。主體合法是指實施行政行為的組織必須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行政機關職權法定,行為內容合法,在行政法理論上就表達為越權無效。如果行政機關行使了它自身沒有的權力,下級行政機關行使了上級的權力,行政機關在事務範圍和地域範圍上越權,都可以被判定為越權無效。

堅持合理行政。合理行政要求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行使自由裁量權應當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關因素的干擾;所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行政行為合理與否的問題始終存在,因為法律不可能細緻到每個步驟。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行政機關一般都要考慮怎麼做才是最合適的。在理論上,我們把合理行政總結為兩項原則,分別是平等原則和比例原則。行政法上的平等原則是憲法上平等原則的具體化,反對行政機關選擇性執法。比例原則起源於德國,被認為是德國行政法中的“帝王原則”,它要求目的適當、手段必要並且手段和目的要成比例。

堅持程序正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外,應當公開,注意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要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係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行政管理相對人存在利害關係時,應當迴避。在國外,程序被視為控制行政權力的重要方法,美國行政法的核心內容就是《行政程序法》。在我國,程序的問題也越來越重要,違反法定程序的行政行為可以被訴請撤銷。

堅持高效便民。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提出這一要求,既是基於行政權力運行的特點,行政機關必須能夠積極回應民眾的訴求,也是因為我們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的特點,是我們黨的性質所決定的,它始終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行政機關用權履職要為人民服務。高效便民直接針對行政機關的不作為以及懶政、怠政現象。

堅持誠實守信。行政機關公佈的信息應當全面、準確、真實。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簡單地說,行政機關要對自己作出的決定承擔責任,不能因為自己的原因去損害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誠實守信在英美國家和歐洲大陸形成兩個不同的理論,在英美國家叫作“禁止反言”,意思就是政府說過的話必須算數,要言行一致;在歐洲大陸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稱為“信賴保護”,指行政相對人對行政機關的行為形成信賴利益,則政府要保護這種利益。

堅持權責統一。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由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力和責任的統一。權責統一意味著權力和責任必須是一體的,問責、追責、賠償都是行政權力運行的必要內容。2008年《國務院關於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指出:“加快實行以行政機關主要負責人為重點的行政問責制。”2009年《關於實行黨政領導幹部問責的暫行規定》中指出,在決策嚴重失誤、失職、管理和監督不力、濫用職權、處置群體性事件失當、用人失察等7種情形時,對黨政領導幹部實行問責。2016年出臺的《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規定,由黨組織按照職責權限,追究在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中失職失責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幹部的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和領導責任。黨的十九大報告則進一步提出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依法行政要加強制度機制建設

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

機構設置及其權責配置是影響行政權力運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將內設機構改革、編制資源使用以及黨政機關合併設立或合署辦公作為改革任務,它們也將直接影響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實現。落實好這些改革措施,將是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制度基礎。

健全依法決策程序機制。程序能夠引導、激勵和約束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決策尤其是重大行政決策依法進行,這是提高決策質量、推進民主科學管理、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目前要重點建設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等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明確決策主體、事項範圍、法定程序、法律責任,從而規範決策流程,並且強化決策法定程序的剛性約束。

規範行政執法行為。這要從制度上給行政權力的運行劃定邊界。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它對執法提出了具體要求,涵蓋制度建設和行為規範兩個方面。在制度建設方面,需要改革行政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在行為規範方面,需要創新行政執法方式,加強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共享,全面落實執法責任制。

加強對行政機關的監督。監督能起到指引、震懾和校正的功能,它是約束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重要因素。形成科學有效的監督體系對於依法行政來說意義重大,也有利於預防和懲治腐敗、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追究違法機關和人員的責任。對行政機關的監督體系是廣義的。要加強黨內監督、人大監督、行政層級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制度建設,改革審計管理體制,也要完善糾錯問責機制。此外,還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