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後的首個交易日
近來股價低迷的工業富聯跌破發行價
截止10月8日收盤,工業富聯報收13.72元,較前一交易日下跌3.65%,其總市值僅剩2702億元,與高點(約5193億元)相比,市值“蒸發”2491億元,幾被“腰斬”。
值得注意的是,自6月8日敲鐘上市以來,工業富聯在A股表現平平,僅在收穫三個漲停板後,股價便不斷下探。在此之前,工業富聯曾創造36天A股最快過會紀錄,彼時的工業富聯頭頂獨角獸光環,一時風光無兩;而閃電上市的工業富聯也被外界認為是代工巨頭富士康轉型的重要一步,承載著郭臺銘和富士康摘掉“代工廠”帽子的夢想。
從上市首日大漲44.01%,到如今的破發,正好4個月的時間。工業富聯究竟是風口上的工業互聯網科技公司還是又一家代工廠,外界對此爭論不休。
中報不及預期 淨利潤率僅為3.42%
今年是富士康入大陸投資30週年,6月6日富士康集團還專門組織了一場規模頗大的慶生儀式。但當天的重頭戲並非只是為年滿30的富士康慶生,在匆匆趕到會場與員工切完蛋糕之前,68歲的郭臺銘剛在臺上向大家講完富士康的工業互聯網夢。
“今天既是一場慶生,也是關於未來的一次蝶變。”郭臺銘在現場表示,而立之年的富士康,將全力推動智能製造,盡力成為中國先進實體經濟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領頭羊,基於30年創新研發與精密製造的經驗積累,富士康將以工業互聯網為載體,將工業大數據轉換為人工智能。
在外界看來,彼時的富士康正在籌劃摘掉“代工廠”“血汗工廠”的帽子,正式向風口上的工業互聯網進軍。兩天後的6月8日,工業富聯在上交所上市,上市首日開盤大漲44.01%,股價達到19.83元,市值達到3905.58億元,超過海康威視,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業。
在獲得三個漲停板後,工業富聯股價便開始下探,外界質疑迅速傳來,焦點在於,工業富聯究竟是一家科技公司還是披著工業互聯網外衣的代工廠?
8月13日,工業富聯披露了上市以來的首份半年報。財報數據顯示——
工業富聯2018年上半年營收1589.9億元,同比增長16.29%,實現淨利潤54.4億元,同比增長2.24%。
而在主營業務方面,半年報表示,報告期內公司通訊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均保持快速增長;
以機器人及精密工具為主的科技服務,持續投入研發和內部使用,並擴大產業研發,全面佈局其他相關領域。
其中,通訊網絡設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 920.17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28%;雲服務設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 663.05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21%。
雖然營收依舊可觀
但是,2.24%的淨利增長
3.42%的淨利潤率
顯然不符合市場預期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的招股書顯示,工業富聯2015年至2017年的淨利潤率分別為5.26%、5.27%和4.48%,同期綜合毛利率分別為10.50%、10.65%和10.14%。可見,無論是淨利潤率還是綜合毛利潤,工業富聯呈現持續下跌狀態。
有分析人士指出,受制於全球通信設備市場逐漸萎縮,以及5G紅利最早於2019年下半年才能釋放等因素影響,工業富聯增收不增利的局面短期內仍難以改變。
科技龍頭還是代工廠?
根據工業富聯半年報,其持續走低的毛利率和淨利潤率也表示,以“工業互聯網”概念上市的工業富聯難以擺脫低毛利的代工困境。在長達154頁的半年報中,工業富聯一字不提代工業務,而且對蘋果也只稱之為“某美國著名品牌”。
值得玩味的是,在此前的招股書上,工業富聯曾將代工的企業逐個羅列出來,包括亞馬遜、蘋果、思科、戴爾、HPE、華為、聯想、英偉達等。而這也是外界質疑工業富聯尚未擺脫“代工帽子”的重要佐證。
事實上,自IPO之時
工業富聯便被外界質疑估值過高。
根據招股書,工業富聯2017年末擁有269049名員工,其中生產製造員工有203308人,佔比75.57%,大專以下員工209930人,佔比78.03%,30歲以下員工160499人,佔比59.65%,極為符合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特點,即低學歷低年齡員工眾多。
而據騰訊稜鏡報道,工業富聯實際是由鴻海集團創始人郭臺銘通過一系列資產重組,將60家旗下子公司拼湊而成的,“工業互聯網”是其頭頂的概念。其中包括濟源鴻富錦、武漢裕展、鶴壁裕展、德州富鴻等空殼公司,淨資產、淨利潤全部為0。
騰訊新聞《稜鏡》現場調查發現——
空殼公司正是工業富聯演繹資本“空手道”的棋子——前期自地方政府處獲得土地廠房、稅收優惠等招商引資紅利,後期通過IPO募集資金將空殼填滿。但對於這一消息工業富聯方面並未予以回應或證實。
6月22日,鴻海精密股東大會,面對投資者對工業富聯低迷股價的質疑,郭臺銘顯得不甚在乎——
股價現在多少錢,我都不曉得。從A股上市到有所產出,至少需要三年時間。預計最快到2020年,工業富聯的投資者才會取得收穫。
採寫:南都記者 劉晨
閱讀更多 深財大件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