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吕后不杀韩信,韩信会造反吗?你怎么看?

屁微大伯


依史书的说法,韩信是打算造反的,只是还没来得造反,就被吕后杀了。

不过,这种说法很值得怀疑。

我先说说史书的讲法。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实际上已没有任何权力,甚至还在刘邦的监视范围。韩信便想到倚重好朋友陈豨,当时陈豨被任命为巨鹿太守,临行前,韩信对他说:“虽然皇上现在信任你,可是如果有人说你想反叛,谣言多几次,皇帝不信也信了,你要怎么办呢?”陈豨听得冷汗直流,赶忙请救。韩信悄悄地说:到时起兵自立呗,我助你一臂之力。

公元前197年时(汉高帝十年),陈豨果然被逼叛变。刘邦率军亲征,当时想带上韩信一起去。韩信推脱身体有病,不肯前往。

韩信留在京城干什么呢?据说他打算伪造了一份圣旨,释放囚徒与奴隶,进攻皇宫,目标是吕后与太子。不过,什么时候起事,这还需要

陈豨的配合。不巧的是,意外发生了。有人向吕后告密,说韩信要造反,并供出阴谋。

铁娘子吕后当然不是好惹的,就打算干掉韩信。怎么干掉呢?她想了个办法,要是把韩信召进宫中,杀之易如反掌。于是他让萧何去请韩信,理由是:假称陈豨已经战败身亡,要求各级官员前往宫中祝贺。

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不能不给他个面子。于是便与萧何一同进了长乐宫。只是一踏入宫中,就是踏入鬼门关。韩信被卫兵逮捕,立即处死。

以上是〈史记〉的说法,但是有几个可疑之处。

其一,韩信与陈豨的对话,并无第三人在场,史书怎么记得绘声绘色呢?如此大逆不道的对话,只可能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出乎你口,入乎我耳,绝不可能有第三人知道。韩信与陈豨更不可能对别人说,那么史书所记的,难道只是杜撰的吗?

其二,刘邦去征陈豨,难道就没监视韩信吗?刘邦是什么人,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吗?不要说韩信,就是文官萧何,刘邦在外出远征时,对他都不放心。说韩信能从容策划释放囚犯进攻皇宫,简直是在说梦话。要是看不死韩信,刘邦敢放心去亲征陈豨吗?有理由相信,韩信身边差不多都是刘邦安插的耳目。

其三,倘若韩信真的想造反,吕后在接到举报后,应该马上派兵包围韩信的府第,将他捉拿归案。韩信就是个光杆司令,没有兵,只要派个几百人去就手到擒来。但吕后却没有派兵去捉拿,反而派宰相去。这就不对了。明明知道韩信要造反,你派宰相去,这风险多大啊,搞不好就去送死。几个小兵就能摆平的事,你让宰相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个讲不通。

因此,我认为真相是这样的:比刘邦还心狠心辣的吕后,一直想置韩信于死地。正好借陈豨之乱,刘邦不在皇城之际,以谋反为借口,杀掉韩信。不公开捉拿,是因为公开逮捕,就必须要公开审判,到时还要罗织一系列无中生有的罪证,比如麻烦。而召韩信入宫,秘密处死,先杀了再诬以谋反,别人信不信无所谓了。至于韩信与陈豨勾结之事,我想是无中生有的。谎言编得再好,也有漏洞。最大的漏洞,就是韩信与陈豨所谓绝密的谈话,居然写得绘声绘色,都忘了背景设定了,要给这个编剧打差评。


君山话史


对于韩信是否造反,太史公是怀疑的,他在《史记》里用了春秋笔法,虽然字面上看是叙述了韩信造反,但却长篇大论蒯通对韩信的劝进,其中有“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洛,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熟思之。”而韩信听了蒯通之言,却回应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车,衣我以衣,食我以食。”韩信要报恩,载汉王之患,怀汉王之忧,死汉王之事,不能向利背义。蒯通仍然不死心,又以过往历史教训与遭刘帮抛弃的朋友等事例劝进韩信,其中有“足下今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答应蒯通,下来想想。第二天蒯通又劝,这时韩信主意已定,送蒯通走人,自己决不背汉。其实蒯通之前,广武君李左车在韩信请教他时,也对天下大势进行过分析,傍敲侧击提醒过韩信。韩信根本就没有正面回应。

以我看,韩信不会反,其码在刘邦在世时不会反。第一,韩信是士兵出身,投刘邦而被拜将,身荣贵显,对刘邦是打心眼里感激的。其他后来造反的异姓王侯,投奔刘邦时已经是个军阀或有势力的人了。第二,刘邦对韩信完全信任,完全支持,给韩信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使韩信能够以自己的想法组织战争。对此韩信心里是明白的。第三,刘邦降职韩信,当时不是韩信一个人,而同时有其他人,而且每次都被刘邦抓到了他与敌人或其他异姓王侯来往的证据。如果从管理的角度看,自己是有错误的,应当接受处理。第四,韩信的性格是个能够忍事的人,不是火爆脾气,而且自小家贫,有饭活命就不胡来,欲望不是非常高。第五,韩信对军事的推演非常精通,但对国家的组织管理是个外行,他应该有自知之明,不会再去造反,另推一个皇上。至于说刘邦死后,韩信会不会反,我看有可能。周勃、陈平等不是最后都反了吕后吗?


二曲人


首先这个问题就本身有问题,不是韩信会造反吗?而是韩信最后就已经造反了,只不过后来因为自己一位家臣的弟弟的叛变,韩信的造反计划最终被吕后等人知晓,之后吕后就用计将韩信骗到皇宫之中,不久之后韩信就被杀死在长乐宫的钟室之中。所以真正历史不是因为吕后要杀韩信,韩信才造反,而是韩信要造反,吕后才要杀韩信。

那么韩信造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最后他又为什么造反失败了呢?

汉初,刘邦在韩信等人的帮助彻底的平定了天下,并建立了大汉王朝,这个时候我们谁都知道,刘邦要开始清理那些异性的功臣了,正所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其实最开始韩信在当楚王的时候,韩信就已经准备要谋反,当初项羽的将领钟离眛在项羽死之后,因与韩信关系好就到楚地投奔了韩信,就因为这件事情,韩信开始受到刘邦的猜忌,而在这之后汉六年,终于朝堂之上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而刘邦也准备干掉韩信,这个时候韩信就已经准备要起兵谋反了,只可惜韩信这个说实话,军事才能非常了得,但是政治眼光真的不行,明明知道刘邦都已经准备要干掉自己了,明明就知道自己已经功高震主了,不管自己有没错,刘邦都是要处理自己的,可是韩信还是带着一份侥幸,他认为自己只要杀了钟离眛就一定会没事,可是呢最后的结果就是,韩信从楚王被降爵为淮阴侯。而这是第一次韩信有明确的造反意向,只可惜韩信除了军事能力强之外,其他的能力都不行,政治才能低,情商更低、

《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载:“项王亡将锺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後,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未计事。眛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於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後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之后韩信由于被降为淮阴侯,他开始真正的知道刘邦的想法了,他知道自己如果再不行动,可能就不只是简单的降爵了,而是要丢掉自己的命了,只是现在的他已经是无权无兵无地,所以他只能等待机会。就在这个时候,韩信以前的旧部陈豨被刘邦任命为钜鹿郡守,韩信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就在陈豨来向淮阴侯辞行的时候,他对陈豨说了这么一句话“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最后信了韩信的话,并说道“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载:“陈豨拜为钜鹿守,辞於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於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

汉十年,陈豨反了,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假称病,所以韩信并没有跟随刘邦前往,之后韩信并派使者前往陈豨处,告诉他“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不久,韩信并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一切都准备完毕之后,韩信就静待陈豨的消息,如果这个时候不出现任何的问题,可能韩信的计划就成功了,只可惜老天真的想让韩信死,韩信也真的没有做皇帝的命。在韩信等待陈豨的消息的时候,一个告密者出现了,他是韩信想要处死的一位家臣的弟弟,为了救出自己哥哥,这位弟弟并将韩信要造反的消息向吕后告发了,而这个时候的韩信并不知道自己要造反的消息已经泄露,所以在吕后想要设计杀死韩信的时候,韩信一无所知,最后韩信的结局,我们都知道,韩信最终被杀死在长乐宫的钟室中,其也被夷灭三族。

《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载:“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其实原本韩信有很多次造反能够成功的机会,比如睢水之战,刘邦被项羽在彭城打的全军覆没,这个时候如果韩信造反绝对能够成功,再比如,当时韩信灭魏、徇赵、胁燕、定齐之后,刘邦还在正面与项羽激战之时,韩信如果能够造反也能成功。但可惜的是,韩信都错过了,他不在最有机会的时间举兵造反,却偏偏再最没有机会的时候造反,韩信的失败是注定的,可以说即时他是在刘邦刚建立大汉,他还是楚王的时候造反,他也有成功的机会,只可惜他一定要在自己被降为淮阴侯,无兵无权无势的时候才下定决心造反,只是这个时候造反,韩信也没有太太成功的机会了。可以说韩信的死,完全就是他自己做出来的,该造反的时候不造反,不该造反的时候偏偏要造反,这只能说韩信真的该死,只可惜连累了他的家人,三代人陪着这么一个愚蠢的人一起命丧九泉,真的不值啊。


澳古说历史


就算吕后不杀韩信,韩信也会造反。

韩信先是投靠了项羽,实际上,项羽对韩信还是不错的,因为项羽本身就是杰出的战将,而且手下能人颇多,对统兵帅才需求并不十分迫切,韩信转头就背叛了项羽,投靠了刘邦,韩信年轻时为了保全性命,连别人裤裆都愿意钻,这个人是个做事没有底线的人,一切实用为主,既然韩信可以背楚投汉刘邦,为什么就不能叛汉自立,或者叛汉投他呢?

因为他想要的刘邦已经给不了他了,而且曾经得到的也被消减了。,与其当初对待项羽的态度看,背叛刘邦并不是没有可能。

再有就是韩信从骨子里就瞧不起刘邦,他瞧不起混混出身的刘邦,一个自己瞧不上的家伙,夺了自己的兵权,消了自己的王爵,让自己一生的努力化为泡影,韩信对刘邦心生反心就在顺利成章不过了。

吕后虽然以谋反罪疑灭韩信三族,有借题发挥,趁机解决异性诸侯王问题之嫌。但是也未必不是先下手为强的质保手段。如果不先下手为强,说不定死的可能就是自己,而不是韩信。韩信造反不是不可能,而是可能性很大。





了解历史看这里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作为智谋无双的韩信不会不懂这一点,但在协助刘邦打下天下,基本稳定后,在旧帐新帐前,韩信不反也得反!


在打天下关键战役中,刘邦需要韩信支援,而韩信借机要挟封王。在大战面前,先伸手要功要地位,本身会让刘邦怨恨,更会让吕后切齿铭记。在统一天下后,这些旧帐要清算了,韩信明白:功高震主,要挟君王,哪一条都要他命,生死之间,逼他造反!

韩信称帝后,不断削减异姓王的权力,并以造反为由逐个击杀,这引起了韩信极大的恐惧。每一个异姓王的下场,都与韩信的命运相关连:吕后在每个时刻都可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韩信是异姓王,在清除之列,只是时间问题。清除异己,韩信不会坐以待毙,不能不反。


吕后既使不杀韩信,韩信也忍不下猜忌和逼迫,更何况他还有用兵如神的能力!


星下静思


既便是吕后不杀韩信,韩信也不会造反。因在多年的战争中,韩信以七千新兵,发成到几十万精锐;韩信领兵,屡战屡胜,多次以弱胜强,在军中的威望极高,而刘帮则屡践屡败,当年为七千新兵,经过多年的大战,位剩多少?又能有几个是刘帮的心腹?完全可以在战征中消耗掉,或在刘帮危急时派其去增援,从而彻底控制军队。

韩信在剿灭齐国以后,完全可以不去支援刘帮,整兵精武,静等刘帮兵败,战死或退入汉中,刘帮以经50多岁了,要报复韩信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韩信在刘帮兵之败后,再和项羽争锋,如能灭之,可以横扫天下,一统山河,位登九五,若不能灭之,也可以形成鼎是之势。

而韩信带着震主之威,猜忌之苦,没有踊兵自力,完全可以说明韩信没有造反之心,登基之念,是不会造反的。


风中的沙8474


既使吕雉不杀韩信,他肯定会造反。

理由是:一、刘帮称帝后,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才无奈地封了异姓王。二,在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刘帮急需韩信回援,而韩信却要挟刘帮封他为代齐王。刘帮在張良的授计下,被迫封韩信为齐王,刘帮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秋后算账只是时机问题。三、刘帮封异姓王,其目的是标注了剿灭的目标,只待时机。四,当刘帮不断找借口诛杀异姓王时,韩信深感唇亡齿寒,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揭杆而起。五,韩信的军事谋略在汉初无人可比,这是刘帮心中最大的忧患,杀了韩信一了百了,韩信深知反不反都是一死,不如死的轰轰烈烈。

总之,刘帮为了刘家汉天下,非杀韩信不可,所以,吕雉杀不杀韩信,韩信都会造反。’


清风源80119728


不杀的话,如果仍让他做楚王,那么楚与汉的矛盾将不可避免的产生战争,因为韩信是唯一一个异姓王爵,将面临全朝廷的野心家的围攻,他做楚王时,有人告他谋反,群臣争相自告奋勇去讨伐他,在异姓王越来越少的时代,这些希望借杀死韩信得名的臣子也会越来越多,韩信必定会被逼反,刘邦不杀他,惠帝也会杀他,惠帝不杀,文帝景帝也会杀,景帝不杀,武帝也一定会杀他,他的楚国太富饶了,太大了,整个古楚地不停的被刘邦分割,后来又封什么荆王长沙王淮南王,去裂楚,韩信的楚可是大半个楚国。。太可怕了,他死后他的子孙会没有野心吗?在诸侯力量联合起来超过皇帝的时代,他作为最尊贵的诸侯,会没有野心吗?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韩信的家族必定会被消灭的,而且必定会很快消灭。

毅哥谈历史


如果不杀韩信,韩信会不会造反?

我觉得造不造反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没有造反的实力。一个老百姓说我要当皇帝,皇帝就算听到了估计也是呵呵一笑说,你以为皇帝这么好当的!但是如果听到韩信说要当皇帝,估计必对韩信杀之。这就是自身实力问题。

韩信有造反的实力,而且军权在握,韩信只要反,就算不能成功推翻刘邦,偏居一禹没有问题。所以才会引起刘邦杀心。

韩信也是居功自傲不会急流勇退,天下已经平定,军权在你手上谁也不能安心啊。

在来回到不杀,会不会反?虽然不重要,但是可以假设。我认为不会反,刘邦就算认为韩信不会反,也不敢用大汉江山去赌。我的理由是韩信是个自傲的人,一开始在项羽军中不受重要,遇到刘邦使他才能得到发挥,他不知道怎么面对。其次,韩信恋旧,腾达之后回到家乡面对以前旧人都照旧提拔。所以明知道吕后把他叫过去有不妥也去了。所以我觉得他心中就没有想当皇帝,只是实力到了,身边的人鼓动了,自己的心也有点诱惑了。他的真实想法不会造反。

历史已经过去,不能急流勇退的人下场都不会太好。


忆然10


韩信与刘邦,就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典型的例子。人没有互信就无法生存,会很累。但人与人又有巨大的利益冲突。而“互信”具有时间性,即不同步,,即你今天想对不起某某,告诫自己要相信他,,而那个人却想 我这么对他,他却不信任我,,,等等。总会有时间差😁。韩信与刘邦就是如此。。人与人的不同以及环境的变化就会造成互信的时间差😭,,而厉害冲突,利益攸关,,所以越是大利益,越风险,实际上是互信的时间差经不起利益的考验。。。因此,伴君如伴虎,不是君王不信任你,而是生死攸关,稍有不慎就皇位不保啊😄。。韩信与刘邦就是如此,,,比如韩信初到汉营,拜大将军,,暗渡陈仓,平三秦,立下不世之功,,刘邦马上剥夺了韩信的帅印。因为利益攸关啊😄,,韩信领老弱病残,一举灭赵又吞了齐国,,自立假齐王,,刘邦大怒,,但马上转怒为喜,,说大丈夫应该真齐王。因为,很有用,项羽还在。。垓下一战,项羽之死,,刘邦突然闯入大营,韩信还在睡梦中就被夺了兵符。。。早在齐国,就有人劝韩信,猎狗烹,弹弓藏,,韩信没有反汉,,是相信刘邦的,原文是感恩汉王知遇之恩,即信任。。。刘邦也是如此,信任韩信,,只是韩信太厉害了,利益攸关啊。。。其实,韩信韩阴候,小地方,如果给予极大荣誉,削兵权,,再加上一些时日,,韩信锐气消亡,天下太平,韩信即使相反也哪有机会。。韩信只是觉得窝囊而已😄。因此,不杀韩信,给予荣誉,不觉得窝囊,韩信只要再没有生命危险,韩信不会再反的。。。。刘邦复杂的心情可以从《大风歌》里体现出来,大汉天子的内心矛盾,,国家内乱,匈奴困扰等等,苦无良将的悲凉,即便衣锦还乡,依然让他遗憾的离开人间。。。所谓君臣互信,要给予对方安全感,即承认对方的利益。所以,大臣不掌兵权,,君王给予大臣以荣誉与金钱。双方利益得以稳定,互信就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