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至寶「唐銘石」失而復得記

河北當地有句順口溜,也是文物圈公認的趙州橋“三件珍寶”。民諺是這樣說的:“趙州橋三珍稀,隋欄、唐銘古仙蹟。”隋欄,是指1953年重修趙州橋時出土的原始建橋構件隋代欄板和望柱;仙蹟指的是神話傳說中仙人留在橋上的膝蓋印、車轍印和驢蹄印石;唐銘,即唐代的趙州大石橋銘。俗稱唐銘石。

趙州橋至寶“唐銘石”失而復得記

自古以來,關於趙州橋的銘、記不少,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唐中書令張嘉貞的《趙州大石橋銘》。張嘉貞,唐玄宗貞元8年(公元720年)為中書令,當時距隋亡僅102年,他對趙州橋的論述當屬可信、可靠。張嘉貞的最大貢獻就是他在橋銘中記述了趙州橋是“隋匠李春之跡也”,寥寥七字,價值千金,填補了趙州橋建造歷史的空白。

趙州橋至寶“唐銘石”失而復得記

對於趙州橋來說,它的建造歷史僅有七字顯然不夠。近百年來雖經文物、史學、橋樑、建築專家在浩瀚的歷史資料中搜尋,卻發現甚少。所以就倍感張嘉貞的《趙州大石橋銘》的珍貴,故稱其為“橋史至寶”。

趙州橋至寶“唐銘石”失而復得記

刻制這篇銘文的石碑,俗稱《唐銘石》它究竟在什麼地方呢?1932年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在考察趙州橋時,曾經多方査尋,最後在撰文中感嘆道:“可惜,這銘的原石今已不在。”他認為唐銘石已經不見了。梁先生考察趙州橋數十天時間,白天就住在趙州橋南端的關帝閣。其實,《唐銘石》就藏在這閣裡,卻與梁先生失之交臂。

趙州橋至寶“唐銘石”失而復得記

《唐銘石》藏在什麼地方,當時誰也不知道。關帝閣1946年毀於戰火,才露出尊榮。

新中國成立後,文物保管人員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在關帝閣的廢墟中發現兩個大型柱基石。經鑑定,這基石竟然是用《趙州大石橋銘》斷碑雕鑿而成的。

趙州橋至寶“唐銘石”失而復得記

唐銘石雖被雕鑿,但柱頂平面部分尚完好,文字清晰,對研究橋史和銘文有極大價值。從殘碑文字可辨,此碑依次刻制了中書令張嘉貞,參軍劉渙,散客張彧3人的3篇銘文。據清光緒丁酉《趙州志》及其校註記載,張嘉貞的銘文為唐開元13年(公元725年)所寫,張彧的銘文為唐建中3年(公元782年)所寫。這通碑是何人何時樹立的尚待考證。

趙州橋至寶“唐銘石”失而復得記

碑石上張嘉貞等3人的銘文為《趙州大石橋銘》,而在清《趙州志》中則稱其名為《安濟橋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