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至宝“唐铭石”失而复得记

河北当地有句顺口溜,也是文物圈公认的赵州桥“三件珍宝”。民谚是这样说的:“赵州桥三珍稀,隋栏、唐铭古仙迹。”隋栏,是指1953年重修赵州桥时出土的原始建桥构件隋代栏板和望柱;仙迹指的是神话传说中仙人留在桥上的膝盖印、车辙印和驴蹄印石;唐铭,即唐代的赵州大石桥铭。俗称唐铭石。

赵州桥至宝“唐铭石”失而复得记

自古以来,关于赵州桥的铭、记不少,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唐中书令张嘉贞的《赵州大石桥铭》。张嘉贞,唐玄宗贞元8年(公元720年)为中书令,当时距隋亡仅102年,他对赵州桥的论述当属可信、可靠。张嘉贞的最大贡献就是他在桥铭中记述了赵州桥是“隋匠李春之迹也”,寥寥七字,价值千金,填补了赵州桥建造历史的空白。

赵州桥至宝“唐铭石”失而复得记

对于赵州桥来说,它的建造历史仅有七字显然不够。近百年来虽经文物、史学、桥梁、建筑专家在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搜寻,却发现甚少。所以就倍感张嘉贞的《赵州大石桥铭》的珍贵,故称其为“桥史至宝”。

赵州桥至宝“唐铭石”失而复得记

刻制这篇铭文的石碑,俗称《唐铭石》它究竟在什么地方呢?1932年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考察赵州桥时,曾经多方査寻,最后在撰文中感叹道:“可惜,这铭的原石今已不在。”他认为唐铭石已经不见了。梁先生考察赵州桥数十天时间,白天就住在赵州桥南端的关帝阁。其实,《唐铭石》就藏在这阁里,却与梁先生失之交臂。

赵州桥至宝“唐铭石”失而复得记

《唐铭石》藏在什么地方,当时谁也不知道。关帝阁1946年毁于战火,才露出尊荣。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保管人员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关帝阁的废墟中发现两个大型柱基石。经鉴定,这基石竟然是用《赵州大石桥铭》断碑雕凿而成的。

赵州桥至宝“唐铭石”失而复得记

唐铭石虽被雕凿,但柱顶平面部分尚完好,文字清晰,对研究桥史和铭文有极大价值。从残碑文字可辨,此碑依次刻制了中书令张嘉贞,参军刘涣,散客张彧3人的3篇铭文。据清光绪丁酉《赵州志》及其校注记载,张嘉贞的铭文为唐开元13年(公元725年)所写,张彧的铭文为唐建中3年(公元782年)所写。这通碑是何人何时树立的尚待考证。

赵州桥至宝“唐铭石”失而复得记

碑石上张嘉贞等3人的铭文为《赵州大石桥铭》,而在清《赵州志》中则称其名为《安济桥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