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理66」鄉村振興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

——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市馬莊村調研時強調(2017年12月12日)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市馬莊村考察時這一形象表達,不僅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明瞭方向,也對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做好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根本遵循。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也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對精神文化有了更高更多的需求。但也要看到,一些農村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尚未養成,陳規陋習仍然影響著一部分農民群眾的思想和行為,制約著農村的全面發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實要求我們必須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要在解決了“富口袋”的同時,加快“富腦袋”,使得群眾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足,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農村經濟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重要的支撐。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營造寬鬆、文明、充滿活力的經濟發展環境,增強對各種生產要素的吸引力;有利於凝聚精氣神,點燃幹事創業的熱情,增強農民群眾團結一致、努力拼搏的信心。對於貧困地區而言,文明鄉風能夠激發內生動力,進一步調動農民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實現農村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當前,農村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傳統上的人際關係、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受到了巨大沖擊,各種矛盾凸顯,各種利益之間的協調平衡也更加困難。有的農村道德失範、誠信缺失,欺騙欺詐等現象屢禁不止,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有的地方農村封建迷信活動氾濫,黃賭毒等醜惡現象沉渣泛起。解決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的這些矛盾和問題,既要靠政策、靠發展,更離不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助於改變廣大農民精神風貌,使農村更加充滿生機活力;有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營造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有助於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如何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堅持從農村和農民實際出發,堅持不懈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引導農民群眾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導農民群眾發揚中華民族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發揚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增強發展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使村村謀發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創業蔚然成風。深入開展民主法制教育,幫助農民群眾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推動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積極倡導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促進農村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良好風尚。

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鄉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保留著許多農耕文明的基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要積極開展各種鄉村文化節慶活動,打造特色鄉村文化品牌,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整合利用,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精神價值、美學觀念、道德規範、人生智慧,使優秀民間文化興起來、活起來、傳下去,讓鄉村更具情感寄託,提高村民歸屬感,同時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鄉村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健康的民俗文化活動,引導人們在辭舊迎新、慎終追遠、緬懷先賢、闔家團圓、孝老敬老中弘揚文明新風。保護和發展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捍衛鄉村記憶。制定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抓緊把有歷史文化等價值的傳統村落和民居列入保護名錄,著力保護古村落和古民宅。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載體建設。精神文明只有通過一定的載體以一定的方式呈現,才能為人們所感知和接受,這種載體必須是人們喜聞樂見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在群眾中有廣泛影響力的。要廣泛開展創建文明村組、和諧村組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引導廣大農民在發展經濟、告別貧窮、走向富裕的同時,努力提高文明素質,告別愚昧,走向文明。要廣泛開展“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營造崇德向善、孝老愛親、愛國愛鄉的濃厚氛圍。充分發揮典型的示範作用,通過培植一批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信得過的身邊文明典型,激勵人們比學趕超、向上向善,使講文明、樹新風成為農民群眾的自覺追求。

開展移風易俗行動。“風俗,天下之大事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是新時代開展移風易俗行動的重要抓手。要持續深化移風易俗行動,健全完善鄉規民約、紅白事理事會等,廣泛開展道德評議、村民評議等活動,推動形成勤儉節約、尊老愛老、崇尚科學的文明生活方式。發揮農村優秀基層幹部、鄉村教師、文化能人等新鄉賢的帶頭示範作用,大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淳樸鄉風。運用農民文化禮堂、道德講堂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學文化知識普及等活動,不斷提升農民的道德修養和科技文化素質。

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揮縣級公共文化機構輻射作用,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現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提升服務效能。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資源要重點向鄉村傾斜,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支持“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產,鼓勵文藝工作者不斷推出反映農民生產生活尤其是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充分展示新時代農村農民的精神面貌。培育挖掘鄉土文化本土人才,開展文化結對幫扶,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文化建設。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豐富農村文化業態,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監管,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以弘揚先進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為引領,深入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作 者: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人: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姜海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