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羞怕生,其實是因爲遺傳?

週末約了朋友一家去參加火龍果採摘活動。天氣不錯,孩子很多。好朋友家的小丫頭跟我女兒年紀相仿,很快就跟現場剛剛認識的小姐姐打成了一片,一路又吃又喝一起玩得很痛快。

而我家這個還是緊緊抓著爸爸媽媽的手不放,沒辦法快速融入新的社交環境

第二天去親戚家玩,親戚家的孩子快一歲了,狀態很好,不愛哭,很大方招人喜歡。想想我家閨女,4個月開始見到陌生的面孔就會放聲哭泣,並且一直持續到一歲半左右。直到現在,她在馬路上見到對面來一個陌生人,還會不自覺得要躲起來;跟陌生孩子玩,要讓媽媽拉著手才去接近。

為什麼小朋友之間在社交環境中的表現差異這麼大?

一. 你的孩子是容易、困難還是慢熱型?

《發展心理學》中講到嬰兒期孩子的心理發展時提到了一個詞,“氣質” (temperament)。孩子是否害羞、抗拒陌生人,與氣質相關。不同的氣質的孩子在處理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時,會採取不同的行為方式,此外,氣質還會決定孩子的心理和情緒表現。

發生在紐約的一項縱向研究發現,孩子的氣質主要分為三大類型:

  • 第一類為容易型(40%):這類孩子往往情緒溫和、積極的,能很好適應新事物和變化;很快形成規律性的睡眠和飲食;對陌生人微笑;易接受大多數挫折,不易焦躁;
  • 第二類為困難型(10%):這類孩子相對情緒強烈且消極,經常大哭、大笑;接受新事物較慢;睡眠和飲食不規律;對陌生人懷疑;遇到挫折易怒;
  • 第三類為慢熱型(15%):溫和的情緒反應,可能積極或消極;對新事物和變化適應較慢;睡眠和飲食的規律介於前兩類型之間;對第一次遇到的人、地方或情境表現出溫和的消極反應。

另外還有35%的孩子是以上三種模式的混合

回頭看看我女兒,就是典型的混合型娃。她在飲食睡眠規律上屬於“容易型”,而在社會交往方面則屬於“慢熱型”。並且她比一般的孩子對於陌生環境的緊張感來的更早,從4個月就開始識別和抗拒陌生人,屬於“高反應型”的孩子,接觸陌生人對於她來說格外挑戰。

二. 氣質是天性使然,主要來自於遺傳

每個孩子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氣質呢?心理學家說,“氣質的個體差異源於個體的基本生理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具有遺傳性並且相對穩定。”

想想看,我跟我先生都是害羞型,在社交場合中往往表現得比較收斂。我從小說話就臉紅,直到現在一把年紀了還是這樣。我先生更是隻特立獨行的動物。所以社交對於我們來說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們的下一代也自然而然的繼承了這一“優秀品質”。

三. 氣質可以隨著孩子的成長得到發展

問題來了,氣質可以改變嗎?研究發現氣質可以隨著孩子的成長得到發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獲得各種情緒和自我調節能力,而與生俱來的氣質在這個階段能夠獲得新的發展。這裡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正是父母態度和對待孩子的方式:

  • 對陌生人排斥和害羞的孩子,如果得到父母的鼓勵在陌生環境中探索,他們就會表現出較少的抑制(Park Belsky, Putnam, &Crnic, 1997);
  • 如果父母對此表現出接受,則孩子就更可能認為這是一種強化,從而延續這種早期傾向。

不同的文化地域也會對孩子產生影響,一定地域的孩子會集體性的呈現出偏向某種氣質的特徵。同樣是害羞的孩子,與歐美國家環境相比,亞洲生長的孩子會對新體驗更加謹慎,更多表現出抑制的特徵。

劃重點:氣質源自天生,孩子各有不同,後天積極發展,父母態度重要。

並且往長遠看,氣質是構成發展中人格的核心部分,與人格具有強相關。孩子在嬰兒期的氣質與他們7歲時的人格存在強相關,而兒童3歲時的氣質可以預測其在18-21歲時的人格。早期氣質對於孩子一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四. 識別、理解、接受、發展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來幫助我們的孩子獲得更好的後天發展呢?

作為一個高反應慢熱孩子的家長,總結了四步經驗:

第一步:識別

我的寶寶是哪一種氣質?現代研究也經常依賴於父母自陳,父母在家可以通過觀察來識別孩子的氣質類型,觀察項目包括孩子的活動水平、積極情緒、恐懼、挫折等。會有所偏差,但可以給予父母一定的方向性。比如我女兒,就是挺明顯的混合體,並且呈現顯著地社交慢熱。

第二步:理解

基於孩子的氣質類型,理解孩子的行為方式。他們開放或內斂並不是他們在對此進行主觀的調節,而是源自天性。而當週圍環境的要求與孩子氣質不吻合時,對他們不適應的行為有所理解和預期。

第三步:接受和支持

就像我們人到中年,總會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解一樣,也需要努力去接受孩子的先天氣質,主動為孩子提供具有安全感的環境,在孩子擔心害怕的時候給予安慰,告訴他們爸爸媽媽知道這很困難,做不到也沒有關係。

父母也需要將相關信息傳遞給身邊常接觸孩子的親戚朋友,當孩子面對親戚熱情的擁抱大哭一場時,做適當的解釋,緩解尷尬。而且切忌給孩子打標籤,比如絕對不要說孩子是膽小鬼,這樣嚴重標籤化的說法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容易使孩子陷入自卑情緒

第四步:發展

氣質的後天發展中,家庭教養環境最關鍵。父母首先明確的表達希望孩子更開放的面對世界,同時在生活中有意的為孩子提供一些略有挑戰的環境,讓他們去嘗試完成。我們往往抓住各種機會鼓勵女兒走出去,日常儘量多跟熟悉或不熟悉的小朋友玩耍,帶她去體驗各種陌生環境,甚至帶著她無數次登臺表演,看她一點點變得更加勇敢。這個過程很困難,但是一旦開始就要態度堅決,全家要達成共識,不能左右搖擺。同時保持手法溫和,孩子做不到也不要強求。在長期堅決溫暖的鼓勵下,相信改變會慢慢發生。

結語

下個月,女兒就滿3歲了。她在見到陌生人的時候還是會緊張害怕,不過我們心態平靜,畢竟她要做的努力是挑戰她老父親老母親強大的基因,那一定不容易。在未來爸媽還是會持續鼓勵她去嘗試和探索,但也明白她比很多孩子都需要更長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的社會角色中不僅是自己孩子的爸爸媽媽,也是其他孩子的叔叔阿姨,和更多人一起構成每個孩子所處的文化社會環境。所以,當我們身邊出現慢熱或者困難氣質的孩子時,希望可以多給他們一些耐心和熱情,理解他們的先天氣質,幫助他們在後天人格上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資料:《發展心理學》第10版,人民郵電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