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朋友家的孩子,今年6歲,每次去他們家串門的時候,孩子總是會顯得比較侷促,打個招呼就跑回自己房間了,倒不像是我們去他家串門,反而像是他來我們家做客。自己在屋裡待著,直到我們一行朋友離開了,也不見出來。

朋友說,孩子就這樣,家裡一來人就回自己屋待著,一個人在屋裡搗鼓來搗鼓去,叫他吧,他也不出來,不像別的孩子活潑,喜歡出去玩,他就喜歡在家玩,帶都帶不出去,並且老師也反應孩子在學校也是喜歡自己悶著,回答問題經常害羞到不說話,平時也不太愛跟同學說話,做活動也不積極,是需要老師“特別照顧”的一位小朋友。
小小年紀就這麼“慎獨”的娃,真的挺讓朋友和老師發愁的。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同款寶寶,這些寶寶平時在跟自己父母家裡人相處的時候,沒有任何不同的地方,但是每當他們進入到一個新的環境或者當有一些不熟悉的人進入到他們的領域,這些寶寶就會立刻不自覺的產生緊張、侷促、害羞、尷尬或者其他想要趕緊逃離的情緒。

而這些情緒告訴他“我不能再在這裡待著了,再呆下去我就要無地自容了”或者“我快要爆炸了,我太難受了,我得趕快離開”,所以當孩子產生這些情緒的時候,他就會覺得迴避或者離開是最穩妥的一種方法。

那麼這些情緒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孩子對於來自陌生人、陌生環境這種不確定狀態的社交的畏懼,因為不確定自己,也不確定對方,也不確定空間是否安全,所以在潛意識裡就橫亙著對社交深深地的恐懼,引發社交障礙。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什麼是兒童社交恐懼症?

兒童社交恐懼症,是指兒童對於新的環境或者陌生人產生的恐懼、焦慮情緒和迴避行為。

具體的科研臨床表現為,當孩子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當中時,就會感到過分的害羞或過分的尷尬,會不自覺的過分關注自己的言行舉止,或者在孩子進入到新的環境時,自己能夠感覺到明顯的痛苦和身體不適,甚至會出現哭鬧、不說話、退縮這樣的行為。

兒童社交恐懼症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兒童情緒障礙,忽視它,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發展,所以需要引起家長朋友們的重視。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為什麼孩子會有社交恐懼症?

1、父母過度保護,弱化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

①孩子是家裡的一塊寶,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生怕自己照顧不周讓孩子發生了什麼危險,所以很多家長朋友恨不得自己像直升機似的時刻懸停在孩子的頭頂,時刻盯著他,但是實際又不允許,因為除了孩子還有工作還有其他事情,所以為了減少危險性,就不讓孩子自己出去玩,不讓孩子去其他小朋友家,也不希望別人來自己家,通過這種方式來減少自己的擔憂。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②從小到大我們聽到的很常見的一句話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包括現在,我的父母也會經常給我說這句話。現在很多年輕父母也把這句話傳給了他們的孩子。

孩子是弱小的群體,在面對社會上諸多不確定因素的時候,他們的能力還不夠,所以教孩子對陌生人要有防範的意識,是對的也是需要的。但是家長朋友們,如果把陌生人等同於壞人,或者說把壞人擴大到一切的陌生人,覺得只有在熟悉的小圈子才是安全的,那麼這種層層的防護,層層的隔離,會弱化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美國著名作家艾默生曾說:“與世隔絕是不切實際的做法,與人交往是在所難免的”

所以我們把孩子保護的再好,他終有一天也是要自己走向社會,要與這個社會和外界產生關聯,我們家長朋友如果只是一味教他“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限制他與外界的聯繫,那麼他的社交意識和能力就會漸漸脫離自我,最後消失不見,再想重新獲得就得付出更多數倍的努力。

所以,保護只是暫時的,家長應該培養他的是識別好壞、辨別真偽的能力,而不是儘可能的去阻礙,甚至切斷孩子與社會的鏈接。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2、不穩定的家庭環境,引發孩子的無價值感,造成孤僻。

①父母離異。

家庭和睦完整會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帶來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樣,父母離異家庭破碎也會給孩子帶來恐懼和不安,甚至自卑自虐,給孩子造成不可彌補的心理創傷。

父母離異不僅是個人的事情,在這個家庭中,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會受到影響,孩子首當其中,無辜又無奈,只能被動承受。

所以大家會發現,原本活潑可愛的孩子,父母離異後,變得安靜寡言了,原本自信大方的孩子變得自卑不敢見人了,笑臉也不像之前那麼多了。就像娛樂圈很多明星夫妻離異後,他們的孩子也都受到了影響,有些甚至走上了歪路。

所以極度缺愛的孩子只能龜縮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己舔傷口,因為受傷的心靈很難看到外界的陽光。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②高頻次搬家。

經常搬家的家庭會給孩子造成很強的不適感, 他們往往會覺得還沒有來得及適應或者剛適應新環境就又要轉戰他地,結果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搬家的路上了。

對於一個新環境,父母沒有給到孩子一個較長的適應期,孩子也沒有與新的環境和人群去建立長期交往的機會,往往是情感剛建立,就又要匆匆離開,面臨分離。

久而久之,孩子心中就沒有了人際交往的慾望和能力,因為他們知道不久之後可能又要離開,這種徒勞無力感會極大挫敗了孩子交友的信心和能力。

所以給孩子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和居住地,安定和諧有愛,才有助於幫助孩子改善社交恐懼症。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如何應對兒童社交恐懼症?

——幫助父母有效挽救孩子的3個建議

1、重啟他的“話匣子”

①“問診”-找到心裡癥結

社交恐懼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是在後天諸多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最初肯定有那麼一個事情、一句話或者一個人,打開了孩子心目中社交恐懼的閥門。

可能是家長的一次訓斥,老師的一次批評,同學之間的一次不愉快,等等都有可能。

所以開誠佈公的跟孩子談談,少一些嚴厲多一點溫柔,幫助孩子找到這個癥結,然後治療它

當然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很多次,家長朋友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幫助孩子去理清自己的內心想法,向內看去,檢視心理病灶。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②開出“良方”,對“症”下藥

找到源頭以後,家長朋友們可以通過下面2種方式幫助孩子打敗社交恐懼。

第一:重啟親子閱讀。

家長可以通過給孩子講故事,然後讓孩子給自己複述故事的方式,來培養他的開口能力,重塑他的表達慾望。

雖然不同的年齡階段讀不同的書,但是讀書是不分年齡的,親子閱讀也可以一直持續。

外國的親子閱讀意識總體比國內要強很多,這個從很多電影當中都能夠窺探一二。曾經報道的一個案例就是,一位年輕媽媽就是通過持續的親子共讀,給孩子講故事,不停地和孩子聊天和溝通,經年累月,持之以恆,最終治癒了自己患有自閉症的孩子,讓他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

所以親子閱讀,和孩子產生共情,是有注意治療他的自閉,打開心門,擁抱外界的,同時在一言一語的回應中,孩子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都會顯著增強。

親子閱讀,可以時時有,可以持續有。

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把它當成一種習慣,然後就開始你的親子共度之旅吧。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第二,家庭會議,創造“內交”機會。

步入職場後,幾乎人人都會不可避免的參加一些跟工作或者事業相關的會議,那麼組建家庭後,其實也應該有家庭例會的意識和習慣,因為家庭也需要用心經營。

職場會議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商議討論職場相關的事宜,那麼家庭會議就是家庭成員聚在一起聊聊家庭方面的事情。比如每週可以固定來一場家庭對話,一家人在一起談談心,給孩子建立起一個放鬆無壓力的家庭社交環境,大家坦誠相待,都打開話匣子,暢所欲言,孩子在父母的帶動下自然會打開他的話匣子,袒露心聲。

一般來說,缺少了家庭例會的家庭,不容易及時發現這個家庭的成長問題,沒有一起解決問題的意識,也沒有全體成員共同為家而努力這樣的好習慣,甚至有時家長工作忙起來反而會佔用很多家庭的時間,根本無暇去經營自己的家庭。這樣積累下來,很容易造成家庭關係的不和諧。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固定時間的家庭例會可以定期給大家一個圍坐在一起,促膝長談的機會。
具體的議題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回顧一下剛過去的一週,發生了哪些開心的事和讓你不爽的事?;為什麼這件事會讓你開心?為什麼那件事會讓你不爽?;你能中肯的評價一下其他成員這個星期的家庭變現嗎?;為了讓這個家變得更美好,你覺得你還能做哪些努力?......

這些都可以成為家庭例會的議題,帶著問題帶著反思,更是帶著自己對家庭的愛,這樣的家庭會議只會讓這個家經營的越來越好。

如果一個家庭裡的每個人都在努力,孩子自然也會努力,這就是用愛澆灌和影響的孩子,在愛的薰陶下,他的社交恐懼定會與日減少,而這樣的“內交”,於孩子於家庭其它成員都意義非凡。所以,把你的時間分一點在家庭經營上,就從每週一次的家庭例會開始。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2、多實踐:與同齡人交往

①適應人群-跨出“自我”小圈子

孩子對於社交的恐懼,歸根結底還是來自於對人的恐懼,所以我們家長朋友可以多帶孩子去人流多的地方,幫助孩子擺脫掉這種對於環境的無意識恐懼,鍛鍊他去適應人群,去適應公共場合。

比較推薦大家的是帶孩子去遊樂場,因為遊樂場是孩子的一個遊玩天地, 孩子的玩鬧氛圍可以天然的影響和帶動他,如果孩子不願意去參與到同齡人的活動,這個時候其實是需要家長帶孩子多去熟悉這樣的公眾場所的,因為他需要多去感受這樣的環境,才能夠降低他對於公眾場所的恐懼和不自在,走出自我舒適區。

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再害怕的事情,做的次數多了,也就適應了,不怕了。家長要做的就是耐心,鼓勵。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②與同齡人建交

一方面,家長可以鼓勵自家孩子在節假日的時候,邀請同學和小朋友來家裡玩。當然第一次邀請,通常是徵得孩子同意後,需要父母代為溝通和邀請

的,需要父母幫自己開個好頭,免去他的害羞和被拒絕的尷尬。

當然在過生日的時候,家長也可以給孩子舉辦一場小型生日宴,讓孩子邀請他的同學參加。新買了玩具也可以邀請同學一起來玩。通過各種方式,增加小朋友間的來往次數,孩子能夠和同齡人在一起找到樂趣,心門就會打開,就會願意擁抱外界。

另一方面,多鼓勵孩子參加一些互動式社交遊戲或者活動。比如,學校的小劇場角色扮演,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小朋友們都在一起,有扮演公主的有扮演小矮人還有扮演樹的,小動物的,每個小朋友都在認真的扮演自己的角色,對於他們的表演能力、合作意識、自控力都會是很好的提升

幫助孩子擺脫他的社交恐懼,核心就是直面恐懼,越是怕什麼就越要做什麼。

在一次次的嘗試中,不斷的去喚醒他的玩心,讓他在玩耍當中,緊繃的內心逐漸放鬆,讓同齡人的陪伴快樂逐漸取代對社交的恐懼。那麼他的社交處理能力、社交時的應對技巧以及社交自信心,都會一步步提升上來。

愛默生還說過一句話:“當志趣相同的人聚在一起時,交情也就開始了”。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打開社交,克服恐懼,首先就要給他創造一個與周圍環境,周圍人相連的機會,當他能夠和同齡人玩在一起的時候,他的社交也就開始了。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3、鞏固“內交”,多一些“質”的陪伴。

家庭關係也是社交關係的一種,而親子關係是孩子遇到的第一種社交關係,只不過社交的雙方是父母和孩子,相對於社會,它是一種對家庭對內的社交。

正如這句話所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只有“內交”健康,“外交”才有可能順暢,大人和孩子都是如此。
具體來說,需要家長把握好以下兩點:

①珍惜和孩子的家庭時光

很多家長朋友天天和孩子相處,也花了時間和精力,但是和孩子的關係卻總是若即若離,問題就在於,雖然每天都在陪伴,但是每天的陪伴質量都不高。

家長對於孩子的陪伴,質量比時間和次數都重要。比如最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家長邊看手機邊帶孩子,陪孩子玩的時候要看手機,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還要看手機,所以

經常是你和你的手機一起在陪孩子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視頻當中一個三四歲的寶寶在一邊玩積木,年輕的爸爸躺在一邊看手機,邊玩手機邊看著孩子,孩子喊爸爸來陪自己玩,爸爸應了幾聲,但是沒有行動,然後孩子走到爸爸面前,抽噎著問“爸爸,你是不是不想陪我玩”,然後這位爸爸才看到孩子快委屈哭了,才把手機放下來,去陪孩子玩了。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所以家長朋友們要拒絕邊看手機邊帶孩子的這種低質量陪伴,因為你的“三心二意”孩子都能感受的到,他會覺得自己打擾了父母,很委屈,也會覺得父母不想跟自己在一起玩,很難過,這很不利於他的情感正向成長。

所以在生活當中,家長陪玩陪學的時候就要真的投入進去,讓孩子感受到你跟他是在一起的,而不是在跟手機去搶爸媽的愛和關注。

陪伴也需要專心致志。

另外,有一些家長由於工作繁忙,確實沒法給孩子太多陪伴時間,那大家也可以靈活去應變一下,如果真的實在太忙了,那我們家長是不是也可以偶爾的帶著孩子去自己的辦公職場呢?或者,大家也可以嘗試著帶著孩子去出差,比如參加一些公司峰會。

讓孩子參與到父母的工作當中,看看父母的工作情況,這樣有助於他更全面的瞭解父母,因為看慣了家庭生活中的爸媽,在職場他又看到了不一樣的爸媽,心目中的父母形象也會更加的具體和高大了。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②不缺席孩子學校的重要活動-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要及時出現。

現在的幼兒教育越來越豐富多彩,各種各樣的親子活動也更有利於幫助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穩定的親子關係,比如去觀看孩子的表演,出席他的畢業典禮,完成要和孩子一起完成的活動,等等,都是很好的親子機會。

所以家長朋友們,要珍惜這樣良好的親子機會接到通知以後,做到合理的安排時間,不缺席孩子的活動。

學校的親子活動,拉近的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看到的是父母與孩子的身影。每個孩子都希望早早看到自己父母的身影,在人群中去搜索那個依靠。一次缺席遲到,一次失落受傷,就可能帶來一次自卑和氣餒,就可能需要無數次的陪伴和呵護來彌補,所以事前預防永遠比事後彌補更重要。

孩子6歲太“怕生”,愁壞父母老師:“社交恐懼症”才是罪魁禍首

結束語

哲學上講,世界是普遍聯繫的,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萬事萬物皆互聯,交互產生影響。

所以社交恐懼症給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心理障礙,這種障礙會帶來一系列其他的連帶影響。要知道恐懼也具有傳染性,因為恐懼而止步於社交,也會因為恐懼而止步於其他。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有社交恐懼症,請及時的幫助孩子去克服社交恐懼,幫助他撥正心裡迴路,戰勝恐懼,打通他內心與外界的聯繫,這必將對他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