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下的動產融資業務重構


摘要:動產融資作為供應鏈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確權難、監管難、處置難”等問題一直阻礙著該業務在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當前,物聯網與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通過質物的標準化、智能化、存證化、平臺化,將真實世界中物的價值傳導到網絡金融環境中,從而重構現有動產融資業務模式,推動整個銀行金融業務的普惠化。


關鍵詞:動產融資 物聯網 區塊鏈

一、動產融資業務現狀

動產融資是指融資人以其自有的存貨類動產作質押擔保,金融機構通過控制物流和資金流的方式向其提供的融資服務。作為供應鏈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動產融資能有效解決中小企業可抵押財產不足的問題,因而也曾在我國的商業銀行間風靡一時。


但2013年以來,部分區域集中爆發的相關風險事件,使得金融機構損失慘重,一大批企業被列為失信企業,風險部門談及動產融資色變,以大宗商品為代表的動產質押融資業務在多數商業銀行被列為高風險業務,並進入發展停滯狀態。

二、動產融資業務的主要風險

動產融資業務的主要風險源於其“動”的特性,區別與不動產,動產可以移動,且以交付為轉讓生效條件,價值難以評估。商業銀行自身由於不具有動產監管的資質和條件,目前的動產融資業務主要是委託倉儲監管企業的方式予以實現的,倉儲監管企業作為代理人,佔有和管理貨物,向銀行提供質押物的數量、物理狀態甚至價值信息。銀行掌握質押物的信息準確真實程度高度依賴於倉儲監管企業對質押物管理的盡職程度,然而,倉儲監管企業僅從中獲取監管費用,承擔相應的貨物監管風險。


在收益與風險不對稱以及信息不對稱情況下,中小企業為了取得融資,會利誘倉儲監管企業管理人員做出虛開倉單、內外勾結,擅自提換貨物等行為。13年上海鋼貿案和14年青島港事件,就充分暴露出了動產質押融資業務中重複質押、監管不嚴、處置不及時等問題。


為防範代理人的道德風險,降低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只能設置更為嚴格的操作標準,並投入更多的銀行人力,這導致動產質押業務門檻極高,成為銀行的“雞肋”業務。

三、商業銀行動產融資業務的重構

動產融資業務是一片藍海,較之供應鏈金融的其他產品,動產業務有抓手,只要把握好貨和處置渠道,在眾多電商平臺、物流平臺看來,甚至可以視作低風險業務。阿里金融、京東金融、找鋼網、有色網等平臺都在依託自身優勢,在各自領域內廣泛開展。在我國,動產共有70萬億的規模,但動產融資只有5萬億左右,按照國際慣例,動產貸款量約佔動產總量的60%-70%,因而,動產融資業務的前景在我國異常廣闊,但商業銀行的傳統動產融資模式已經無法突破動產融資中的既有風險,因此,要想重新在動產融資領域有所作為,必須有所創新。


(一)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將帶來的金融變革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的出現,已經引起了供應鏈金融領域的悄然變化。


物聯網,顧名思義,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它通過互聯網讓所有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現互聯互通。物聯網技術可以通過最少或沒有人為干預來實現儀器感知決策,將質押物信息無縫銜接融入信息網絡,通過計量貨物的數量重量,記錄貨物的移動路線,識別周圍環境變化等手段,運用智能算法實現無人干預下實時對貨物進行全方位的監控。


區塊鏈,是一種呈鏈狀數據結構存儲的、去中心化的、以密碼學為基礎、通過共識算法保證拜占庭一致性的軟件技術體系。圍繞這一定義,區塊鏈分別具有去中心化、防篡改、去信任、開放性、匿名性、隱私性、自動執行等特點,其中去中心化是區塊鏈最本質的特性。


綜合物聯網和區塊鏈各自的技術特點,前者保證賬實相符,後者保證賬賬相符,應用於金融領域中,將真正打通線上線下的交易形態,構建全新的誠信體系:


1、質物的標準化、智能化


動產融資業務中,質物的選擇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傳統商業銀行業務中簡單地將可質押物進行了一刀切,根本原因是部分商品無法標準化,導致無法流通,從而難以估價;無法特定化,從而難以監管。目前可標準化的質物包括標準倉單,這主要是適用於大宗商品,對於大部分半成品或者工業製成品則很難達到標準倉單要求。另外是標準產品,主要適用於製成品,如流通性非常好的3C,家電,如蘋果手機,同一型號下產品幾乎一致,價格幾乎一致。但是這兩項標準標的侷限性仍然非常大。

利用物聯網技術,可通過多種手段感知質物動產的客觀存在,提煉出質物的重量、質量、位置、狀態、性質、外觀形態等,通過數據對物的描述,生成特定可識別的押品,實現質物的標準化。該標準化的質物可以體現為一份帶著DNA可自證的“身份證”,一旦對應質物發生變化(物理形態、化學性能),“身份證”都可以自述至使用方,呈現動態實時變化。


2、存證的區塊鏈化、可分拆


當物的存在用數據的方式描述後,聯通了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但在物虛擬化後,如何有效將源於現實世界的物的效力傳遞出去,保證其在虛擬世界的真實性,則是當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區塊鏈技術通過分佈式的架構、數據加密、共享賬本,能快速有效地收集物聯網所感知的真實世界的數據,且以存證的形式存儲,向全網廣播,有效防範數據被篡改。


動產存證的區塊鏈化,還使得動產交易變得可追溯,可分拆,數據代表的物進一步單據化,逐漸具有貨幣特性,流轉速度也進一步加快,甚至有了乘數效應。


3、參與方多元化、場景化


無論是物聯網還是區塊鏈都是分佈式的,未來的世界將更加智能化,每個節點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發聲,進而作用於真實世界中。然而完全去中心化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原本的權威或信息中心如監管方、保險方、海關、質檢、電商平臺、行業協會、物流將通過區塊鏈的方式接入到虛擬世界中。


基於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下的動產融資業務重構


(二)動產融資業務重構


動產融資領域將是受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所帶來的顛覆性衝擊最直接的金融領域。可以預見,在動產的業務場景中,技術將完美地展現如何將真實世界中物的價值傳導到網絡金融環境中去。伴隨這種變化,商業銀行的動產融資業務也必然從模式到流程,從架構到內容發生全面變化。


1、重構業務邊界


當前業務中,根據動產的貨權表現形式不同,動產融資業務模式主要分為貨權憑證融資和現貨融資。其中,貨權憑證包括倉單、提單等,現貨融資按照監管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靜態監管和動態監管。商業銀行對標的的接受度依次為:貨權憑證融資優於靜態監管現貨融資優於動態監管現貨融資。


當質物標準化、智能化、存證區塊鏈化後,上述的業務劃分將沒有實質意義,因為所有的標的都將同時以現貨和數據資產的形式存在,在這種情況下:


押品的範圍將極大擴展,原本不適宜進行質押的貨物,可以被納入到商業銀行的融資範圍,如快消品類、工業半成品類、甚至食品生鮮類。


融資客群擴大,原本動產業務主要服務於部分貿易類客戶,在押品延伸後,可以拓寬至中小批零企業、加工企業、小微商戶、農戶,真正實現普惠金融。


業務範圍擴大,原本無法實現動態監管,影響企業融資靈活使用,交易成本高的,現在可以通過存證的流通實現快速流轉。


2、重構業務流程


在傳統商業銀行動產融資業務的決策與過程管理非常繁瑣,首先要選擇質物,判斷質物是否適合質押,權屬是否清晰,流動性是否充足,價格波動是否劇烈,其次要選擇倉儲監管方,要了解倉儲監管方的資質位置,與銀行合作情況,要對客戶盡職調查,瞭解資金用途,衡量總體收益是否達到盈利目標。在貸中貸後,還要核庫、巡庫、對賬,這些都必須有人工參與,不僅操作風險大,同時交易成本高。


物的標準化和存證的線上流通,將實現上述決策操作流程的智能化自動化,降低人工干預,提高融資效率。在存證區塊鏈化後,銀行可以作為區塊鏈的節點,通過分佈式接入到動產質押區塊鏈聯盟中,同步更新押品存證信息。在場景化的聯盟鏈中,客戶、監管方、保險方、質檢方等各參與主體各司其職,共同監督。押品存證和押品關聯,物的轉移即伴隨支付的同步完成,當客戶需要融資時,只需在線申請並對押品加簽質押標註並登記公示,銀行即可在調取相關信息匹配通過後自動化線上放款,客戶實時取得融資款項。


基於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下的動產融資業務重構


3、重構風控體系


當前動產融資的風險痛點,“看不住、搶不過、處置難”,都是因為銀行處於信息不對稱地位,應對風險事件的效率和效果難以確保,伴隨物聯網與區塊鏈思維在供應鏈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滲透,實現物物、人物的價值交互,動產融資下的風控思維、風控手段和流程都將發生顛覆性變化。


在貸前風控決策過程中,通過物聯網和區塊鏈,可以形成客戶與物的真實畫像,從而實現對參與方風險的多維度精準識別。在貸中風控決策中,通過對場景化平臺中各方信息的收集分析,交叉驗證客戶的使用用途、貿易背景真實性,從而精準判斷市場風險和信用合規風險。在貸後風控管理中,通過實時化的跟蹤感知押品狀態,分析庫存產品週轉情況、市場價值變化情況等,第一時間做出反饋措施,化解風險。


四、結語

動產融資業務是一個看似沒有門檻實則門檻很高的業務,商業銀行在經歷了前期的狂熱介入,中期的盲目禁止,到現階段的冷靜試水,是這個業務逐漸成熟的標誌。

互聯網的出現實現了信息的互聯,而物聯網和區塊鏈的出現將實現價值的互聯,可以預見,這兩項技術的應用將會給動產質押融資業務乃至供應鏈金融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物聯網和區塊鏈的投入成本不菲,現階段社會整體普及率並不高,作為金融機構當前佈局於此,短期內無法發揮最大效益,盈利模式存在一定挑戰。然而,就如同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促成了阿里、京東的成功,待社會步入工業4.0,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的時候,動產融資業務實現上述意義的重構就在眼前,當然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

參考文獻


[ 1 ] 段偉常.區塊鏈供應鏈金融[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

[ 2 ] 範永霞.物聯網金融概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