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各黨爭相批准中資進駐,背後卻沒人干好事

今年6月,新西蘭政府部門成功促成了與農夫山泉的交易,允許後者在豐盛灣投資一家瓶裝水廠。近日文件被新西蘭主流媒體曝光,卻引起了一陣躁動。

某新西蘭環保群體質疑政府的決定,批准該交易的現任貿易部長David Clark為此辯解,稱該公司是前國家黨政府邀請來的;而在野的國家黨黨魁接受採訪時則聲稱確實是自己請來的,但卻是工黨聯合政府批准的。

新西蘭各黨爭相批准中資進駐,背後卻沒人幹好事

國家黨黨魁Simon Bridges將“鍋”甩給了工黨

中國企業被新西蘭兩黨接力邀請和批准入駐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這些政客事後的表現卻讓我感覺像吃了蒼蠅一樣,好像引進中國資本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被推來踢去。

新西蘭是一個缺乏礦產資源又十分重視環保的國家,不大可能靠挖掘石油煤炭來致富,該礦泉水廠抽取完全可再生的地下含水層的水出口中國,為新西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同時,也穩定產出經濟效益,可謂雙贏的經典案例。但為什麼現在做了好事,兩黨非但不爭功,反而互相推諉呢?

這是因為中國資本在西方國家更容易成為“燙手山芋”。先前的鵬欣集團在新西蘭購買農場,以及近期某中國建築公司中標的北島一段付費高速公路,相比美國或澳洲的公司,他們都受到了新西蘭輿論的“特殊待遇”——有較多反對或擔憂的聲音。雖然反對理由常是“環保”或“財政”問題,但明顯能感覺到字裡行間表現出的對中國的恐懼。

新西蘭各黨爭相批准中資進駐,背後卻沒人幹好事

新西蘭各黨爭相批准中資進駐,背後卻沒人幹好事

以上為中國企業投資修路的新聞下新西蘭網友的最熱評論,字裡行間表現出對中國的恐懼

美國和澳大利亞資本早已把持新西蘭幾十年,從未有過這種“被吞併”的擔憂。

美國對新西蘭來說同樣是巨型國家,美國的錢與中國的錢究竟有什麼不同呢?並沒有。非要說有,那就只有兩國的政治體制不同了,準確來說是“兩國政治體制的名字不同”——美國的體制被稱為“Democracy”,而中國的體制是“Communism”。包括新西蘭人在內的西方人,打開網站、攤開報紙,依然經常見到用“Communism”來描述中國。

其實對中國人來說,被稱為Communism也無所謂,雖然現在還不是共產主義,但畢竟還是有著遠大理想和穩健計劃的。而這詞對西方人的意義,可完全不一樣。

由於在冷戰時期受過蘇聯長期的核彈和間諜威脅,以及西方媒體長期的反面宣傳,現在一提到“Communism”,西方人首先想到的絕不是“未來時代美好的生活”,而是那個窮兇極惡、隨時想要消滅自己,以及國家內部貧窮混亂的蘇聯。也正是因此,故意在單詞“China”前冠上“Communist”字眼,是西方國家制造恐華情緒的有效方法。許多美國媒體屢用不爽,長期以此培養反華和恐華的民意基礎,進而從中謀利。

在長期與新西蘭人打交道的經歷中我發現,這種恐華心理是根深蒂固的,任何年齡大一些的人都會有,而年輕人則逐漸受到感染。也有不少較理性的西方人多少意識到媒體有偏向性,所以在討論中國問題時會先反向偏向一下,然而這樣很可能依然還有偏向性,他們卻自以為做到了中立中肯,甚至因此變得理直氣壯,如同盲人摸象中的盲人一樣。

另有一些西方人急切尋找華人當面核實西方媒體的某些說法,然而不幸的是,之前很長時期裡,他們要麼是遇到正在申請政治避難的“異議人士”,要麼就是遇到對中國政治知之甚少的華人,以至於不少西方人依然把中國當成蘇聯一般看待。也由此可見海外華人對中國製度無知或不自信或,對中國的國際形象毫無幫助。這種情況下中國資本在海外擴張,豈有不被當地人擔憂的道理?

新西蘭各黨爭相批准中資進駐,背後卻沒人幹好事

新西蘭綠黨曾參與反對中國礦泉水廠的投資,而如今批准該投資的部長之一就是綠黨人士

新西蘭政府以及那些與中國建立良好關係的新西蘭政客,理應向自己的民眾傳遞關於中國的真實情況,協助排除民眾對中國的偏見,而不是屈從這種偏見,並唯恐避之不及。新西蘭政客至少要讓民眾知道,現在的中國無論是制度、發展理論還是外交政策,根本不是當年的蘇聯。

唯有這樣,中國企業和資本才能更順利、長期地參與新西蘭的建設,新西蘭百姓也才能減少更多不必要的杞人憂天與社會躁動,新西蘭政客才能更長久地與中國建立友好雙贏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