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霜降

霜降的特点

1、霜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3]

2、一朝(拼音:yī zhāo):指一时,一旦,或一个早晨。出处为《诗·小雅·彤弓》:“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又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原料一朝事露,不能到底,惟有一死而已。”清 田兰芳《明河南参政袁公(袁可立子袁枢)墓志铭》:“公而庙祀,人心之公。百年菀结,一朝获通。”

3、秋暮:指晚秋或暮秋的时节,即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

4、露成霜:霜降节气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前后,天气变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农历)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


二十四节气——霜降


5、凝结:是指气体遇冷而变成液体,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此处指露水凝结成霜。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

几份凝结几份阳,指在霜降的节气里往往夜晚的霜越重,第二天的阳光就越好,霜的轻重程度决定着太阳的光照强弱程度。

6、荷败:指荷花的衰败。因为“霜降杀百草”,“风刀霜剑严相逼”,无情而残酷的寒霜,使池塘中的荷叶此时也纷纷凋零、败落。

7、萧瑟(xiāo sè):是一个汉语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一般作为形容词使用,形容环境冷清、凄凉。如:曹操《观沧海》步出夏门行之一:“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8、棉白:指白色的棉花(纤维)。棉花,是一种锦葵科棉属植物,夏季开花(花朵),结出果子(棉铃)成熟后自然裂开,露出柔软的白色纤维,即棉花。

9、采收:指农民们采摘白棉,备作织布等用处


二十四节气——霜降


霜降的习俗

1、霜降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其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假如一个人一天吃一个柿子,所摄取的维生素c基本上就能满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

柿子虽然美味,但一定注意不要空腹吃;吃的时候也要适量,每次最好不要超过100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缓、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

柿子含糖高,且含果胶,吃柿子后总有一部分留在口腔里,特别是在牙缝中,加上弱酸性的鞣酸,很易对牙齿造成侵蚀,形成龋齿,所以在吃柿子后应该马上喝几口水,或及时漱口。秋季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中医认为,螃蟹与柿子都属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含高蛋白的蟹、鱼、虾在鞣酸的作用下,易凝固成胃柿石。


二十四节气——霜降


2、霜降登高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但也要有所讲究。

登高的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时,要沉着,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伤;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登高过程中,应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扣,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

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带根手杖,这样既省体力,又有利于安全。在爬山时要注意力集中,并注意脚下石头是否活动,以免踏空。在陡坡行走时,最好采取“之”字形路线攀登,这样可缓解坡度。


二十四节气——霜降


3、霜降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二十四节气——霜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