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霜降

霜降的特點

1、霜降: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10月23日左右。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南方地區,平均氣溫多在16℃左右,離初霜日期還有三個節氣。在華南南部河谷地帶,則要到隆冬時節,才能見霜。[3]

2、一朝(拼音:yī zhāo):指一時,一旦,或一個早晨。出處為《詩·小雅·彤弓》:“鐘鼓既設,一朝饗之。” 又如:《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原料一朝事露,不能到底,惟有一死而已。”清 田蘭芳《明河南參政袁公(袁可立子袁樞)墓誌銘》:“公而廟祀,人心之公。百年菀結,一朝獲通。”

3、秋暮:指晚秋或暮秋的時節,即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

4、露成霜:霜降節氣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前後,天氣變冷了,露水凝結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農曆)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時,我國黃河流域已出現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銀色冰晶熠熠閃光,此時樹葉枯黃,在落葉了。


二十四節氣——霜降


5、凝結:是指氣體遇冷而變成液體,如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此處指露水凝結成霜。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氣寒冷。

幾份凝結幾份陽,指在霜降的節氣裡往往夜晚的霜越重,第二天的陽光就越好,霜的輕重程度決定著太陽的光照強弱程度。

6、荷敗:指荷花的衰敗。因為“霜降殺百草”,“風刀霜劍嚴相逼”,無情而殘酷的寒霜,使池塘中的荷葉此時也紛紛凋零、敗落。

7、蕭瑟(xiāo sè):是一個漢語擬聲詞,形容風吹樹葉的聲音,一般作為形容詞使用,形容環境冷清、淒涼。如:曹操《觀滄海》步出夏門行之一:“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8、棉白:指白色的棉花(纖維)。棉花,是一種錦葵科棉屬植物,夏季開花(花朵),結出果子(棉鈴)成熟後自然裂開,露出柔軟的白色纖維,即棉花。

9、採收:指農民們採摘白棉,備作織布等用處


二十四節氣——霜降


霜降的習俗

1、霜降吃柿子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對於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於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其所含維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假如一個人一天吃一個柿子,所攝取的維生素c基本上就能滿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

柿子雖然美味,但一定注意不要空腹吃;吃的時候也要適量,每次最好不要超過100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緩、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

柿子含糖高,且含果膠,吃柿子後總有一部分留在口腔裡,特別是在牙縫中,加上弱酸性的鞣酸,很易對牙齒造成侵蝕,形成齲齒,所以在吃柿子後應該馬上喝幾口水,或及時漱口。秋季是大閘蟹上市的季節,中醫認為,螃蟹與柿子都屬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含高蛋白的蟹、魚、蝦在鞣酸的作用下,易凝固成胃柿石。


二十四節氣——霜降


2、霜降登高

霜降時節有登高遠眺的習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天高雲淡,楓葉盡染,登高遠眺,賞心悅目,但也要有所講究。

登高的時間要避開氣溫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時,要沉著,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傷;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關節受傷或肌肉拉傷。登高過程中,應通過增減衣服來適應溫度的變化;休息時,不要坐在潮溼的地上和風口處;出汗時可稍松衣釦,不要脫衣摘帽,以防傷風受寒。

對於老年人來說,應帶根手杖,這樣既省體力,又有利於安全。在爬山時要注意力集中,並注意腳下石頭是否活動,以免踏空。在陡坡行走時,最好採取“之”字形路線攀登,這樣可緩解坡度。


二十四節氣——霜降


3、霜降賞菊

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有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徵。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


二十四節氣——霜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