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漢藝,兩年裡……

兩年前,我在漢藝拿到了SAIC、NYSID、SCAD、CCA的offer,兩年後的今天(其實準確來說是大概兩個月前),我回來啦!

回來之後我聯繫了當時負責輔導我的老師敘敘舊,並在其他老師的介紹下重回這裡,第一反應是:

這變化也太大了吧!什麼叫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想當年我來這的時候只有小小兩間屋子,現在已經這麼有規模甚至還開分公司了……

佩服佩服(手動抱拳)。

還能說什麼呢?那就只能獻上這篇遲到了兩年在這裡的“畢業論文”作為回報了。當然,其中還夾雜著我對SAIC的回憶錄,也算是好好整理了一下在離開的這兩年,我都學到了什麼又經歷了些什麼。

| 本期分享人 |

A同學

獲得SAIC-室內建築 研究生 offer

01

- 芝加哥回憶錄 -

與大多數人的想法一樣,之所以在好幾封offer裡選擇了SAIC的理由很簡單粗暴:我要去大城市。

而芝加哥這座城市也沒有讓我失望,其生活節奏和生活方式都非常深得我意,甚至在畢業的時候都非常不想走。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芝加哥很適合學建築。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座城市居然每個世紀的建築都有,簡直是個大型建築博物館。

除此之外,也特別適合學設計,因為芝加哥相對於紐約的快節奏,更加緩慢而接地氣,加上多元的文化,非常適合進行藝術創作。


離開漢藝,兩年裡……


而SAIC令我喜歡的地方在於他是一個art school不是一個design school,與美國其他學校相比沒有那麼商業化和充滿“銅臭味”。做的東西更偏向概念化也更加自主,而不是說固定的你一定要做出一個怎麼樣的東西。可能由於個人性格原因吧,我更喜歡這種比較“飛”的學校。

比如說,選課的時候你可以選任何可以讓你“放飛自我發散思維”的課,像我研究生兩年時間就修了六個系的課(什麼都想玩一點)。其中也有像繪畫啊編曲這種跟室內建築基本沒沾什麼邊的課程(但是編曲課到最後final時真的愁死我了),就是他比較不像是其他學校那樣就根據你的major,其他的東西都不接觸,每天就是畫圖然後做方案這樣。

但是,這一點既是SAIC最吸引我的點,同時也是SAIC會讓我覺得不適應的一點。因為從小接受到的教育模式不同,剛入學的時候會很崩潰。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個degree,他沒有說像國內一樣一門課程有一個固定的老師讓你去做這個做那個,完全是你自己去選老師,然後老師固定時間過來給你建議,去討論。


離開漢藝,兩年裡……


這就會導致剛入學時很多亞洲學生就會十臉懵逼,我到底要幹嘛?從哪裡開始啊到底?我做東西做成這樣真的合理嗎?

如果可以我想對兩年前剛入學的自己說:OK,習慣就好。


離開漢藝,兩年裡……


對了,如果是喜歡純藝的同學更應該來我們學校了,芝加哥博物館(在我心裡僅次於大都會了)內一大片莫奈的真跡,純藝氛圍好到尖叫。

02

- 國內外差距,不止是一點點 -

我覺得這一塊內容說個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吧,中西方的差異很多東西都被大家說爛了。我就簡單說一些不一樣的。

一是美國的酒吧,大家可能看美劇看多了受的影響比較大,以為美國的人都像美劇裡面一樣個個都是玩咖,然後每週末混跡CLUB,校園內天天抽大麻。

其實不是這樣的,就像國產青春劇天天早戀早孕劈腿墮胎,我國高中生大多數卻還是小小少年茁壯成長的(起碼我是)。而美國也一樣,我認識的大部分美國人都很宅,也很“無聊”,你可能以為很嗨的CLUB也很無聊,就是拿個酒杯然後聊天,個人不客觀的看法,覺得其性質和中國南方的“下午茶”差不多(攤手)。


離開漢藝,兩年裡……


而其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可能就是受美國高熱量食物導致不得不進行的一項——那就是健身。嗯,反正我在美國也是養生局那掛的,除了健身就是看電影。新一代真健康·養生達人。

二是東方和西方學生對自己或是老師的一些態度上。比如我們每次課程考核時都會有六個無論是長相還是面部表情都很像教授的教授和你在同間教室裡,然後一個人大概四十五分鐘這樣,你就站在那兒跟他們講解你的作品。

有些亞洲同學(包括我)剛開始的時候就會非常緊張,手抖,結巴等等。但是西方學生就不會,他們會特別有態度,完全不會說去擔心這件事,他們就覺得,老子是最棒的。即使是老師當著所有同學的面說你的作品是個垃圾,他們也不會說特別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當然了,這肯定是由於從小受教育的環境和背景不同導致的。但是我去國外學習這段時間這個點對我來說特別有感觸。一是自信,二是不會說去討好老師。這兩點我認為是國內學生在學習中普遍缺乏且需要去改進的一點特質。


離開漢藝,兩年裡……


三是在學習的要求上,去年我受邀回到自己的母校參與了母校專業本科的一個也是類似期末作品的一個東西,看了很多作品加上聽了一些同學他們對自己作品的理解和解說。我當時就:emmmm……

這樣說吧,對於學習的考核,就拿作品集來說,國內是非常講究或者極端點來說是隻講究結果的。而國外相比於結果來說更講究你的做作品集時的整個思路和過程。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很多國內的同學作品你看多了會有種“都差不多”的感覺,因為框架還是那個框架,如何做出漂亮的圖紙?路走多了也就成了套路。


離開漢藝,兩年裡……


03

- 開始的開始 -


如今學成歸來,我自然得感謝兩年前在這裡學習的那段日子。其實這兩年真的變化很大,記得兩年前HART還沒有發展這麼成熟和規模自成體系化,信息來源也沒那麼豐富和快速。當時老師與學生一對一的輔導模式也還沒有發展到像現在好幾個老師輔導一個學生的高質量程度。

A同學 部分作品集展示


離開漢藝,兩年裡……


而當時負責輔導我的Z老師,到現在我們還是會經常聯繫喝酒吃飯的好朋友。從當時由準備作品集結識,到後來的慢慢交流和分享彼此對建築的想法,這確實是我在收穫offer之外一個意外的收穫。所以,你想想跟一個交流零障礙的好朋友在一起做作品集,自然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困難了。

A同學 部分作品集展示


離開漢藝,兩年裡……


而留學兩年讓我感到更加受影響的是,因為當初在這裡學習的那段日子,我在進入SAIC後才不至於太慌亂而不適應從而亂了方寸——當然,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不是立竿見影的。也是我現在回過頭來審視自己才能看的更清晰。

從東方教學模式到西方教學模式,你真的需要一所這樣的“預備校”來進行過渡,而如今來自西方“各路神仙”名校畢業帶回來的西方教學模式,確實和在西方的教學模式,或者說教學理念,總體上來說是一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