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爲大國,爲何英國可以滅亡莫臥兒帝國,卻不能滅亡清王朝?

Seveniny


實際上,英國就是不滲入莫臥兒帝國,過不了多久,他們也會自己把自個折騰亡國的。莫臥兒王朝到了後期,早就沒有啥實權和權威性了,其統治下的數以百計的部落離心力越來越大,已經不聽指揮好多年了。

總的來看,印度因為分裂而徹底淪為殖民地;中國因為統一而保持了獨立。

第一、離得遠,從英國本土到印度次大陸和東亞明顯就不是一個難度係數,這方面就不多贅述。

第二、與大一統的中國不同,印度一直是一個分裂的多民族地區,大一統時期不超過兩百多年,幾千年來,一直處於是邦國分裂的狀態,所以才有了遍及各地的印度王公。比如,下圖,著名的莫臥兒王朝最強盛時期的印度版圖——可以看出,印度南部還是諸多分散邦國,加上宗教民族成非常分紛雜,團結內部群體,抵禦外敵的能力非常有限。反觀大清國,雖然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但不否認的是,清朝是中國曆朝歷代的疆域版圖最穩定,對周邊,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和管理最深入的朝代。


同樣,清朝統治者非常崇尚傳統漢族知識分子那一套,暴力鎮壓各種反清復明武裝的同時,清朝抓緊了開科取士,而且還擴招,結果江南知識分子忙著背書應考,就不再折騰了,醜陋的小辮子就逐漸被接受了。對比蒙古人統治的大元取消科舉制,這絕對是滿族統治者的高明之處,不但沒有堵上讀書人上升的通道,反而籠絡和鼓勵精英階級的合作。所以,科舉制不單是選拔人才的途徑,也是一個“維穩利器”。畢竟,當時中國九成以上都是文盲、半文盲,民間的話語權就掌握在大江南北的讀書人手中,他們認同了坐龍廷的王朝,就等於廣大老百姓也表示了同意,政權自然就穩定下來了。
而且,從制度層面上看,清朝是中國中央集權的頂峰,皇帝對各級官員和全國疆域控制的極為牢固,說白就是——“朕即朝廷,朕即國家”,事無鉅細都要親力親為。畢竟,滿族人口本來就少,一旦控制的不夠到位,漢人伺機造反,大清江山將難以保存。清代雖然有軍機處和內閣大學士,但是他們沒有發出命令的權力,只是皇帝的諮詢機構,地位高,但無實權。所以皇帝必須親力親為,如果皇帝哪天歇了,中央就會癱瘓。所以,清朝的皇帝每天凌晨四點就起床,還是天天有管不完的事兒。

第三、印度的宗教、民族成分複雜。印度光民族就160多個,人種更是黑白黃各個色號的都有,還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種姓制度(4個種姓,外加一個等外品——賤民),都嚴重拖了後腿。尤其是這個種姓制度,往往被看得比國家、民族更重要。

印度人不好團結,比如,因為信仰的問題,有不吃豬肉的(伊斯蘭教)、有不吃牛肉的(印度教,牛是印度教的大神)、所有動物製品都不吃的(印度教的中高種姓階層都吃素),低種姓絕不能和高種姓同吃同住同行、同勞動......等等等等

比如19世紀中期的印度民族大起義,起因就是英國給印度僱傭軍發的子彈用了豬油、牛油來包裹,結果大家都受不了了,國家可以亡,皇帝和王公們可以被囚禁、流放,但是信仰絕不能被褻瀆。但因為不能真正團結一致對外,結果起義很快被鎮壓。

對比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國的民族和宗教都相當單純,而且民族向心力非常強,加上儒家思想對“忠君、報國”等理念的大肆宣傳,一句“誓死報效朝廷,效忠當今皇上”,便可以團結所有階層、民族的群眾。

在中國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面下,什麼滿漢之分、外來的還是土著的,都不是很重要了。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國力強大,在17世紀前,各方面一直保持著世界一流水準。即便19世界末淪為了半殖民地,餓死的駱駝也比馬大,清朝作為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對列強的入侵也一直進行著有組織的抵抗,雖然,大部分結果都是戰場失利或者談判桌的失敗。

第三、莫臥兒帝國對印度的統治自始至終一直被宗教衝突所困擾。

莫臥兒帝國是由中亞的突厥化蒙古人入侵印度所建立的一個帝國。而突厥化蒙古人最鮮明的一個特徵就是信仰伊斯蘭教,比如著名的泰姬陵就帶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所以,所以莫臥兒帝國對印度的統治自始至終其實一直面臨一個非常不協調的問題,就是宗教衝突。

比如,莫臥兒帝國在統治印度期間,曾經長時間對非穆斯林群體徵收“人稅”,限制其他信仰的人進入管理層,諸多不平等的待遇曾多次引發佔印度人口主體的印度教信徒、印度教王公們(地方邦國)的不滿,印度教徒曾多次發動暴動。

同時,莫臥兒帝國後期,還多次捲入與周邊國家的戰爭。比如公元1738年到1740年,來自波斯的阿爾沙夫王朝就曾經入侵印度,並曾一度佔領其首都德里,使莫臥兒帝國實力大減。

除此之外,其境內的印度教徒也在後期結成了一個馬塔拉聯盟,佔據了印度北部的大片領土。後來這個馬塔拉聯盟還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結盟,和東印度公司一同削弱莫臥兒帝國。還為英國軍隊提供了大量的僱傭軍。
所以,英人不必浪費槍炮,用幾句空洞的許諾,幾紙瞞天過海的契約,幾份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薄禮就把印度的王公、將軍徹底收買。

這方面,讓咱們中國人理解不了的是,歷史上,從未對這些幫助英國蠶食莫臥兒王朝的勢力們定義成“印奸”,大家聽過與侵略者合作的——“漢奸”、“俄奸”、“法奸”,貌似沒出過“印奸”,因為,幾乎人人都是.......

在此期間,莫臥兒王朝的其它一些省份也紛紛獨立成為邦國,所以,後期的莫臥兒帝國其實只是維持著名義上的統治,其實早就只剩下一個空殼了。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版圖是在英屬印度時期到了面積的巔峰(下圖),殖民者竟然沒怎麼費力氣,就把歷代王朝都不能順利統治的區域全都納入了行政區劃。

第四、印度自古就有有被侵佔的傳統,幾千年來一直在不斷的被外來種族征服。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先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次大陸征服了印度原住民(古印度文明的創造者,皮膚黝黑,現在多為賤民種姓),而後的突厥人、蒙古人、德里蘇丹王國、莫臥兒王朝、土耳其的塔塔爾部落等等,也趕場子一般此起彼伏的進入印度,統治印度。甚至公元前327年,歐洲的亞歷山大大帝也曾率軍攻佔了印度。

所以,一定程度上,不管是沿陸路南下的突厥化了的蒙古統治者,還是飄洋過海而來的英國人,都是外人,只要不影響自己穿衣吃飯,拜神就行。

到了19世紀,印度本土土兵自己都成了英國人征服印度的主力軍,印度人被賣了還積極的幫著數錢。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先說一件有趣的事兒,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後為了解中國並制定今後的對華策略,嚴謹的西方人進行了一個評測,按照西方標準對不同人種智力及文明發展評價測試,具體我不知道西方是如何執行的,但最終的結論是"中國人屬於半文明社會人種",所以最終西方還是將大清帝國當做一個主權國家對待,與之進行了賠償和平談判解決。而西方對待非文明人的非洲人、美洲土著、印度進行了或種族滅絕或吞併佔領。



再說一個日本上層人士價值觀,日本的高層知識分子還是始終感謝中國的,而且日本大部分人非常崇拜古代中國,他們為什麼會崇拜古代中國呢?因為,他們也按西方對文明的劃分辦法,對中國進行了新的認知,他們認為日本乃至東亞之所以沒有被西方文明吞噬及佔領,就源於慶幸的是由於日本離中國近,日本學習了中國的封建文明制度,進入了文明社會(雖然日本是直接從部落原始人跨越式發展進入了封建專制文明而不是像中國一樣經歷了兩次蛻變),而這種文明社會的發展導致日本乃至東亞很快學習並蛻變成近現代社會,而沒有中斷毀滅自己的文明。

以上兩個事例其實是在說明,我們雖然常說2000年的封建專制愚昧無知,但那其實是跟西方更先進的資本主義近代文明比,即便跟西方的近現代資本主義比,中國的文明也只是落後了一小截,而不是像非洲,美洲,印度那樣遠遠落後,以至於根本跟不上西方人的腳步直接被滅或滅國。



文明的發展其實代表了這個地區人們的智慧和認知發展,就好比社會中不同的群體分工,一個大老闆肯定是不太願意跟一個農民玩到一起的,即便玩到一起也是農民毫無主見的被老闆指揮做苦力奴役。而老闆肯定願意其它老闆一起玩,至少也是跟一個給他做高管的金領一起玩,因為金領雖然不及老闆的文明格局但他能跟上老闆的價值觀,或許還一個不小心會逆襲。

換句話說 西方人認為清王朝與他雖然不算是同一個圈子,但勉強可以一起玩兒,因為你已經有智慧了,這麼一個龐大的擁有一定智慧的人群社會,遠道而來的幾萬人是沒法滅國統治的,但我可以帶你玩兒,讓你打開國門一起做生意,大家互利(雖然用武力壓迫取得一定的不公平貿易方式)。

曾經看過一個日本的紀錄片,裡面說中國其實早在宋代已經進入了一個相當文明的時代,因為什麼呢?人類擁有現代文明有些基本標誌,比如,分工生產、貿易貨幣、金融機構、教育體系,行政體系,科技發展等。而宋代已經擁有絲綢瓷器的大規模生產,發明流通了紙幣,擁有銀行(錢莊),有著文官武官行政官僚制度、有科舉教育制度,也擁有和使用了各種科技發明,如火藥,指南航海,印刷等,這一切都是非常高度文明智慧發展的結果。



其實古代中國社會制度相對於當時的西方奴隸貴族制以及周邊的蠻夷,印度的宗教部落王國,美洲的原始部落,已經是一個經歷兩次大變革進化而成的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官僚社會,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突飛猛進反超而落後。

所以,歸根結底,不是軍事問題,也不是國家綜合實力問題,而是代表民智的文明發展程度並不是特別落後,加上中國龐大的人口體量以及因為有著一定智慧的少量精英們迅速覺醒救國讓中國最終躲過了一劫。

用歷史認知指導個人發展,我是"牛牛的事兒",希望您能關注。


牛牛的事兒


二戰之後美國上將有一句名言"不要試圖去真服這個擁有5000年不間斷的文化帝國,歷史已不只一次證明,在征服中華民族的同時你已經被同化為中國人了"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民族試圖征服中國,有秦漢時期的匈奴,隋唐的突厥都在歷史長河中消亡。

而當今劍橋著名東亞學者馬克教授,在日本美國的多次演講中提到"中國不是西方世界所認識簡單的民族國家,而是複雜而又統一的文化國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不斷上演統一無分裂的循環中,而每次分裂都奇蹟般的實現不可思議的統一。

反觀印度,其實在英國殖民前期,印度已經四分五裂,可以簡單的說是英國人再次統一了分裂的印度古王朝,而歷史雖然不會重演,卻驚人的相似。印度在歷史上被外來民族征服已經數次上演,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都曾不同層面的征服過古印度。


海狼沃德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英國滅亡莫臥兒帝國是不準確的。

早在18世紀初,莫臥兒帝國就已經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帝國實際控制者是無數土邦的國王,而不是那個所謂的皇帝。

莫臥兒本來也是征服者,它蒙古人和突厥人建立的外來王朝,信仰伊斯蘭教。靠武力入主印度後,莫臥兒進行殘酷統治和宗教壓迫,同下層人民尤其是佔絕大多數的印度教徒矛盾極其嚴重。

英國人到達印度時,面對的敵人其實是一盤散沙的土邦,甚至可以說壓根就沒有印度這個概念。

好戰的馬拉塔人和邁索爾人長期和莫臥兒帝國處於敵對中,很多土邦和部落仍然處於獨立和半獨立狀態。莫臥兒皇帝甚至成了馬拉塔人的傀儡。

英國採用三分武力七分政治的手段,壟斷分化土邦的國王,讓他們效忠英國人,然後在逐步將他們削權進而消滅。

英國在印度很多時候只有幾千士兵,而印度人口高達3億。誰都知道,區區幾千人別說和3億人開戰,就算是想要在印度境內正常巡邏都是困難的。

實際上,幫助英國人政府印度的,就是無數土邦的國王和印度士兵。

後來發生的所謂土兵叛亂,幾十倍於英國白人士兵的印度兵造反,也揭示了英國人在印度的虛弱。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英國人創造了印度,將土邦真正整合起來,形成了所謂的印度帝國。

在這之前,並沒有真正印度的概念。

同時,英國政府印度時,印度主要矛盾是土邦之間的戰爭,以及下層人民反對土邦國王而已。

土邦國王富可敵國,超過英國的貴族,但土邦老百姓窮困潦倒,生存艱難。

這導致英國入侵期間,印度下層老百姓反而將他們當做解放者,抵抗很微弱,很多部隊陣前倒戈。

在征服印度的關鍵戰爭普拉西大戰中,英國人只傷亡了幾十個人就擊潰了法國人支持的數萬孟加拉聯軍。

至於中國,和印度正好相反。

滿清王朝基本可以完全控制這個國家。其實英國人不是沒有能力將滿清政府推翻,他們兩次打進北京城。

但關鍵在於,打垮滿清政府以後,英國人無力控制4億中國的大局。

英國人想要建立的是殖民地,只是奴役當地居民撈錢養肥英國而已,不是美國擴展西部那種直接的征服。

以英國的國力,他沒有能力也沒有冤枉徹底把中國併入自己版圖。

至於佔領印度,完全是因為印度自己太弱太亂,為英國提供了絕好的機會。


薩沙


英國人征服莫臥兒帝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甚至可以說征服莫臥兒帝國,不僅是英國人的功勞,是整個西方殖民者的功勞。因為,早在英國崛起之前,西班牙帝國、葡萄牙帝國、荷蘭等西歐強國就已經開始對印度進行征服。在這個過程中,莫臥兒帝國不斷和西歐列強進行抗爭,可惜此起彼伏的強國崛起讓他疲於應付,再加上帝國王室衰落,所以就被滅掉了。但是,顯然滿清要幸運的多!

首先,中國人不好對付

當印度遭受殖民侵略不久,中國也遭受了西方人的殖民侵略,比如說文明的寶島就曾經先後被西班牙人和荷蘭人佔據,甚至西班牙有徵服中國的一攬子計劃。所以,在明朝後期,中國人和西方殖民者的鬥爭就一直沒有停歇,鬥爭有官方的、有民間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西方殖民者發現中國人不好對付,他們用武力進行威脅的時候,往往會被打敗,所以轉而和中國人開始和平交易,但是中國又比當時的西方發達,於是不要說征服中國,很多國家開始流行了中國熱。比如,荷蘭山寨中國瓷器,為了讓歐洲人花錢買荷蘭豬,竟將這種動物取名為中國豬,甚至發生過有人冒充中國公主騙吃騙喝的事情!

一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西方殖民者對中國都是非常敬畏的,雖然他們知道滿清已經成了一個泥足巨人,但仍然不敢輕易和中國開戰!所以,鴉片戰爭前英國議會進行投票表決的時候,主戰派,是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優勢取得的開戰權。這種戰略上的威懾讓滿清獲得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第二個優勢,距離西方海上強國更遠。

當歐洲人越過好望角來到印度的時候,他們需要再向東走上萬裡的海路,才能來到中國。如果歐洲列強向中國發動進攻,他們或者藉助遠東地區殖民地的支持,或者只能跨海遠征。就比如說明朝末年,西班牙人曾經計劃派2萬人遠征中國,計劃中有大約三分之一是菲律賓土著軍人。

可想而知,西班牙也知道派出大軍遠征中國靠西班牙本土的力量是不夠的!

一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人才能夠出動2萬多軍隊,包括英國本土軍和殖民軍,對中國進行打擊!即便如此,也只不過租借了一個小小的海島而已。不是英國人沒野心,是他們有心無力!

第三,來自於滿清政府的給力

老說滿清軍隊戰鬥力低,這得分跟誰比。

無論如何,滿清政府,的執政者還算是一群非常優秀的精英。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同治中興為滿清續命。甚至英國有考慮過將滿清作為在東方的盟友(而不是作為殖民地)。


(洋務運動帶來了同治中興)

印度的莫臥兒帝國被西方不斷侵略的時候,他們沒有在制度上甚至是軍事上有過任何改變。那麼,當西方越來越強的時候,莫臥兒帝國就會顯得越來越弱。所以,他被吞併是必然的。


外交方面的努力

太平天國運動,讓漢族士大夫崛起。他們能夠利用各種手段與西方進行博弈,同時也保存了這個帝國。比如說,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為了保護東南地區的精華,當地的執政者推行了《東南互保》,不與西方列強進行戰爭。所以當中國在軍事方面不是很強的情況下,能夠通過外交等手段進行自保,這方面也是莫臥兒帝國所不具備的!

(東南互保)

總之,滿清沒有被西方滅掉,除了地理上的優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中國人很棒!不用說以前,印度作為最大的民主國家,發展了這麼多年人口和中國越來越接近,GDP已經減少到只有中國的1/5了。


歷史風暴


英國確實既侵略了印度,也侵略了中國,但結果完全不一樣。在印度,經過多年經營,最終徹底將印度的莫臥兒王朝消滅,將印度完全變為英國的殖民地,而且視為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而在中國,則是在擊敗清軍之後,逼迫清朝簽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之後就撤兵了,在中國雖然也建立了香港這樣的殖民地,但始終沒有將中國整體變成英國的殖民地。也因此,中國雖然一度成為半殖民地國家,但畢竟只是半殖民地,直接統治者還是清朝和後來的軍閥。

莫臥兒王朝也一度十分強盛,橫掃印度半島,幾乎將整個印度半島都納入版圖。這時候,實際上西方殖民者已經來到了印度半島,並建立了一些據點作為貿易口岸,西班牙、荷蘭、法國、葡萄牙和英國都有這樣的據點。但這些據點的存在並未影響莫臥兒王朝繼續在印度半島擴張,推進印度半島統一,直至達到莫臥兒王朝的鼎盛期。也就是說,17世紀上半期,莫臥兒王朝仍然處在上升期。知道17世紀下半期,莫臥兒王朝才開始走向衰落。

從1510年巴布爾在印度北部建立統治算起到鼎盛期結束的1657年,莫臥兒王朝的上升期持續了150年,一直到沙賈汗被迫退位的1658年,因為沙賈汗的王位繼承人之爭,莫臥兒王朝才在內亂和紛爭中走向分裂和衰敗,此後一直未能再形成統一的國家。這也為英國介入印度政治提供了機會,正是利用印度不同政治勢力之間的相互鬥爭,英國逐步擴大自己的實際控制範圍,直到1857年鎮壓莫臥兒民族大起義之後,英國才將莫臥兒王朝的末代皇帝流放,將印度徹底變成自己的殖民地。

從英國殖民者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在印度設立據點開始,到最後徹底將印度變成英國殖民地,這期間經歷了250多年的時間,已經相當於中國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壽命了。而莫臥兒王朝從崛起到最後滅亡,也經歷了350年的時間,即便是從四分五裂的1657年算起,到最後被英國殖民者征服,英國的蠶食也持續了二百年,也是相當不容易了。在此期間,英國內部也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包括革命和光榮革命,之後又經歷了工業革命。所以說,英國征服印度的過程是一個長達二百多年的博弈的結果,並不輕鬆。

同一時期的中國也在經歷重要的變化。從1510年到1657年,正是明朝從強盛到衰落的過程,而英國開始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和殖民據點的同時,東北的女真族也正在崛起,並最終在與明朝的戰爭中奪取了整個東北地區,隨後又利用明末農民起義導致的明朝猝死的機會入關,並迅速席捲全國,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就是清朝。而到英國人開始試探著與中國打交道的時候,已經是18世紀末期,到英國在中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時候,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對印度的實際控制,只是還保留著莫臥兒王朝的傀儡皇帝而已。

從這個角度說,一方面我們可以說,英國能夠征服印度,將印度徹底變成殖民地,卻沒有把中國完全變成殖民地,是因為中國有著比印度要長久得多的大一統的歷史傳統,英國在印度等到了莫臥兒王朝四分五裂的大好機會,而當英國與中國接觸的時候,中國雖然已經在從康乾盛世走向衰落,但仍舊維持著比較強大的中央集權體制,朝廷是有能力調動全國的資源來進行對外戰爭的。反觀莫臥兒王朝,在四分五裂之後,就完全沒有這個能力了,所以才被英國各個擊破。

但同時我們也要反過來想一想,如果英國也是在17世紀初期就到達中國並建立據點,站穩腳跟,又趕上了明末農民起義帶來的全國性動盪和戰亂、分裂,如果英國積極介入,也是很可能完全將中國歷史推入另一個軌道的。而且,如果再考慮到,從建立據點到最後徹底殖民,英國在印度的殖民過程持續了二百五十年,如果英國也在中國建立據點之後,也經營二百五十年,中國是否還能保持半殖民地狀態,恐怕也是很難講的。只不過英國在中國建立據點之後,西方列強紛至沓來,到清朝滅亡中國四分五裂,帝國主義有機可趁的時候,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鬥爭也已經進入了白熱化,才讓中國避免了成為完全的殖民地的命運。


蕭武


有網友問:同為大國,為何英國可以滅亡莫臥兒帝國,卻不能滅亡清王朝?事實求實說,印度當初擁有的武力是強於清朝的。

比如在第一次錫克戰爭,英國人承認錫克人能征善戰,才導致英軍第一次戰役失敗。這些錫克軍團都使用歐洲武器,採用歐洲訓練方式進行訓練,而且還有一支強悍的錫克騎兵軍團。更厲害的是錫克軍隊非常勇於進行白刃近戰。

清朝末年,根本沒有任何一個部隊的戰鬥力可以比擬錫克軍團。瘋狂的錫克士兵那怕沒有步槍,也敢於提著厚重的彎刀與白刃戰一流的英軍血拼,輕易的割斷英軍。英軍出動了12000人對戰14000錫克軍團,竟然是英軍被打敗。

在1848年的戰役,12000英軍對戰30000錫克軍,在這一戰英國第16女王槍騎兵團數次發動猛烈的衝擊,才最後擊敗錫克人,此戰英軍損失近600人,錫克人也損失3000人。

在被認為英國殖民歷史最血腥一戰的澤羅莎之戰,18000英軍血戰30000錫克軍團,最後英軍損失2400人,錫克人也損失了1萬人。此戰結束的時候,所有參戰英軍已經累的站不起來了,尤其是最後發動決死衝鋒的英國龍騎兵們。

但是印度的問題是分裂,莫臥兒帝國只是一個所謂的天下共主,下面是各種互相沒有統屬關係的土邦諸侯。就連英軍征服印度關鍵一戰,900英軍,2000偽軍,對戰印度70000大軍,結果印度慘敗,其實印度軍隊司令西拉傑.烏德.拉烏拉早就和英國人勾結了,純粹是故意戰敗。

結果此戰以後,英國人取得了擊敗印度的決定性勝利,烏德.拉烏拉則得到了孟加拉的統治權。英國人採用了和莫臥兒皇帝一樣的辦法,左手拉攏,右手以夷制夷,保留所有土邦諸侯的權利。

但是英國這一套在我國玩不轉,雖然在2次鴉片戰爭,清軍打得不好,但是所有參戰清軍官員不是戰死,就是自殺。

還有一點就是任何外族想要統治中原,都要有一支特別善戰的本地部隊,也就是我們習慣說的偽軍。元朝的大約20個漢軍萬戶府,漢軍探馬赤軍府,漢軍侍衛親軍萬戶府。因此,元朝依靠這些力量就足以打垮南宋。

而清朝先後受降十萬關寧軍,從祖大壽,洪承疇,吳三桂等等擁有一大批精兵強將。到了南京還受降數十萬明軍,得到了李成棟等等這樣的戰將。而英國人在清朝自始至終也沒有建立起有一定規模,戰鬥力突出的偽軍軍團,八國聯軍時候,英國建立的那個小部隊人數實在是太少了。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也是我們不願意承認的一點就是,美國提議,西方列強針對清朝簽署的門戶開放,利益均沾協議。


深度軍事


堂堂的印度莫臥兒帝國,不是被英國政府軍滅亡,而是被一個商業公司--東印度公司滅亡,這是一個極大的諷刺,讓自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阿三無地自容,顏面全無。

阿三們索性閉口不提歷史,誰跟我談歷史,我跟誰急!

東印度公司是一個怎麼樣的公司?為什麼能滅亡龐大的印度莫臥兒帝國?

莫臥兒王朝存在於1526年-1858年,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兒的後裔巴卑爾,自烏茲別克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印度封建王朝。"莫臥兒"意即"蒙古"。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以及中亞的阿富汗等地。印度莫臥兒帝國可以說是蒙古人後裔建立的印度帝國。

奧朗則布統治時期,向南印度進行軍事擴張,王朝版圖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但他強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並恢復對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引起拉傑普特封建主、錫克教徒及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奧朗則布死後,各省總督紛紛獨立割據,莫臥兒帝國陷於四分五裂。

1764年,莫臥兒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莫臥兒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名義上存在到1858年。

印度莫臥兒帝國表面上看起來龐大,其實不是一個強有力的獨立主權國家,更像是割據林立的地方部落大雜燴,一團散沙,封閉落後,各顧各的,沒有什麼戰鬥力,大而散,大而弱,大而亂。

英國東印度公司創立於1600年,東印度公司在加爾各答這裡設立了貿易總部,把印度的糧食和工業原料,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東印度公司訓練僱傭軍,表面上是印度封建王公所擁有,但這些封建王公因受到東印度公司的"保護",實際上是為英國人服務的。它由歐洲軍官指揮,對英國佔領印度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沒有這支僱傭軍,英國就不可能征服印度。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瘋狂進行殖民掠奪,除了搶劫孟加拉國庫外,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壟斷鴉片、食鹽和菸草貿易。其中,鴉片收入約佔公司總收入的七分之一。強迫孟加拉農民種植鴉片,再走私運到中國銷售,從中牟取暴利。

從1757年到1857年,在印度民族起義的壓力下,東印度公司不斷加固其統治,它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國家,而不像一個貿易企業了。

1858年,東印度公司用盡畢生精力為英國政府聚斂到足夠的財富之後,被一腳踢開,東印度公司被英國政府正式取消,英國政府於1858年開始直接統治印度,直到1947年印度依靠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才得到獨立。

英國也跟清政府發生過戰爭,即“鴉片戰爭”。“閉關鎖國”後的滿清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中國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於1840年-1842年,是英國向滿清走私鴉片從而引發的一場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商人在中國廣東海域走私鴉片二十多年,危害中國人民的健康,損害了清政府的外貿,林則徐於1839年在廣東強行銷煙,中英矛盾逐次升級,而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由此簽署的《南京條約》是近代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除賠款外,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於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燬。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今,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打敗清政府軍隊的是英國政府軍等八國聯軍,都是正規軍,不是東印度公司。八國得到的是割地賠款,而不是中國的主權。八國聯軍也不敢跟當時的太平天國,湘軍,淮軍正面開戰,由此可見,中國人民的力量跟印度人民的力量不是同一個檔次,這是有歷史事實可以借鑑的。

自從秦始皇一統中國之後,中國大部分時間屬於統一國家,有共同的語言文化,傳統教育,科學技術,曾經領先世界各國幾千年。幾千名英國軍想統治4億中國人,不現實,英國人連想都不敢想。

如果英國軍隊很厲害,為什麼不敢跟當時的太平天國硬碰硬?只敢欺負清朝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

給大家一道思考題:要是當年湘軍俘虜十幾萬太平軍之後,不把他們悉數屠殺,而是把他們全部流放到印度,永不得回國,就象英國把囚犯流放到澳洲一樣,這十幾萬太平軍在印度能生存得下去嗎? (桌椅亭)


桌椅亭


有以下幾個原因:

1,莫臥兒帝國不是一個完整的統一國家,僅僅是個南亞大陸上一個帶統一名稱的地理名詞而已,其國境內文字、語言都沒統一,各邦國之間各自為政。

英國殖民入侵後讓印度大地開始通用英語,以上是英屬印度統一用英文發行的郵票。

而大清帝國卻是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非莫臥兒帝國能比的。

2,英國佔領南亞大陸幾乎沒遭到大的抵抗,最開始靠一個東印度公司就控制了莫臥兒帝國。


英國在征服莫臥兒帝國時,僅僅在古邁索爾王國這個地方遭到幾十年的頑強抵抗,以上是該地早期郵票。

相反,英國在以鴉片等經濟入侵大清朝時就遭到林則徐的銷煙,而且僅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國在中國沿海就遭到頑強抵抗,以致於讓英國人不敢深入中國內地。

3,入侵莫臥兒帝國主要以英國一國為主,當時法國目標並末放在與英國爭奪南亞大陸上,再說南亞大陸面積比清朝小多了,英國相對容易得手一點。以上是東印度公司最早期在印度發行的郵票。

而大清國面積是莫臥兒帝國的幾倍,人口當時是世界第一,同時英國入侵清朝同時,法國也加入進來,之後連德、俄、美、日等都紛紛加入侵略的隊伍,列強各打各的算盤,加上清朝的割地賠款讓各國也認為只要能夠得利就行,沒必要讓清朝滅國。

總之,大清朝子民是龍的傳人,我們是從近代屈辱中一路頑強抗爭走過來的,才達到今天的“龍騰盛世”,並非是沒經過戰爭洗禮的大象國人所能比的。


湘平古珍郵館


當十七世紀西方殖民者橫掃世界的時候,印度次大陸是呈分裂狀態,唯一一個比較強大的政權是伊斯蘭化的蒙古人建立的莫臥爾王朝,也只是侷限在恆河流域和印度河之間,而德干高原是則是邦國林立,因此,英國人佔領全部印度次大陸是沒有經過大戰。也就是說,當時的莫臥爾王朝幾乎是弱不禁風。然而,在一八四零年的鴉片戰爭時期的中國,雖然還是落後的封建王朝,但還是亞洲大國,那時候的中國沒有出現農民起義,當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朝軍隊主要還是冷兵器對付英國人的火器,再說,清朝自從征服準格爾汗國後就再也沒有打過仗,那時候的咸豐皇帝沒有經過戰爭,因此戰爭結果是清朝失敗,逼迫開放口岸,實行自由貿易。而當時的英國人與清朝的戰爭目的不是入侵戰爭,應該是貿易糾紛引起的爭端。如果假設英國要全面入侵中國的話,也許中國會很快進入到工業化時代,因為,中國人在和英國人打仗的過程中,會學習西方的技術和理論,會促使中國的社會變革。那樣的話,就是中國稱霸亞洲,而不是日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