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丨杨元和“脱单”记

桂花飘香的金秋时节,我们来到杨元和家,听他讲述精准扶贫政策帮他“脱单”的故事。

今年 40 岁的杨元和,是新晃侗族自治县晃州镇高铁新村井边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从小家庭贫困,加之母亲因交通事故去世,他不得不早早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和残疾的父亲相依为命,做农活、打零工,个人问题也一拖再拖,被熬成了大龄“剩男”。

多年来,杨元和多次相亲,但一直没有成功。谈起相亲失败的经历,杨元和感触很深。首先,是家里负担过重。父亲体弱多病,家里微薄的收入绝大部分用于医疗开支,钱包不鼓,腰杆不硬。其次,有自身的缘故。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只知道在一亩三分地里苦干、蛮干,日子得过且过,整个人老气横秋。三是家乡自然条件太差。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姑娘不愿往山沟沟里钻。

改变源于精准扶贫的成功实施。

“医疗扶贫政策搬掉了压在我家头上的医疗开支大山。”杨元和拿出父亲的医疗费用单据向我们介绍。根据医疗扶贫政策,县里统一帮贫困户缴纳了新农保、新农合、特惠保,贫困户住院费用报销达到 92%。今年杨元和的父亲住院花费 28000 多元,通过新农合、特惠保、大病救助、大关爱等医疗救助,前后报销了 25600 多元,他自己只承担了2000 多元。

一业傍身,吃用不愁。说起现在从事的山塘水库管理员工作,杨元和说:“这要感谢县里的扶贫就业政策。”为帮助村民们掌握挣钱的本领,县人社、扶贫部门开展了实用技术培训,还针对贫困户设置了护林员、保洁员、山塘水库管理员等“扶贫特岗”,杨元和就是其中的受益者。现在,杨元和做山塘水库管理员一年有工资 7200 元,加上其他,年收入超过 30000 元。

说起家乡现在的条件,杨元和显得很自豪:沪昆高铁新晃西站就在村旁,320国道穿村而过,村里有公交车,有各种蔬菜大棚、扶贫车间,村里和城里差不了多少。同时,自己的住房有了商铺价值……

心里有了底气,婚姻大事也提上了议程。杨元和喜滋滋地说,女朋友小李是云南人,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初次见面,小李就被高铁新村的蓬勃发展和杨元和展现的精气神所吸引,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在爱的召唤下,小李辞掉了外面的工作,来到了高铁新村,静待与杨元和的爱情之花结果。(钟仁君 杨明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