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造血”!梅州梅县区这样答好脱贫考卷

春光正好,在梅县区广阔的田间地头又现庄稼人忙碌的身影。

“疫情期间,驻村扶贫工作队指导我们科学复耕,春耕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梅县区松源镇湾溪村贫困户何利玲正在地里忙前忙后,下个月她的烟叶就能陆续收成了。

精准“造血”!梅州梅县区这样答好脱贫考卷

2019年,梅县区按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要求,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多措并举谋划产业帮扶项目,让许多贫困户走上了“造血式”的脱贫路。

眼下,梅县区上下正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查缺补漏,对剩余贫困户实行“挂牌督战”,完善“一户一策”工作方案,不折不扣完成剩余脱贫攻坚任务,同时切实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咬紧牙关、奋力冲刺,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抢抓农时

防疫与春耕号角同时吹响

清明前后,雨水连绵。何利玲趁午后停雨的间隙到屋外去放牛。比起几年前,现在的她忙碌了许多,一年到头,她不仅种烟叶、水稻,养牛,每到农闲时她还会到附近打些零工。

笔者了解到,何利玲的丈夫陈柏荣早年因病导致行动不便,加上前几年家中还有残疾的婆婆和正在上学的儿子,一家四口人的生活重担落到了何利玲的身上。

“那时家里只有我一个劳动力,靠耕田和打零工来补贴家用。”何利玲说,后来婆婆过世,儿子完成了学业在外务工,自己也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开始种植烟叶。

“政策好!政府不仅给我们送种苗,还送来肥料和技术。”如今,何利玲家的8亩地里,成片绿油油的烟叶随风摇曳,不久后就将迎来丰收。

精准“造血”!梅州梅县区这样答好脱贫考卷

今年春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此时也正是烟叶管理的关键时期,湾溪村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贫困户抢抓农时,确保今年的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

近年来,梅县区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的要求,加强烟叶标准化种植管理,加大烟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烟叶产业做强做大,打造梅县“生态特色”烟叶品牌,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乡村振兴。

松源镇是全区的烟叶种植大镇,驻湾溪村扶贫工作队一直结合具体情况以及贫困户的意愿,鼓励他们发展烟叶种植。

“扶贫干部们做过调查,烟叶在当地的产销链比较成熟,经济效益相比其他产业也较高,我们以此基础为依托,发动贫困户加入到种植烟叶的产业当中。”广药集团光华公司驻湾溪村第一书记巫小锦说,对于种植烟叶的贫困户,松源镇采取农资帮扶方式,用帮扶资金补贴贫困户的肥料和地膜费用,并发放由烟草公司配好专门的肥料,同时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

为了增加贫困户的收入,自2016年起,该村扶贫工作队还陆续给村里的贫困户发放种牛并教授养殖技巧,多措并举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精准“造血”!梅州梅县区这样答好脱贫考卷

“这几年家里分到了5头种牛,刚开始养牛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和村里、扶贫工作队反映,会有专家来指导,去年卖了一头牛,家里也多了一份收入。”何利玲笑呵呵地说,这两年家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今年准备把自家渗水的房子修整一下。

2019年12月,梅县区32个省定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湾溪村便是其中的一个。目前,该村种植烟叶约300亩,其中5户贫困户加入到了烟叶种植队伍中,种植规模约28亩。

因地制宜

多形式走出精准致富新路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因此,产业的选择至关重要。

自2018年起,经过调查研究,梅县区决定把食用菌种植作为扶贫新产业在全区进行推广种植。

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该区遴选了适合梅县区种植的木耳、灵芝3个品种,在城东、松口、桃尧、畲江、梅西等9个镇分片开展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对18个镇的省定贫困村和分散村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行动中的原养殖户进行培训,培训学员近1000名,同时以广东侨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梅州市佳诚食用菌有限公司为依托,采取“公司+贫困户”的方式发展订单种植,由企业回收产品。

2019年以来,梅县区水车镇鹅峰村在帮扶单位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协助和水车镇党委政府的主导下,因地制宜,发展木耳、灵芝、金银花等现代立体农业,打造产业帮扶示范园助农增收,不仅实现了贫困户全部脱贫的目标,还逐步探索出一条“一地多用、一地多产”致富新路。

在鹅峰村,贫困户曹伟强种木耳已有一年多的时间。“种植木耳强度不大,收入不少,非常适合我们这样的家庭。”曹伟强说,几年前他在一场意外中摔断了锁骨,至今体内仍镶嵌着钢板,不能进行高强度的劳作,家里失去了唯一的劳动力,因而致贫。2018年,他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种起了木耳。

这是鹅峰村做强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一个缩影。驻鹅峰村第一书记李冬艳分析,发展木耳种植产业,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投入小回报快,二是技术门槛低,三是管理成本低,四是对劳动强度要求不高。“每个菌包至少可以采摘3次以上,同时企业还承诺保价回收木耳,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李冬艳说。

自2018年起,该村引进企业联手发展灵芝种植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新建10个大棚,种植食用紫灵芝和鹿角灵芝。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该村21户贫困户达到“八有”标准,全部脱贫,脱贫率100%。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带动农村在家劳动力实现增收,水车镇立足实际,联手企业投资120万元在鹅峰村打造了占地110亩的水车镇产业帮扶示范园,发展木耳、灵芝、金银花、铁皮石斛、百香果种植和鱼苗、甲鱼养殖等立体农业,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产”,为村民创造更多增收点。

截至目前,水车、石坑、畲江、梅西、松源等多个乡镇的相对贫困村、面上村700多户贫困户已开展了木耳、灵芝种植。

巧借外力

依托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链

走进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村道旁崭新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采摘工作正在棚内有序进行着。这是玉水村在去年底全新引进的扶贫产业——“厨乡”蔬菜大棚。

精准“造血”!梅州梅县区这样答好脱贫考卷

据悉,这一占地5亩的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由该村扶贫企业广东省小蛮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2019年投资建设。

今年春节后,经过全面的消毒杀菌,蔬菜种植工作便陆续开始了。“我们聘请的工人都是本村村民和贫困户,疫情期间,农产品通过同城配送的方式进行销售,疫情结束后,广大市民就能到玉水厨乡体验采摘乐趣。”公司法人代表杨扬说。

精准“造血”!梅州梅县区这样答好脱贫考卷

“我们提前宣传复工复产防护知识,也从多个渠道筹集了5000个口罩发放给各家各户,目前村里的木耳、柚子、水稻的种植工作都在有序进行中。”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人民政府驻玉水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罗明翔说,大年初一,村里的扶贫干部便赶回玉水村和当地党员干部一起开展防疫工作,同时积极组织扶贫企业和村民有序复产,确保防疫脱贫两不误。

在梅州,玉水村是远近闻名的厨师村。为了激活名厨资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玉水村以“厨师之乡”为抓手,以“客家菜师傅”乡土人才培养工程为切入点,探索构建“客家菜师傅培养、绿色农家乐旅游、特色农产品产销”等产业链,解决就业问题。

巧借外力,玉水村在近几年里完成了从“采煤村”到“厨师村”的蝶变。

近年来,梅县区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积极成效。至2019年底,全区累计筹集扶贫开发资金超过5亿元,组织实施各类扶贫项目2.8万个,脱贫率达99.89%。其中32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相对贫困村行列。针对未脱贫群众,该区实行“挂牌督战”,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不少一人。

“接下来,梅县区将继续同步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创新帮扶模式,开展技术服务,打造特色品牌,增强‘造血’功能,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稳就业、保增收。”梅县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永征表示,今年不仅要确保所有的贫困户、贫困村退出,还要将脱贫工作与乡村振兴融合衔接,抓党建、产业、乡风文明建设,进行全面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