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瑞:中國周邊外交研究更應強調問題導向,更應風物長宜放眼量

陳志瑞:中國周邊外交研究更應強調問題導向,更應風物長宜放眼量

外交學院《外交評論》雜誌執行主編陳志瑞教授發言。

當前學界對於中國周邊外交研究的關注度持續走高,與此同時,這一研究領域的確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深入探討。“周邊外交”作為一個政治術語,可以包含一系列的原則規範,比如親誠惠容、合作共贏等理念,但是如果作為一個學術概念,其解釋力的不可替代性較弱,用其他一些國際理論、概念方法同樣可以考察周邊關係。況且“周邊”一詞範圍太大,有“小周邊”“大周邊”之分,與中國陸上接壤的鄰國有14個,隔海相望的有6個,有的研究甚至把美國拉進來,也算是周邊,因此它的概念指向不夠明確,內涵界定比較籠統。另外,我們很難把“周邊外交”作為一個整體概念進行學術研究,因為這些國家差異明顯,不同地區、不同制度很難用相同的原則、規範、議程整合它們。因此,我們在做周邊外交研究時,更應該關注具體國家或地區更為深入的現實問題,如果僅是大而化之地一概套用,就會使得研究的針對性不強,對現實的指導意義也不大。

我們在做周邊外交研究時,需要注意四種關係。

一是虛與實的關係,正視學術研究是從問題出發還是從政治宣傳出發。只有從問題出發,從實然出發,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樣的政策研究才更有價值。二是大與小的關係,大問題固然重要,但小問題如果能以小見大、追根溯源,同樣意義重大,值得關注。比如有些周邊政策初心很好,周邊國家也在積極參與,但是如果過度政治化宣傳,可能就會帶來矛盾和疑慮。這背後的原因十分微妙,也容易忽視,像這樣的問題,比起一味地強調“大戰略”“大外交”,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三是長與短的關係,我們既要關注即時的地區熱點,更應風物長宜放眼量,從歷史、理論的高度來看周邊問題。國際局勢風起雲湧,政權更迭也許就是突然“變天”,周邊關係也會隨之陷入緊張危局。短期來看的確會擔心顧慮,但是如果從長遠來看,各國間的相互借重或者一國的國家利益、外交傳統、民族心理等因素還是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四是內與外的關係,即中國立場與國際社會,中國周邊外交研究很容易從中國立場出發,可能在照顧周邊國家感受上就會顧此失彼。國際社會理論是英國學派的概念,包括一系列的制度、規範和原則。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如何塑造讓他國能聽懂、能接受的話語權,這是一個尋求平衡的過程。

( 陳志瑞 ,外交學院《外交評論》雜誌執行主編、教授,根據其在中國亞洲太平洋學會2018年年會上的發言整理。中國社會科學網馮瑤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