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快乐的大学”增负也要给“玩命的中学”减压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对加强本科教育再次“加码”。《通知》要求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淘汰“水课”,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据9月5日《新京报》)

今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议中就曾指出:“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要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此次教育部印发通知,是对6月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明确了给大学生合理“增负”的教育改革方向。

“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一说法相当形象。一方面,我们基本形成了一个主观印象,那就是如今大学生的日子可谓相当好过,即便每天只是吃饭睡觉打游戏,拿到学位也不难。另一方面,客观数据显示,“严进宽出”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厦门大学201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全国820所高校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分别平均达到了97.75%和96.90%;而可以对比的数据是,美国排在前50名高校六年毕业率平均只有89.7%,排在51至100名高校六年毕业率平均只有56.2%。

大学为何如此好混?“水课”与“清考”应该负很大的责任。所谓“水课”,通常是上课不点名、考试容易过、学分好拿到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老师不累,学生轻松,简直是“双赢”。反而是一些要求严格的老师,遭到学生们的吐槽甚至抵制,以致有大学老师发博文《大学教学之两难:把关还是放水!》,揭示对学生严格要求反而不讨好的尴尬现实。所谓“清考”,就是无论挂科多少,毕业再给一次集中考试机会,很多老师甚至还给划重点,只要学生“清考”通过就发文凭。这实际上是纵容了学生平时不学习、临时抱佛脚。那些通过“清考”的学生,很多其实并没有学到知识,也根本达不到毕业的要求。

淘汰“水课”、取消“清考”,实际上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还要从根本上完善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比如从机制上奖励把心思放在课堂上的教师,让不好好给本科生上课的教师在评职称、晋升等方面受到限制;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倒逼教师强化把关,让学生临考突击难以奏效等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大学增负不是孤立命题,“快乐的大学”与“玩命的中学”其实是一体两面。很多学生到了大学报复性放纵,与中学时学习负担过重有密切关系。很多中学老师习惯用“现在拼命学,到大学拼命玩”来为高考学子鼓劲,也给很多学子发出了错误的信号。其实,从教育客观规律来说,人的年龄越大,越能够承受压力与负担,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多一些快乐,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则应该加大课业强度和通过难度,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或者进入社会打下牢固基础。给“快乐的大学”增负,也要给“玩命的中学”减压,惟其如此,才能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

段思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