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進民退」僞命題 「離職套現」須提防

針對有媒體反映國資“抄底”收購民資上市公司,造成“國進民退”現象,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10月15日在國新辦發佈會上回應稱,這只是在當前環境下國企和民企的一種正常的市場化行為,是互惠共贏的市場選擇,不存在誰進誰退的問題。為此,彭華崗副秘書長還列舉了近年來央企將2618戶企業控股權讓渡給民營企業一事來作為證明。

“國進民退”其實是一個偽命題。特別是國資“抄底”收購民資上市公司一事,這是要嚴格遵守上市公司收購規則的,這種收購也是一種完全市場化的行為,確實不存在誰進誰退的問題。特別是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危機、債務違約問題頻頻發生的時候,國資的進入是有利於緩解公司危機的,是對民企的一種支持,這也是有利於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的。這種行為也得到了市場的支持。

顯而易見的是,今年下半年以來,隨著資本市場波動加劇,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危機、債務違約更趨頻繁,為此,地方國資接盤民營企業股權的步伐不斷加快。迄今為止,包括深圳在內,山東、福建、四川、河南等十餘個省市的國資,均已下場接手民營上市公司股權,提供流動性支持。

國資“抄底”收購民資上市公司股權無可非議,但值得警惕的是,上市公司董事長及高管們藉機“離(辭)職套現”。據統計,截止10月12日,今年以來兩市共有396家公司發生董事長離職,同時還有1775位高管離職。就離職的396位董事長的構成來看,其中民營企業157家,地方國企125家,央企65家,外資、集體企業和其他企業合計49家。除了190家國企董事長的變動相當一部分是基於人事上的調動之外,非國企部分的董事長離職原因比較複雜,但其中相當一部分董事長的離職是基於公司控制權更迭或者自身轉型之需要。

依理講,公司控制權更迭以及公司自身轉型,公司董事長離職似乎是名正言順的。但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卻值得探究。就公司控制權的更迭來說,公司董事長是可以起到決定作用的,公司董事長如果不願意放手,恐怕誰也拿不走公司的控制權。還有公司轉型的問題,是否需要更換董事長其實並不是關鍵,只需要將總經理更換就可以了。

關鍵在於董事長為什麼就願意放手、願意更換呢?這個關鍵中的關鍵在於,這些董事長手下的公司已經上市,成了上市公司。將自己的企業上市,曾經是這些董事長們的夢想,如今,這些董事長們的夢想實現了,他們美夢成真,他們船到碼頭車到站,他們剩下的事情就是減持套現,將上市帶給自己的財富緊緊地握在自己的手上。

“國進民退”偽命題 “離職套現”須提防

所以,這些董事長們高比例質押自己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為的就是達到提前套現的目的。畢竟對於中國的很多企業家們來說,他們辦企業是將此當成一種賺錢的手段,這與國外一些企業家把企業當成一種事業來做有著很大的不同。

實際上,對於這些高比例質押股權的上市公司董事長來說,他們並不在乎是否會爆倉。反正他們提前套現的目的已經達到。因此,如果有人願意接手股權,接手公司的經營與發展,他們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哪怕因此承擔經營不力的責任、“背黑鍋”都是沒問題的,這又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何樂而不為呢?

而且離職了套現更容易。董事長質押股權只是一種變相套現,而真正的減持是受到限制的。比如,大股東持股在上市之後首先需要鎖定三年才能解禁,而解禁後根據《公司法》規定,每年減持的股份不得超過其所持有公司股票總數的25%。而一旦辭職,其所持股票的解禁與減持就不受《公司法》制約。比如,上市公司高管離任滿半年之後,其所持股份解禁50%;在離任後的18個月期滿,其所持股份全部解鎖。由此可見,董事長離職後可以大大縮短套現的時間,這是很多公司董事長樂於離職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國資頻頻“抄底”收購民資上市公司股權的背景下,在上市公司董事長頻頻離職的背景下,就A股市場來說,迫切需要提防董事長們“離職套現”。如何完善限售股減持制度,讓上市公司董事長及高管們離職了也不能提前套現,這是股市監管者必須儘快解決的問題,而不要被所謂的“國進民退”的假象迷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