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是最大的坑?被“财务自由”忽悠的年轻人

我们都希望可以不必为钱而工作,而是为兴趣而工作;但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为了“讨生活”,即为个人或家庭,为供房、养车,为维持一个体面的“成功人士”的生活而工作。为“钱”而工作,尽管有时老板脸色难看,也只能忍气吞声。我们期待着财务自由,财务自己了就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了,那什么是财务自由呢?

财务自由是最大的坑?被“财务自由”忽悠的年轻人

财务自由是指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主动投资,而不是被动工作,是一种让你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此时,你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至少等于或超过你的日常开支,你的投资收入可以覆盖家庭的各项开支,也就是说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提前退休或者干自己喜欢的工作;有更多的时间休闲或是到世界各地旅游。

财务自由是最大的坑!

在你身边,是否听到谁谁谁买了股票,低价抄入,现在涨了很多倍,身价翻翻;又是谁谁谁辞职做公众号,现在身价已经上亿了;谁谁谁,抓住了风口,投资了比特币,半年之间暴富。

最终的结局,无一例外,都是实现了财务自由。

但是,你只看到了1%已实现了的造富神话,不明就里地信以为真,你没有看到剩下99%被“财务自由”忽悠了的年轻人。

财务自由是最大的坑?被“财务自由”忽悠的年轻人

人们对“财务自由”存在两个很大的误区:

第一个:财务自由就是快速赚钱。

律师钱虹讲过一个故事,她手底下有一个助理小孙,从名牌大学法律系毕业,前途可期,她对他也很重视。

可是小孙一门心思想挣钱,除了做助理,还兼职跨领域做了很多工作。又做公众号,又在朋友圈里卖东西。

他说:“我一定要趁年轻,多挣钱,尽早实现财务自由,就能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钱虹劝他:“哪有这么容易实现的财务自由,你打好基础,钱自然会有的。”

他不听,着急赚钱。

律师行业门槛高,刚毕业的学生,必须经过一年实习,考核通过,才能独立接受办案子。

一年实习期过后,所里和她同批实习的律师,考核都通过了,成为具有独立办案资格的律师;而他没有通过,第二年继续实习,拿着低工资,不能独立办案。

经济学领域有个词语,叫“机会成本”,意思是,如果你选择把时间和精力选择在某个领域,意味着要放弃在另外其他领域的投入。

你想赚快钱,全部精力和时间分散在各个赚钱渠道,必然意味着你无法在某个领域深耕。

对年轻人来说,一夜暴富,和赚快钱,像犯罪一样可怕,你年轻,你可以考拼体力赚钱,但由于缺乏在一个领域深耕,没有形成知识体系,没有深厚积累,就无法突破。

赚快钱,本质上,是一种低质量赚钱方式。

财务自由是最大的坑?被“财务自由”忽悠的年轻人

第二个:财务自由意味着一劳永逸

其实,财务自由并不是一劳永逸。

财经作家欧成效说过人们对于财务自由很大一个误区,就在于很多人认为,财务自由,就是挣一笔钱,足够花,此后,再也不用付出,再也不用劳动,想做什么做什么,彻底实现自由。

根本没有这样的财务自由。

究其背后,这是一种“一劳永逸”式的成功学思维,这种成功学思维渗透在我们思考中的点点滴滴。

求学时,“考上好大学就彻底轻松了。”

毕业了,“找了份好工作就轻松了。”

工作了,“等做上管理岗位就轻松了。”

人们似乎有一种执念,执念于毕其功于一役,度过某个阶段,人生彻底解放,彻底自由自在。这种执念体现在财务自由的思考上,就会让人变得急功近利,焦虑,铤而走险。

多少人为了一个“在三十岁之前实现财务自由”的虚幻梦想,进入传销,甚至犯罪,毁掉一生。

其实,根本没有这样的财务自由。

人生,是一场不断蜕变与成长的旅程,没有终点,求学之后会有工作,工作之后会有结婚生子,结婚生子之后会有中年危机……,你可以停下来看看风景,但无法停滞。

财务自由是最大的坑?被“财务自由”忽悠的年轻人

财务自由不意味着富有,财务自由是一种富足的心态。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得好:“真正富有的人,不是拥有最多的人,而是需求最少的人。”

财务自由不意味着富有,很多富有四海的人,也未必自由,真正的财务自由,不是一个客观数字,而是一种主观心态。

财务自由是最大的坑?被“财务自由”忽悠的年轻人

有一技之长,有持续稳定地收入,收入能满足需求,带来价值感,这就是财务自由。

我们需要学会找到自己的兴趣,让工作与兴趣建立联系。当工作和兴趣建立起联系,工作就是一种价值认可,而不仅仅是挣钱,工作本身,会带来幸福感。财务自由,不是有钱,而是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被认可,收入满足需求的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