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宜川」抗戰老兵——李蓼源

在宜川縣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秋林舊址遊客接待廣場

一塊巨大的長幅上

《追憶秋林史常懷抗戰群 遙望河山壯名鎮永青春》

健碩的大字吸引著觀眾的眼球。

是誰寫的字?

它的書寫者,就是

抗戰老兵----李蓼源

「人文宜川」抗战老兵——李蓼源

風華正茂之時,卻遭遇祖國山河破碎。滿懷赤誠的報國理想投筆從戎,投身於抗日救亡的戰場,並與當時的多名風雲人物產生交集。作為戰爭的倖存者,李蓼源親歷了抗戰,並見證了抗戰勝利。

幾年前,宜川縣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規劃建館之際,李老曾經親赴宜川,追憶抗戰,講述歷史。

「人文宜川」抗战老兵——李蓼源

李蓼源小傳

李蓼源,曾用名燎原。祖籍安徽穎上,太平天國時期,他家被捲入農民起義浪潮中,起義失敗,舉家遷往河南; 1925年生於河南淮陽;

1938年初秋,作為河南進步青年學生到山西參加抗日戰爭,李蓼源在陝西宜川縣秋林鎮考入閻錫山任校長的中央憲校太原分校法律專修科。畢業後經趙戴文推薦擔任閻錫山的侍從秘書,後隨總部由陝西宜川遷至山西極限克難坡;

建國後,曾任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山西省主委、政協山西省委員會副秘書長、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主任,《山西文史》主編。退休前任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人文宜川」抗战老兵——李蓼源

家庭情況

李老有三兒兩女,都嚴謹治學且為人謙和,是各自所在行業的技術骨幹。

“沒有一個當官的”。

老兵心願

從一名熱血青年投身抗戰,準備奔赴延安,卻因意外機遇成為閻錫山的侍從秘書。到後來被人陷害離開閻錫山,成為民主黨派的一員行使參政議政的權利。真可謂殊途同歸!抗戰期間親歷國共合作,並見證了全民族抗戰取得最後勝利的經歷,使李蓼源更期盼兩岸統一。在他《雙萱齋退思錄》的多篇日記裡,也多次表達了對兩岸統一的期盼:“祖國統一了,海峽兩岸在經濟上互相補充互相幫助。我們中華民族的生活會更加富裕,我們偉大的祖國將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背景資料

1937年盧溝橋事變,國共兩黨聯合抗日。同年9月,八路軍將原來設在西安的轉運站改為八路軍辦事處,其主要任務是開展統一戰線工作,輸送進步青年去延安。抗戰全面爆發,使得“偌大的華北,已經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許多進步青年學生投筆從戎,走上抗戰救亡的道路。其時,隨著國土的淪陷,第二戰區將司令部遷往陝西宜川縣秋林鎮,在陝西宜川縣和山西吉縣,國共兩黨通過協商合作,在山西建立起了各種抗戰民主組織,並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文宜川」抗战老兵——李蓼源

投筆從戎欲赴延安

李老滿頭銀髮卻精神矍鑠,說話思路清晰,完全不像一位九旬老人。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七十多年前卻是一名心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信念的熱血青年。

李老的父親李際九先生是辛亥志士。受家庭的影響,李蓼源從小便胸懷報國理想。盧溝橋事變爆發時,李蓼源正在淮陽上師範。隨著開封淪陷,戰火逼近淮陽,十幾名愛國青年找到李蓼源商量該去向何方。李蓼源說:“學不能上了,咱們去抗日!”這個提議得到了同學們的支持,並將目的地選為武漢。武漢淪陷後,李蓼源和同學們去了鄭州。“當時鄭州也即將開戰,我們又聚在一起商量下一步的去處。”李蓼源提議:“去西安,找八路軍辦事處,然後去延安!”於是,他們又來到了西安。“到西安後的第三天,我們找到八路軍辦事處。工作人員得知我們要抗日,表揚了我們的愛國熱情,並詳細詢問了我們的姓名、家鄉和上學情況。”李蓼源被分到陝北公學,其他同學則被分到了遊擊幹部訓練班。

成為閻錫山的秘書

“就在同學們歡慶之時,從四樓下來一位穿長袍馬褂的老先生。他問我們準備去哪裡?”李蓼源說。聽到同學們要去延安抗日,老先生誇獎“娃娃們有志氣”。當得知李蓼源的父親是李際九時,老先生有點吃驚並告訴李蓼源:“我叫陳樹人,是你爸爸的朋友。”其時,陳樹人任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副委員長。

陳樹人告訴李蓼源,國共已經合作抗日,八路軍的三個師已開赴山西平型關、雁門關一帶。八路軍的周恩來、朱德等主要領導人也到了山西。“二戰區司令部就設在陝西宜川縣秋林鎮,陳先生建議我們就近抗日,並寫了一封信讓我交給趙戴文。”李蓼源說,其時,趙戴文任國民政府山西省主席,是閻錫山最得力的助手之一,“趙戴文看了陳先生的信很高興,告訴我,中央憲校太原分校剛成立,讓我去法律專修科學習”。

1940年,李蓼源畢業後在吉縣克難坡見到了閻錫山。“也許是陳樹人和趙戴文介紹的緣故,閻錫山看完我的簡歷後說‘以後就跟著我吧’”,隨後閻錫山在一張信紙上寫下了兩個字——口緘,“出來後,我問閻錫山的秘書徐崇壽‘口緘’的含義,徐告訴我就是要保密”。三天後,第二戰區軍政部給李蓼源頒發委任狀,任命其為二戰區司令部侍從室少校秘書。李蓼源開始了五年的閻錫山秘書生涯。

「人文宜川」抗战老兵——李蓼源

見證抗戰歷程

從1938年秋作為進步青年到陝西參加抗日起,李蓼源幾乎見證了陝西、山西的整個抗戰歷程。“作為秘書,主要工作是記錄、整理閻錫山的講話稿,逐年編印成冊,管理閻錫山的親啟信件,他走到哪我就跟到哪。1938年9月和12月,朱德兩次到吉縣,和閻錫山商談抗日問題。國共合作建立起各種民主組織戰動會等,尤其是成立犧盟會,在最壯大時曾有300萬會員。

抗戰期間,受中共地下黨員趙宗復和杜任之等人的影響,李老還以“燎原”為筆名,在《陣中日報》《抗戰青年》等報刊發表了不少宣傳抗日的小說和鼓舞青年抗日的文章。

“1945年8月15日,我們的行營駐紮在孝義樊莊。到了晚上,整個村莊突然沸騰起來。老百姓奔走相告:日本無條件投降了!”回憶起抗戰勝利的一幕,李老仍舊激動不已。“中華民族經過八年浴血奮戰,在付出巨大的犧牲後最終取得了勝利。”為抵抗日本侵略,八路軍、晉綏軍、新軍、舊軍在八年抗戰中都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自1937年8月南口戰役起到1944年稷山堰兒裡戰役止,山西境內共計大小戰役一萬零八十一次,我官兵傷亡共計27.65萬人,斃傷敵41.3萬人,俘虜敵軍官614人、士兵2562人,還繳獲了大量軍器車輛。

「人文宜川」抗战老兵——李蓼源

李蓼源夫婦與朋友

最在意抗戰老兵榮譽

李老親眼目睹了抗戰的艱辛,卻始終堅持抗戰必勝的信念。

李老最在意家中一幅由全國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修書金所書的“壽”字,因為在這幅字的下方有“抗戰老兵”的字樣。另外,他還珍藏著2005年9月抗戰勝利60週年時,由胡錦濤親筆題寫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紀念章”。也許對於他來說,抗戰老兵才是最高的榮譽

「人文宜川」抗战老兵——李蓼源

筆耕不輟

作為一位歷史學者的李蓼源先生,多年的文字工作經歷,使得李老對書籍有一種偏好。在李老的書房裡,高大的書架上擺滿了文史書籍。“一生研究文史,到老也不想放棄。”先生以其獨有的經歷和激情又相繼撰寫了《閻錫山與西安事變》、《一代良師鄧初民》等一大批具有十分珍貴史料價值的回憶性文章。退休後李老仍筆耕不輟,每天都堅持寫日記,並每隔三年將其整理成《雙萱齋退思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