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感》|大佬說的都是騙人的

剛剛讀完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先生的《參與感》,我相信他說的都是真心話也是真的,但是正因為真卻把人騙的更深。

書中的核心觀點是"三三法則":

三個戰略: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

三個戰術:開放參與節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

戰略分別針對產品、用戶、傳播渠道,戰術則圍繞“參與感”的塑造過程——參與節點、互動方式和口碑事件。

為此小米提出“為發燒而生”的口號,並基於發燒友參與完成MIUI系統的零成本迭代開發、紅米手機的QQ空間發佈、線下爆米花活動以及後續一系列小米產品的開發、運營和推廣。

回顧一下小米的發展歷史,乍一看,的確,小米是這樣運作的,小米真棒!真是一家偉大的企業!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這本書是在事情發生之後的總結之作,俗稱“馬後炮”。

那麼真相是怎麼樣的呢?

黎萬強說:

傳統企業是按照“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的方式運作,

互聯網企業則是“美譽度→知名度→忠誠度”,

小米呢,小米是“美譽度→忠誠度→知名度”。

之所以提到這個路徑不同,我想黎萬強先生想說的是“我們小米是先有用戶(參與)、後有產品(開發)、再有名氣(提升),我們走的是精品電商的爆品之路,是極客發燒友到普通用戶擴散之路”。

先定義下小米的粉絲邏輯,加微博、有微信、寫論壇就是粉絲?動不動就幾千萬粉絲、幾百萬參與、幾十萬互動,你信?

偶爾的單次用戶活動參與用戶絕不能稱之為粉絲!

用戶提出產品問題、修改建議絕不能稱之為用戶驅動產品!

我到認為,產品的開發、包裝、營銷推廣方式其實並沒有變,還是傳統的“需求→產品→包裝→推廣→售賣→用戶”。

哪裡有變化呢?

一、為什麼開發某款產品的原因有變化

原來是“企業/商人,感覺哪個行業是個藍海,哪個產品肯定有市場”,進而直接去開發某款產品,注意“直接去”這個動作,所以主觀性非常強,有很大的投機心理。

現在呢?第一步還是一樣,企業家有個想法,覺得哪個行業哪個產品有市場,但是卻不在一股腦的盲目投入了,怎麼做?先做用戶調研(用戶提出產品改進建議,美譽度)、然後小範圍試錯(用戶驅動產品變革,忠誠度)、驗證通過後快速推進市場(在大眾市場覆蓋,知名度)

二、產品包裝有及推廣的方式有變化

原來是企業思維、老闆思維為主,偶爾考慮下用戶心情,在結合點市場規律,進而推出產品名、產品標識、產品包裝,然後就可以通過不同渠道來推了,這個時候是產品思維、渠道思維。

現在呢?先想想用戶在哪?用戶的真正需求是不是滿足啦?用戶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場合用我們的產品呀?用戶會在什麼渠道能看到我們的廣告,什麼情況下才會購買我們的產品?這個時候是用戶思維、場景思維、口碑思維。

為什麼會有這個變化?因為環境變了、用戶變了,物質豐富了,用戶不缺解決某個問題的功能產品,而是缺代表我身份我性格我品味適合我的性格產品。

所以企業有了可感知的賣點、可視化的場景、和可參與的活動。

三、組織結構企業運作方式有變化

原來的企業都是垂直式的層級管理,現在的確在向扁平化演變;原來的部門制也在向項目制靠攏;員工的能動性在被調動。

當然企業與企業不同,改變自然不同。

那為什麼小米給人那麼不同呢?

因為別人再做但都沒說,而小米說出來了,就像以前的“二十七層過濾”的樂百氏純淨水一樣,大家都是二十七層過濾,但你不說,大家就認為你不是。

有些時候,說與不說的確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