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麵皮「變形記」——我的山寨版「絲娃娃」

國慶節期間,和寶爸一起帶著寶寶回老家看望老人,順便小住幾天。看到兒子、兒媳和寶貝孫女回來了,婆婆樂的每天變著花樣給我們做好吃的。漢中人一直都具有“麵皮情結”。有人說:一份熱麵皮承載了漢中人所有對家鄉的情結、對親人的思念,那是媽媽的味道,是家的味道!不論是出差的、求學的,還是在外打工的,一回到漢中,就眼巴巴地瞅準了麵皮攤,迫不及待地衝上去,隨便把行李一撂,先吃上一兩碗熱氣騰騰、香辣可口的熱麵皮。隨著口舌間的享受,一切的煩惱以及濃濃的思鄉之情便也煙消雲散了。作為一個漢中媳婦,最喜愛的食物自然少不了麵皮。這不,婆婆前一天晚上就泡好了米,準備著中午給大家蒸麵皮。

漢中麵皮“變形記”——我的山寨版“絲娃娃”

漢中麵皮是以當地盛產的優質大米為原料,你沒看錯,我也沒寫錯。漢中麵皮不是用“大米”而不是“麵粉”做的。所謂"米皮"的叫法,實際上是外地人對漢中麵皮的意涵不瞭解,從而產生的誤會。婆婆用的是自家種的桂朝米,提前將大米淘洗乾淨,浸泡後磨成米漿。磨漿之前都是用石磨,現在家裡都有打漿機,要省力氣的多。打好的米漿放在那裡沉澱2-3個小時後把上面的水倒掉,只保留下面的米漿。然後倒入沸水調勻,調到用勺子舀起來成一條直線。這一步的關鍵在於調漿,這可是個技術活,要積累豐富的經驗後才能夠調出上等好漿。

漢中麵皮“變形記”——我的山寨版“絲娃娃”

調好了米漿,下面就可以開始蒸了。蒸麵皮的工具有兩種,一種是特製的蒸籠,一次可以蒸多張,一般的麵皮店就是用這種方式。另一種是“鑼鑼”,就是一個大的平底帶耳環的淺盤,家裡用這種的比較多,婆婆用的也是這一種。麵皮鑼鑼底部塗一層薄薄的油(可防止麵皮粘到鑼鑼上),向麵皮鑼鑼中舀入適量攪勻的米漿,搖晃均勻後放到開水鍋中(農村的那種柴火鍋),蓋上蓋子大火煮三至五分鐘, 揭開鍋蓋後面皮鼓脹起來就可以了。手持鑼鑼兩側耳環 ,取出鑼鑼後放在提前準備好的涼開水中(因為是煮沸過的開水,就是灑進去一些也無妨),讓它涼一下,塗上薄薄一層食用油,把它揭下來放到底部透氣的廚具上(婆婆用的是一個倒扣著的竹筐),一張麵皮就蒸好了。向麵皮朝上的一面再塗一層薄油 ,接著蒸下一張。婆婆是做麵皮的好手,很快,一張張軟糯順滑的麵皮就出鍋了。

漢中麵皮“變形記”——我的山寨版“絲娃娃”

麵皮蒸好了,婆婆又焯了一些菠菜(婆婆自己種的)、胡蘿蔔和豆芽(婆婆自己發的)做底墊,然後準備燒醋湯,讓寶爸去把櫥櫃裡的油潑辣子拿出來。正說著,看到我抱著寶寶在旁邊看,就說“要是餓了的話,要不先抹點油潑辣子,卷著吃”。我說“不著急,這不是就快做好了嘛”。寶爸在一旁說“你還沒吃過這樣的吧?很好吃的,我給你卷”。說著就開始動手抹辣椒。寶爸抹好了,正要捲起來,我說“等一等,看我給你變個新吃法”。寶爸說“好啊,這方面你比我花樣多”。說著就去洗了手,接過寶寶自己抱著,想看看我又要給變出什麼新花樣來。

漢中麵皮“變形記”——我的山寨版“絲娃娃”

於是,我又把婆婆焯好的菠菜、胡蘿蔔絲、豆芽各夾了一些放進去,想了想,早餐還剩了一些炒土豆絲、涼拌泡菜絲,也弄了一些夾進去,然後像卷煎餅一樣的捲起來。剛好,婆婆的醋湯也燒好了,就又舀了一勺醋湯澆進去,然後又同樣的方式捲了一張,從中間切開,就變成了4個,剛好4個大人,一人一個,裝在盤子裡,讓婆婆先拿一個嚐嚐。婆婆笑著說“吃了這麼多年麵皮了,都沒想著還有這種吃法”。我說:其實這個也不是我的發明創造,我也是“山寨”別人的呢。

漢中麵皮“變形記”——我的山寨版“絲娃娃”

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去不同的地方出差,去年曾經在貴陽待過一個星期。在那邊有一種頗受歡迎的地方小吃,叫“絲娃娃”,我在那邊的時候吃過幾回。只不過我這個是“山寨版”的。為什麼說是“山寨版”呢?因為正宗的“絲娃娃”是用麵粉做皮,不是用大米的。那個麵皮是烙出來的,不是蒸熟的。這樣說來,好像和我們平時吃的煎餅有些像呢。最大的區別在於“酸湯”的製作。據說這個酸湯才是“絲娃娃”的精髓所在。我只是偶然出差到那裡吃過幾回,自然無法得知人家的正宗做法,所以也只能做到“形似”而已。偶爾換個新鮮吃法,接下來還是繼續享用漢中人最愛的熱麵皮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