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生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我敢說子不孝也是父之過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

這句話源於《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童訓讀物,但《三字經》中原文為“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生養孩子不嚴加教育,這是父母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就老師的懶惰。為人子女不用心學習就是大錯;年少不學習、不努力,就是長大了又有什麼作為呢?”

傳統文化與生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我敢說子不孝也是父之過

“子不教,父之過”,“過”有四過:過在自無,過在顛倒,過在無方,過在無心。

“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耳熟能詳,家喻戶曉,中國文字很有奧秒,“教”字很形象,“孝”字加個“文”,學文為教,不教當然就不孝。但是“父之過”這個“父”並非只指父親,而是父母,父輩。天下父母無不“望子成龍”,但就有人望子成龍夢成空。養個“坑爹”逆子心發痛。原因何在?有四。

傳統文化與生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我敢說子不孝也是父之過

1、“子不教,父之過”過在自無

我們冷眼旁觀近幾年來中國的“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他們的“坑爹”能力是常人不可想象的,製造那些極端事件,為他人家庭帶來嚴重的傷害,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這些坑爹的二代們,為何有這個“本事”,一句話:沒教好!誰沒教好?是學校、是社會?並不是!而是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為什麼同一國度,同一個社會環境,別人孩子怎麼不會這樣坑爹呢,原因就是父母自身,一個自身沒有教養,不會為人父母的人怎麼能做好榜樣呢,五倫裡“父為子綱”,綱就是榜樣,所以說,父母之過,過在於自身沒有教養,沒有德行,沒有做好榜樣。

傳統文化與生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我敢說子不孝也是父之過

2、“子不教,父之過”過在顛倒

有的父母因自身思想觀念落後,家教方式不對,對於孩子從小嬌生慣養,孩子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柴米貴,不知父母累,要什麼給什麼,甚至是百依百順,這就是五倫顛倒,兒子不像兒子,父輩也不像父輩。我們必須承認,父母是孩子天生的老師,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的人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孩子出問題,父母有推卸不掉的責任。因為,生活在同一個家庭裡,當一個孩子在某個方面出現嚴重問題時,做父母的不可能沒有感覺到。所以必須善誘、扶正、警告、督促,而不是過於溺愛,溺愛必出逆子,人倫顛倒就是違背了人道。

傳統文化與生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我敢說子不孝也是父之過

3、“子不教,父之過”過在無方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也就是一個“教”字和一個“孝”字,這兩個字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孩子從小父母將他們捧在手心裡,孩子上學花錢再多也要找最好的學校,長大後又操心找工作,工作有了還要幫助子女成家立業,成家後還要幫兒子帶孫子,總之兒子連孫子的路子都幫他們想好了,何其苦!但是沒有幾個孩子是按父母預設的道路前行,總是背道而馳,父母操勞一輩子不圖任何回報,只希望孩子能夠理解他們,孝順他們,讓他們安度晚年。每當在媒體的報道中看到,有逼父母拿錢的,有當街辱罵父母的,有對父母拳打腳踢的,這些場面總是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也是焦慮。增廣賢文裡面有句話說的好,“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為兒孫做馬牛”,這就是教子無方。

傳統文化與生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我敢說子不孝也是父之過

4、“子不教,父之過”過在無心

也有一些父母自己是從窮困農村吃苦長大,深知賺錢重要,常年在外經商賺錢,也有暴發戶,總是以金錢來鼓勵孩子,自己一身銅錢臭,並以此薰染著孩子幼小的心,並以此教導孩子讀書無用,賺錢重要,總希望孩子將來繼父業、賺大錢,卻總是事與願違,當孩子做出忤逆傷德之事,就把責任都歸罪於學校和社會環境,加以抱怨,真是不懂情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前提是家庭教育,古時:老師是“授業、解惑”,現在是灌輸那些枯燥的數字和公式來換取大眾都認可的分數,所謂成績。現在學校重視德育的已經很少了。總之這類父母大多都是金錢為重,教子無心,林則徐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傳統文化與生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我敢說子不孝也是父之過

我敢說“子不孝,也是父之過”,“過”也有三,過在自無,過在無德,過在不義

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段話的意思也就是: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能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留名聲於後人,從而使父母覺得榮耀,這是孝的目標。現在青少年沒人教他這些道理,於是就有了忤逆不孝的坑爹仔。故子不孝父也有三過:

傳統文化與生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我敢說子不孝也是父之過

1、“子不孝,父之過”,過在自無

先來講個典故:“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厭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諫父曰:“祖育兒生女,勤儉終身,豈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負義也”。父不從,作輿,棄祖於野。谷隨,收輿歸。父曰:“汝何以收此兇具?”谷曰:"他日父母老,無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慚,悔之,乃載祖歸養。

這典的意思就是:原谷的祖父年紀大了,原谷的父母厭惡他,就想拋棄他。十五歲的原谷,好言規勸父親說:祖父生兒育女,一輩子勤勞節儉,哪有父親老了就拋棄的道理?這是違背道義啊!父親不聽勸告,做了一輛手推車,就用車把爺爺拋棄在野外。原谷跟隨父親回來時,並把小推車也收了回來。父親問:你為何收回這不吉利的器具?原谷說:等將來你們老了,我就不需要再做這樣器具了,現在就先收起來。父親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和羞愧,於是把祖父就接回來贍養。

這個典故告訴我們,本來“人之初,性本善”,兒子不孝都是自己教出來的。

傳統文化與生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我敢說子不孝也是父之過

2、“子不孝,父之過”,過在無德

孔子:“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這話的意思就是:能夠親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侍奉雙親。父母是孩子榜樣,也是孩子的老師,父母的所作所為,或言傳,或身教,都會影響孩子的三觀。一個自私、無信、沒有道德的父母是教不出德才兼備的子女,古人云:積善之家必有餘福,積惡之家必有餘殃,用佛家偈語來說,子不孝就是報應。

傳統文化與生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我敢說子不孝也是父之過

3、“子不孝,父之過”,過在不義

儒家文化核心教育就是仁義道德,做人做事,對得住別人,對得住良心,五倫就是在家庭裡如何做人的道理,“父子有親,長幼有序,”,這就是人們所說:“教”與“孝”。現在父母誰都望子成龍,當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三觀定型的最大影響就是父母,平時父母是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侍奉雙親、如何交朋結友,在孩子的心目中清清楚楚,所以父母不義,哪怕賺再多的錢也不是自己的,也給不了孩子一分,反而會害了子女,古人云:“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意思就是:對人刻薄不義而發財的,也

決不會長久享受。行事違背倫常的人,很快就會災殃。父不義,子必不義,不義之子何來孝心。

傳統文化與生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我敢說子不孝也是父之過

可憐天下父母心,誰都想齊家興業子女出息,誰都想闔家幸福老有所依,而如今卻把千年古訓拿來參討,是不幸,父與子,教與孝,卻成了一個嚴肅的話題,總之,子不教父之過,這句千年古訓確實給天下父母增添了沉重的責任。古人有云:“行有不得,反求諸幾”。各自反思吧,但時至今日,社會大環境也不如從前,網絡暴力,色情汙染,虛榮攀比,再加上不良媒體的誤導,所以也給父母們增加了更大的難度。

子不教,父之過,子不孝,到底是誰之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