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這份讀書說明書,送給和我一樣不知道如何閱讀的你

讀書,是一件既簡單,又複雜的事情。

說它簡單,是因為讀書是所有獲取知識的渠道中,成本最低的。遇到噹噹、淘寶或京東等購物平臺做活動時,一本書的價格往往不到10元。說它複雜,是因為,就是這樣一件簡單的事,我們卻找不到正確的入門方法。換句話說,

在讀書之前,我們可能都沒有讀過關於讀書的說明書

所以,常常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買書的時候興致勃勃,翻了幾頁之後,一點興趣也沒有了?這本書其他人看得懂,為什麼我卻看不懂?讀完後,為什麼書裡的內容我沒有記住?看了這麼多書,為什麼對我的工作和生活一點幫助也沒有?

書單|這份讀書說明書,送給和我一樣不知道如何閱讀的你

些問題,六本基礎閱讀的書給出了答案。下面我就來分享一下書單,希望這份讀書說明書,對於想要讀書,卻不知道如何下手的人,有一點點啟發。

一、培養讀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習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激發人的創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慾。原尻淳一的讀書興趣,來自於初中必讀書單中的兩本歷史書,《歷史是什麼》和《在自己的心裡看歷史》。

書單|這份讀書說明書,送給和我一樣不知道如何閱讀的你

他在《高效能閱讀》中指出,喜歡上讀書就像談戀愛一樣,在入門階段,都是有規律有方法可循的。

首先,書吸引你了。可能是書的類型,也可能是書的風格或構思吸引你了。就像原尻淳一從不喜歡讀書到喜歡讀書的過程,是因為歷史學讓他有讀書的慾望。

其次,深入接觸,做一個八卦的讀者。通過人物傳記、微博、線上線下的演講等,全方面瞭解自己喜歡的作者,從他的短篇小說讀到長篇小說,瞭解他這個人、他的想法,以及透過他的想法瞭解這個世界。

最後,與書約會。約會必去的三個地方,可以是家裡的書房或讀書的角落,也可以是圖書館、咖啡館、書店等這類讀書氛圍比較濃重的地方,又或者是手機讀書、讀書社群之類的網絡讀書。

書評:《高效能閱讀,提高職場專業能力

二、知道要讀什麼書,確定讀書的清單

當你對讀書有興趣之後,會發現讀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閱讀我們瞭解的內容,基本上沒有太大的閱讀難度,主要以獲取諮詢和娛樂消遣為主,比如報紙、雜誌、言情小說等。

另一類則是閱讀我們所不瞭解的、但對我們自身成長有所好處的內容,讀起來比較花費時間和精力,需要做讀書筆記,但讀完後卻有不少的收穫,像歷史學、心理學、文學名著都是。

書單|這份讀書說明書,送給和我一樣不知道如何閱讀的你

《閱讀整理學》中,外山滋比古把他們分別稱為α型閱讀和β型閱讀。他認為,在書籍氾濫成災的今天,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明確自己閱讀的目的與意義,儘可能去讀能讓你學到新知識的書。

再來確定主題,做縱向閱讀,也就是你要在哪個領域深入學習。如果一開始不知道,先從感興趣的主題入手,多讀幾個主題後,會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讀書的主題。如果實在沒有找到主題,也沒有關係,做橫向閱讀,看自己喜歡看的書就可以了。

至於書單,綜合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建議、書中的書目索引、公眾大號推薦的書單以及各大圖書網站的銷量排行榜,再從中挑選適合自己主題的書籍。

書評:《最怕你說一本書讀完了

三、增進讀書的速度,提高讀書的效率

面對同一本書,有些人看只要3天,而有些人卻要10-15天不等,其中3-5倍的時間差,主要問題出在看書的速度和效率問題上。

書單|這份讀書說明書,送給和我一樣不知道如何閱讀的你

《溝通聖經》第12和13章裡,英國作家尼基·斯坦頓重點指出,不同的閱讀內容,我們要用不同的閱讀速度。

拿到一本書後,一定不要著急去讀,相反

先大致瀏覽書名、副標題、目錄、序、摘要、後記後,對整體的內容做評估,知道哪些內容需要仔細閱讀,哪些內容可讀可不讀,哪些內容根本不必讀,再去看全書的結構框架,從而掌握作者的主要思想。

在閱讀的過程中,搭配用手指字法和節奏法共同食用,能提高不少的速度。主要步驟是,儘量用手指沿著每行文字,以均勻穩定的速度移動,並在每行末尾用手指點一下,增進節奏感。從一行一指,到最後的四行一指,用手和節奏帶動眼睛移動的速度。

這兩種方法我都嘗試過,總體來說實用指數五顆心。既避免看書的時候,我看著看著就睡著的問題,還集中了看書的注意力,縮短看書的時間。

四、帶著問題讀書,找到想要的答案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兩位作者反覆強調閱讀的核心,是在閱讀的過程中,主動提出問題,經過思考和分析後,在書中找到相應的答案,這也是一本書的價值所在。

書單|這份讀書說明書,送給和我一樣不知道如何閱讀的你

如果你能在閱讀後,能順利回答下面四個基本的問題,基本就吃透了這本書。

第一個問題,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或者說,主題是什麼,作者寫做本書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主題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第二個問題,作者用怎麼樣的整體框架,來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也就是說,把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再根據內容的順序與關聯性,把每個部分細綱也列出來,這樣一本書的骨架基本就在了。這個過程,建議藉助思維導圖來列框架,邏輯比較清楚。

第三個問題,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這都需要在已經列出全書大綱,也能全面詮釋這本書的時候,要不然就不要輕易評論。如果要進行評論,需要有兩個前提,一個是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另一個是找到支持觀點的證據。要有理有據地指出,作者出錯的原因,是知識不足、知識錯誤、不合邏輯,還是分析與理解不完整。

第四個問題,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層是這本書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或者啟發。如果有啟發,相關建議是什麼。第二層是為什麼作者會覺得很重要,你真的覺得有這個必要嗎?還是這本書,範多倫和艾德勒論述的主題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我覺得是有必要的。因為在很多時候,我自己也存在看不懂作者到底在說什麼的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閱讀水平不高,解決的方法就是去閱讀比自己水平高的書籍,向作者學習。

書評:《學會主動閱讀,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五、做好讀書筆記,建立個人知識體系

日本筆記本大師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說過,讀書的基本目標是,讀完每一本書後,都能有紮實的收穫。想要取得這樣的收穫,比較好的方法之一是,有技巧地做讀書筆記,並堅持養成長期的習慣。

書單|這份讀書說明書,送給和我一樣不知道如何閱讀的你

這裡主要介紹書裡的三種方法,“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記號法和標記號。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通俗來說,就是摘抄加評論,是奧野宣之極力推薦的方法。摘抄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讓自己信服或感覺震撼的話,另一個是有共鳴的話,再寫上自己對這些話的評論就可以了。

記號法,也是折角法。第一次看書時,把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第二次看書時,折角那頁依舊覺得重要,把另一個角也折起來;第三次看書時,兩個角都摺頁的地方,還是覺得重要,用筆做記號。基本上,三遍通讀下來,整本書在講什麼也就知道了。

標記法,用不同的符號,表示內容的重要程度。比如直線表示重要的內容,波浪線表示非常重要的、以後想要運用的方法,圓圈表示重要的關鍵詞。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

這些方法,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來選擇,也是我個人目前用的比較多的、比較有效的方法。

書評:《如何做讀書筆記?這些方法簡單又實用》

六、把讀到的知識,轉為自己的能力

人是一種害怕失敗,容易止步不前的生物,大巖俊之在《實用性閱讀指南》如是說。他從準備創業到真正邁出創業的第一步,用了5年時間。這5年裡,他閱讀大量關於創業的書籍,甚至在某一年裡讀完了300本,還是站在原地。後來他通過設立目標的方法,一步步把目標轉化為實際的行動,並熟練應用書裡的知識,這才成為研討會的講師。

書單|這份讀書說明書,送給和我一樣不知道如何閱讀的你

1、按照SAMRT法則,設定可實現的行動目標

SAMRT法則,由英文Specific、Measurable、Achievable、Realistic和Time—bound的首字母組成,意為在某個時間範圍內,可通過具體行動達到的目標。這裡的目標,一定是可以實現,儘量不要與現實差距太大。如果出現一個過高,一個過低的現象,既不容易達到目標,還可能出現中途放棄的現象。所以,目標一定是切合實際,可以實現的。

2、思考目標與現狀之間的差距

確定好目標之後,理性分析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在哪裡。比如我給自己定的2018年下半年目標是,以輸出為目的,看基礎閱讀、基礎寫作和基礎文案這三個主題的書,打好寫書評的基礎。現狀是已經完成基礎閱讀的階段,往基礎寫作階段走。這是我的目標與現狀之間的差距。

3、將目標進一步具體化,確定行動的優先順序

有目標,更知道差距在哪裡後,我們就可以用5W1H提問法把目標進一步細分。問問自己,做什麼,為什麼要做,怎麼做,在哪裡做,和誰做,什麼時候開始做,再確定哪個步驟先來,哪個步驟延後做。比如我的目標是寫書評,具體的行動是每個主題要讀5本書,每個月輸出3-4篇書評,首先要做的便是讀與寫,也是我目前正在做的事。

4、開始行動,讓小夥伴監督

最後一步,就是開始行動了。想太多,說太多,都不如做個行動派來得更加實際。再把行動的目標告訴小夥伴,讓他們幫忙監督,如果有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加入進來,幾個人為了自己的目標,每天定時打卡,或者完成某個既定目標後,買些小禮物獎勵自己,激勵自己更上一層樓。做這些的目的,是為了長期地堅持。堅持下去,就算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年過後回頭看,也是跨出了很大一步。

書評:《做學生16年,你知道怎麼把書裡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嗎?》

其實,這六本書裡,並非只介紹了上述的方法,我只是摘取其中與閱讀有關的重要內容,來和大家分享。想要看具體的內容,既可以看我之前寫過的書評,更推薦大家自己去閱讀,自己去總結,效果遠比看我總結來得更好。

最重要的是,千萬千萬不要在看完一本書後,說“然並卵”。這不是一本書的最大價值,更不是一個完整的讀書過程。

“看完”與“學會”是兩碼子事。

原尻淳一說,讀過的過程是讀書→發現教訓→實驗→總結能用的教訓→找到讀書的價值。很多人在走完第一步後,就已經放棄後面的步驟,甚至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所以,看完後,一定要去試一試,至少檢驗下作者說的方法是對,還是錯。

楊絳先生也說,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當我們學著把書裡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既找到了讀書的價值,也能獲得一些小小的成就感。

這種單純美好的感覺,就是生活的小確幸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