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方教授專訪:高血壓管理應更加積極,但需注意個體化

8月25日,歐洲心臟病學會聯合歐洲高血壓學會(ESC/ESH)頒佈了2018年ESC/ESH動脈高血壓管理指南。與2013年指南相比,新指南在高血壓的定義、監測、治療目標及藥物治療方案等方面都作出了更新和修訂。在第四屆冠心病學科交叉暨介入治療大會(CMIT 2018)上,醫脈通就該指南的相關問題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李南方教授進行了採訪。

李南方教授專訪:高血壓管理應更加積極,但需注意個體化

▲李南方教授

醫脈通:李教授,您好!去年美國高血壓指南將130/80 mmHg作為高血壓診斷標準,而剛剛發佈的新版歐洲高血壓指南仍延用了140/90 mmHg,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李南方教授:傳統的高血壓診斷標準一直都在延用140/90 mmHg,美國最新指南將高血壓診斷標準設為130/80 mmHg,也有他的道理。因為很多薈萃分析研究結果證明,血壓水平即便是在既往所認為的正常血壓範圍內,也會隨著血壓水平增高而增加心血管病的風險,特別是一些薈萃分析的結果顯示,血壓水平一旦高於125/80 mmHg,心血管風險就會明顯增高。我個人認為,將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定為130/80 mmHg或是140/90 mmHg並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提示大家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最直接、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應積極地把血壓控制在正常水平。

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可能不僅僅是醫療衛生問題,還可能有衛生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問題。由於高血壓患者群體太大,診斷標準一旦發生變化,就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我認為我們還是延用140/90 mmHg作為高血壓診斷標準。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應從改變生活方式開始積極預防高血壓;如果已經患有高血壓,更應該積極進行治療,降低血壓。降低血壓的目的是保護心腦血管,防止靶器官損害。

醫脈通:相比於2013年的指南,歐洲新指南對於低中危的一級高血壓患者,老年患者的治療建議更為積極,您如何看待這些改變呢?

李南方教授:歐洲新指南實際上就是把預防高血壓對靶器官損害的工作做到更前,以更積極的態度來面對高血壓,即便是低危患者,也應從改變生活方式等方面積極控制血壓,從而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患者越年輕、風險越低,重視程度往往也就越差,那麼殘餘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終身心血管病風險就會更大,所以應該更加積極。

醫脈通:新指南建議,除了衰弱的老年患者以及血壓<150 mmHg的低危患者以外,其他患者均可直接啟動兩種藥物聯合治療,且優先推薦單片複方製劑。如此推薦的原因是什麼呢?

李南方教授:我認為,指南建議直接啟動兩種藥物聯合治療的主要原因,可能還是要積極的把血壓控制在目標水平,而不是像過去一樣先從小劑量開始,再逐漸增加劑量;血壓若仍降不下,再加第二種降壓藥物,再逐漸增加劑量,最終把血壓控制到目標水平。

至於單片複方製劑,它簡化了治療方案,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也更便於全科醫生或非心血管病醫生掌握。

但是,我仍需強調,因為每一名高血壓患者的發病時間、血壓水平、危險因素、心血管損害程度、合併症以及致病原因,可能千差萬別,還是需要注意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

醫脈通:在繼發性高血壓的診治方面,歐洲和美國指南有哪些內容值得我們借鑑?

李南方教授:美國指南直接強調,所有新發高血壓患者和頑固性高血壓患者,均應在治療前進行繼發性高血壓的篩查。

歐洲指南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描述繼發性高血壓,並把繼發性高血壓按年齡進行了分層,特別強調在青少年高血壓患者和新發高血壓患者中,繼發性高血壓的比例很大,這些都表明了篩查繼發性高血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總之,歐洲指南和美國指南均強調了對於有繼發性高血壓線索的患者,應進一步進行專科檢查,以明確繼發性高血壓的病因,並進行針對性治療。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