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心经|古刹园林尋找梵呗的音乐元素

走近心经,去尋找梵呗的音乐元素

▓ 古道西风

古道心经|古刹园林尋找梵呗的音乐元素

枫叶如花掩映六朝古寺,松涛似海珍藏千佛名山。

觀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用“心经”唱诵的模式作为短文引子是一个智慧的选择。

聆聽清静悠揚委婉之佛教音乐,寂静中受众尤生脱俗顿悟之启迪。心随境走,佛经深邃意深,浅呤中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实际梵文意译为“借助智慧到達彼岸”。心無挂碍,虔诚永是。

唱诵中用音符和特有的节奏表现,更显“超凡业丰,虚静悠遠”。这种沉缅心境的感悟,要从我们从事的工作职业说起……

古道心经|古刹园林尋找梵呗的音乐元素

南京玄武湖远眺

在风景区工作,曾与佛教诸位师父共事多年,也皆因有“缘”吧。冥冥中“空山古寺,万籁俱寂,一灯如豆,輕翻经書。”的佛門境地,到也让我们凡夫俗子感到,与时俱进的理念蕴含着物质世界普遍联系辨正思维逻辑形式的情愫。。

佛門诸多事,实踐中的佛学法理千百年来在对寺院的管理,無不闪烁哲学之光。监院,首座,知客,维那,寮元等管理体系各司其职,德高望众住持一般由年高德勛,学问深邃的和尚担任。走近佛教,淡然中敬畏之心油生,常见僧人颂诵,旨在“普渡众生”宗教信仰。

谈到印象中的有如佛教中的音乐元素,尚记得经久不变的早晚课颂诵,水陆法事专务。

随着晨鐘暮鼓循循始然,罄、钟、鼓、钹、木鱼诸多法器敲击配乐,那气場,更显悠然,亘古持之。

这种粗糙的朦胧的感同身受,可能就是我对佛教音乐最初,最夲质的感知吧。

古道心经|古刹园林尋找梵呗的音乐元素

佛语寄懷:“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佛教音乐原指佛事弘法时的唱诵,也是佛教称之为“梵呗”的一种音乐仪式。近代人把佛教音乐界定为“为佛教利用有利于佛教的音乐。”通俗的讲就是僧侶念颂经文的聲音,后来逐渐引伸为佛教仪式中的各种唱念通称。

資料查询得知,最初佛教音乐由印度传入,是一种歌咏赞叹,称之为“七音符”,主要架构旋律体系叫“拉格”,音阶的七个基夲音来自乌兽声音,据说这种音乐文化的特质,能唤起受众特殊色彩的感觉。偶有闭目静聽寻觅感觉,屡试不爽,可能是心力不静,功力不够吧。

近距离接触寺院重大佛教活动,有無意识聆听大型水陆法会。音乐的清新委婉,悠然動听。现在归思,可能是经文的韵律符予了这种清静的讽诵生命之源吧。飘逸清静赞颂的歌咏扑面而来那种感觉,如此令人敬畏。

古道心经|古刹园林尋找梵呗的音乐元素

栖霞古寺毗盧殿楹联:“千佛名蓝朗公说法宗三论,六朝胜迹仰祖印心属二伽”

“梵呗”仪式音乐是佛教音乐的原聲著称。从印度传入品位庄重虔敬。隽永含蓄的风格吸取了民间音乐的养料,把佛乐淨化心灵的作用发挥极致。伴隨时代进步,广义上的佛教音乐向社会延伸屡见不鲜。以弘揚佛法,平等是德为主題,章节内涵多为,心聲,菩提,祈福,和谐的专题佛教音乐会盛况空前。由宗教大师担纲,配器多为打击乐,一些崇倡佛学的音乐歌手逐步形成特色名角也曾出现,颇有艺术造诣和文化价值。印象深刻。

心若菩提,佛缘深深。知因果,立志向,养识见,讲道德,是佛学精髓,佛学秉承慈悲为怀,衍生佛乐修养生性。佛学中,佛乐倡导心静,感悟人生,并有“供养”颂佛作用。清静,离欲,赞颂,歌咏,八个字的简洁摡括可能就是佛教音乐韵律的夲质所在吧。

古道心经|古刹园林尋找梵呗的音乐元素

舍利塔: 隋塔唐碑留胜迹,龙蟠虎踞护名蓝。

佛教禅宗文化与中國园林密不可分,寺院选址于名山大川成为中國佛教史上带有規律性现象,泰山,五台山,九华山,棲霞山……特殊的地理优势,不同特色的风景地貌,民族信仰,宗教遗迹,及名山大川千百年来的文人雅士,摩崖石刻和楹联诗文遗存,形成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盛世修佛,历代帝王与佛教渊源也密不可分。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駐跸栖霞山,此类列事举不胜举。可见帝王心深翰海,及佛学在治國理政中地位。当然历史也给名山大川留下帝王文化的沉淀。

每当你身临具有浓郁的文化环境和悠静佛教丰围。寺院深处,静谧中,应此时此景,置身此刻,意蕴的香客,仿佛耳边飘来渐行渐远清脆的竹罄聲,意念中可否能聆聽到带有特殊音阶的悠揚诵颂。感知中可有顿生“淨根顿悟”的一絲飘渺?

共处一山,佛教寺院与景区在统一規划指导下,坚持各自发展中,相对独立,互依互存,共同发展。

特别是在环境保护,森林防火,生态修复,弘法礼佛,经济发展创造卓越的业绩,活跃了旅游文化市埸。

流年婉转,有1500年历史的棲霞禅寺,近几年与景区合作展拓佛教禅修文化与礼佛节庆活动,演说佛经,阐释“少欲知足”勤干道业修持,倡导信众,信仰,倫理,人性,业力回善,“在弘法中实踐能力层面的包容与贯通。使得“梵音微妙,令人乐闻”,受到各界广泛一致好评!当然佛教音乐也一定惠及如是。

古道心经|古刹园林尋找梵呗的音乐元素

佛语寄懷:积德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梵呗仪式外,佛教音乐也逐渐向社会延伸)。

共处的往事已遠去,但对生活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依然存在。重新品读人生,深感佛学浩翰恒遠,细品味佛教音乐内涵与旋律特点,庄重感油然而升。

佛缘,见微知著,佛学文化影响旡所不在,也许生命中会有许多無奈与惋惜,佛学会潜移默化告诉你;世间看似真有的繁华其实是一种虚无幻影,凡事皆有起,就必然有结束和幻灭。

十年前,在景區龍山之巔陸羽茶莊,有幸与来访的四川乐山大佛景区寺院师傅,进行主题為寺院与景区合作工作研討,這種互访,我們曾由栖霞山佛学院隆恩老师引导,也拜访过武漢歸元寺龍印大师,互融中与師傅多有交流。

印象深刻的是,一次論及何為“佛”?师傅告诉我;“佛”是一個理智,情感,能力同時都能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人生就是一场親力親為的修行,佛学的主旨是:“觉已,觉它,觉行圆满”,言简意骇,周而复始,至今终身难忘,惟愿永不懈怠!

古道心经|古刹园林尋找梵呗的音乐元素

流年婉转,蒼黄翻覆,有感攝山佛地,“佛日重辉四面青峦惊昨梦,江天无恙满林红叶辉如花。”

讨论佛教音乐深度与厚度,对于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乐盲”夲来是一件可笑的事,佛乐宽敞,怀有佛理之愚纯者也能娓娓道来,境由心造,仅是个人的一点理解。就当觉悟者集聚福德的恭敬行为。不妥之处请见谅。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最后说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且为意念中的“修成正果”。权为觉悟者礼佛禅修,静心之时,请聆聽一次完整的佛乐颂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