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爹老余:體育+教育+科技,大數據告訴你人才培養密碼

熊爹老餘:體育+教育+科技,大數據告訴你人才培養密碼

熊爹老餘,即渤銳體育創始人餘寧,被人稱作「校長」很多年了。只不過,以前他的學員都是0-3歲東方愛嬰的小寶寶們,現在升級了,變成了4-18歲熱愛體育的童子軍、青少年們。

從事教育行業20餘年,老餘當然不愧為渤銳體育招牌最大的「名師」。其首倡「渤銳體育節」,更是想把「體育+教育+科技」理念發揚光大,為孩子們的成長之路,增添更多燦爛輝煌的色彩。

作為東方愛嬰和抱抱熊品牌的創始人,老餘早已經歷過一次創業的成功,又擁有一兒一女,完全可以開始享受生活。創辦渤銳體育,不僅僅是因為他對於體育的熱愛,而是因為他相信已經找到青少年體育培訓的密碼。可以深度開發每個孩子的運動潛能,給青少年成長帶來無限的可能。

體 育

老餘從小踢足球,從七歲開始。一路踢進中學校隊、大學校隊,還拿過北京市冠軍。

後來他成為足球國家一級裁判,而且年近五十,一直每週踢一場足球。

體育成為終身愛好。

然後,兒子小余五六歲的時候開始學游泳。

這個時候,老餘由於在游泳方面資源多,也培養過人,覺得從成才的角度來講,多了一點點功利心,想證明自己的培養路徑是否正確。

前期孩子需要家長引導,後期小余自己取得成績了馬上就很喜歡,自覺自願地堅持訓練,一路拿到加拿大游泳全國冠軍、中國青少年游泳全國冠軍。學習方面也自覺努力,現在正在申請國際名校。

加拿大的校長有一句話說得好:「他成就感會催促他自己」。

小余的成長之路,讓老餘堅定了這個信念:在體育方面家長應該做一些什麼,一定要讓孩子熱愛運動,成為他終身的生活方式。

體育+教育

老餘認為體育教育大於體育競技。實際上中國傳統上太不重視這塊了,學校體育教育實際上只是簡單的身體素質鍛鍊。

「體育+教育」最關鍵的是跟國際接軌,中國也會逐步的去接軌。像章北大清華也在逐步的有意識的做,比如清華現在要求不會游泳的學生不能畢業。但是中國什麼時候規範化、透明化、公平化還需要假以時日。

真正重視的就是北大的老校長蔡元培先生,提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還有清華大學的馬約翰先生。

體育和教育的關係,還可以拿三組數據來證明。

第一個就是6:1。

查哈佛大學的網站,哈佛一年平均招1600名學生,但是這1600人裡面學生運動員是6:1的比例,也就是說有300多人都是運動員。所以像哈佛大學能夠誕生林書豪,斯坦福會有富蘭克林,游泳從女子100自到1500自,世界紀錄都是他們的。

所以第一個觀念就是:名校認為運動的孩子是很容易成功的。

耶魯和哈佛培養的都是能夠改變世界的人,認為學生運動員是具備這個能力的,所以哈佛大學有44個校隊。

第二個數據是27個金牌。

2016年奧運會,中國拿了27塊金牌。美國東部大學生體育聯盟叫常春藤,西部叫P12,美國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南加大洛杉磯分校這些學校的學生,拿了25枚奧運金牌。歷史上美國拿冠軍最多的南加大,一共誕生了144名奧運會冠軍,我們舉全國之力一年投入幾百億,產生27個冠軍。美國一個P12大學聯盟就拿12塊金牌,而這些運動員可是實打實的學生,學術要求一點都不低。SAT現在滿分1600,都要求1400分以上,ZPA都要求4.0以上,可以看出學習和體育根本不會衝突,這是很驚人的數據。

2016年奧運會清華大學只拿了一塊銀牌,易思玲,射擊。

第三個數據是90%。

老餘做過一個統計,美國大概500強的90%的領導者,像庫克這些人都是練過體育的,都是學生運動員出生,奧巴馬對籃球熱愛,川普打高爾夫,小布什打棒球,都是學校校隊的。

這三個數據說明我們國家在體育教育和體育競技方面走入了太多的誤區。體育即教育,我們應該端正這個信念。

熊爹老餘:體育+教育+科技,大數據告訴你人才培養密碼

體育+科技

老餘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概念:利用科技的力量,奠定體育教育的技術地基,才能走得長遠,才能更好地開發每位青少年的潛能。

這裡麵包含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利用大數據解決選材的問題。

以前,體育選材實際上是不科學的。中國體育也有選材的考量,比如父母身高的遺傳是有影響的,孫揚、姚明、王治郅等都是這樣。但是速度、耐力、爆發力、協調性這些身體的數據,需要大數據來細分孩子的在某個項目上的天分,而不是直覺。比如說游泳就有一個臂展要比身高長十公分更好,小余身高1.85,臂展1.95,菲爾普斯接近2米,他滑水的效率就比小余高很多,這需要細緻記錄孩子的身體數據,仔細分析。

第二個就是利用更多的手段解決訓練數據的問題。

比如足球運動員可以帶傳感器測跑動的距離,心跳,游泳現在也可以用。高爾夫現在已經比較廣泛應用了,用雷達監測擊球的揮杆的結構和速度,攝像頭進行圖象識別,動作捕捉,都可以極大的提高訓練水準。

熊爹老餘:體育+教育+科技,大數據告訴你人才培養密碼

第三個是比賽數據。

你想查加拿大一位註冊運動員2013年比賽的成績,去官網一查,過去五年的數據都出來了。

每一年的身體發育變化、訓練方式和進步水平,都可以一目瞭然。最後孩子可能達到什麼高度,可預測的水平非常高。所以比賽數據也是一個大數據。

還有一個秘密是:

大數據解決選材、解決個性化的訓練問題後,還可以解決成就感的問題。

比如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成功運動員的數據與孩子的訓練數據相對比,告訴他「你比孫揚入水的時候快」,或者「你比傅園慧八歲的時候仰泳遊的快」,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巨大的激勵。他可能一時半會兒拿不到全國冠軍,但是他會因此爆發出成就感和興趣,這就是大數據更有意義的地方。

人工智能、圖象識別、動作捕捉、生物力學、數據分析……人類科技不斷在進步,我們都可以及時應用到體育培訓領域來,使課件標準化、可持續化。渤銳體育會時刻關注科技的發展進步,並利用這些手段去改變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先做體育+教育,又做體育+科技,老餘一直致力於三者之間的完美融合,他相信,這是可供複製的人才成功之路。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