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彎道超車——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3個習慣

哈佛商學院經調查發現

課桌乾淨、整齊的孩子往往成績優異、性格開朗,做事專注有耐力;而經常丟三落四、拖拉懶散的孩子基本都沒有整理的好習慣。

期末考試過後,孩子們的成績出來了,有好有壞,家長們或喜或悲,且不多說。暑假裡,很多孩子又背起小書包去上補習班了,想在假期裡“彎道超車”

想法沒錯,但是什麼是“彎道超車”的最佳方式,我卻有不同的看法。

每年高考,幾乎每個城市都有那麼幾個考試遲到的孩子。

或者忘帶准考證,或者發了試卷,才發現自己沒帶鉛筆盒,極大影響到考試的情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考試時暴露的問題,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孩子平時就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兒童階段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一個好習慣能成就孩子,一個壞習慣則能成為孩子的天花板,未來發展預期有限。

對於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和初中孩子來說,真正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不是智商,也不是比誰多刷了幾道題,而是擁有以下3個好習慣。

這3個習慣,都可以通過體育鍛煉的方式培養和強化。

1

守時+惜時:讓孩子成為“靠譜”的人

高考遲到,是極端現象,但是在漫長求學生涯中,不遲到的孩子寥寥無幾。

這一點在課外班上課的時候更加明顯。

現在的孩子條件好,即使家長報名了課外班,孩子遲到也成為經常現象,甚至曠課、最後浪費課時的也很多。

“不喜歡就別去了。”“下雨了,別去了。”“今天我沒空送你,別去了。”成為很多家長的口頭禪。

久而久之,孩子做事情就缺乏規則意識,缺少恆心和毅力,貌似從小就開展了許多興趣學習,收穫卻很有限。

學習對於孩子來說,天賦重要,可態度更重要。而認真上課的前提就是守時。

這樣孩子以後也會珍惜時間,學習效率比較高。

態度決定狀態,狀態自然決定成績。

體育課外班的學習,可以強化孩子守時、專注、堅持、堅韌的良好習慣。

家長可以在暑假給孩子報名體育興趣班,培養一兩項體育愛好,參加一些體育比賽。

因為體育鍛煉,需要孩子全情投入,才能有所收穫。心不在焉的孩子不僅進步很慢,還容易受傷。

而在體育比賽中,孩子可以最為直觀地感受到時間的重要性。

0.01秒的差距,就是冠軍和亞軍的差距。

所以,那些高水平的學生運動員,為了兼顧學業和比賽,都成長為學習效率非常高的人。

國外很多知名大公司,都願意招聘學生運動員背景的畢業生,就是相信他們做事的習慣,會比較高效。

有句話說得好:守時的人不一定優秀,但優秀的人一定很守時。

因為守時就代表著自律、有責任心,會讓人感覺靠譜、值得信賴,在團隊合作和未來發展中更容易獲得好機會。

對孩子來說,多參加體育鍛煉和體育比賽可以更好地培養管理時間的能力,有計劃、有責任心地學習和生活。

2

整理+做家務:培養秩序感和責任心

在一個韓國真人秀節目中,一位整理師去一戶人家整理兒童房,驚呆 了:

到處堆著亂七八糟的書和玩具,衣服隨意掛著,書桌上滿滿當當的,還養著三隻倉鼠,房間裡的味道十分古怪。

孩子媽媽抱怨“整天逼著他讀書,就是不愛讀,唉,沒辦法!”

在貨倉一樣的房間裡,孩子怎麼可能靜下心讀書呢?

整理師開始清理,後來孩子也加入進來,扔掉廢品,收納好有用的東西。幾小時後,房間整齊了。

孩子滿心歡喜地坐到書桌前,津津有味地拿起一本書讀起來,甚至忘了整理師的存在。

只是通過整理,就能讓孩子集中精力學習,多麼神奇!

哈佛商學院經調查發現,課桌乾淨、整齊的孩子往往成績優異、性格開朗、做事專注有耐力。

而經常丟三落四、拖拉懶散的孩子,基本都沒有整理的好習慣。

日本就很注重“收育”教育,從小培養孩子整理的好習慣。

整理不但能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自律能力,還可以在潛意識中整理內心的情緒垃圾。

孩子會整理物品,才能梳理知識;規劃好空間,才能規劃好人生。

不僅整理自己的東西,還要學會做一些家務。

很多父母不想讓孩子做家務,怕燙著、碰著、累著,也怕做不好,給自己添麻煩。

“你只管學習,其他都不用管!”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

可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但教不出好孩子,還特別容易讓孩子喪失責任心。

哈佛大學用20年做跟蹤,發現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

還能說做家務對孩子不重要嗎?

有研究證明,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小孩,尤其是經常獨立出門參加比賽的小孩,告別了嬌貴、弱不禁風的字眼,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較強。

比賽,尤其是隻有老師帶隊、沒有家長跟隨的那種,孩子不得不自己應對行李收拾、衣物清洗、檢錄、比賽、時間安排等各種狀況,能極大促使孩子迅速成長。

用恰當的體育教育,能培養出一個有志向、有意志、有愛心、四體勤健的孩子。

身體獨立、生活獨立、精神獨立,這是遞進關係,共贏共生。

這不正是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嗎?

3

運動+比賽:激發孩子的“體能自尊”

前一陣子看見新聞,說泰國一個17歲小夥子通過堅持健身,不僅再也不受“校園欺凌”的困擾,獲得了健美冠軍,還交到了一位漂亮女朋友。

他克服了自己身高不到1.60的先天不足,完全靠體育鍛煉的毅力,收穫了“體能自尊”。

人生開掛了。

我相信這樣的孩子,以後無論做什麼,都會很有成就。

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比如一個朋友家身材瘦小的男孩子,在學校裡總是有些膽怯不自信。

然後他苦練籃球技術,初二上籃球課時突然技驚四座,收穫老師和同學讚歎的眼光。

從此告別不自信,慢慢開朗活潑起來,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

孩子證明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建立起了在群體中的自尊和自信,這就是運動的魅力!

腦科學家認為:運動會刺激身體分泌多種積極物質,提升智力發展。

孩子的思維能力、自控力、耐力、競爭力、合作力也隨之提高。

西方學校把體育運動視為精英教育,英國教育專家指出,對於1.5-5歲的孩子,要求每天運動或者活動至少3個小時,就是因為發現了運動的秘密作用。

而我們中國家長們,是時候行動起來,激發孩子的體能自尊了!

這個暑假,不要讓孩子僅僅埋頭寫作業、八小時滿負荷補課,可以讓孩子分配出時間,從事一種單項運動或團體運動的訓練。

高年級的孩子應該儘可能練習得更加專業一些,參加一、兩項體育比賽。

這樣,不僅能釋放學業和青春期壓力,還有助於長高、預防近視、克服手機遊戲的誘惑等。

作家村上春樹說:正是幾十年的長跑塑造了現在的我。運動中產生的對我們至關重要的東西,肉眼無法看到,但心靈可以感覺到。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父母給孩子金山銀山,都不如教他養成受益終身的好習慣。

而體育帶來的以上好習慣,可以促使孩子擁有獨立的思想、健康的體魄,能夠珍視豐盈的內心,也能體察他人。

長大後成為一個自信而有力量的人。

所以,老餘建議,這個暑假家長的當務之急,是讓孩子通過體育鍛煉養成這3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這,才是最靠譜的 “假期彎道超車”。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