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要有儀式感」。

有個高贊答案是這樣回答的:

儀式感為每一個普通的日子和動作,標定它背後的精神內涵。

《小王子》裡說: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我也一直相信,儀式感對我們而言,莊重而有意義,它足以讓平凡的日子也可以散發出光芒。

各種各樣的節日大概就是儀式感般存在。細水長流固然沒錯,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也沒錯。但是這些大大小小的節日就像一個個儀式感,讓你有所期盼,有所期待。倘若什麼節日都沒有隻求陪伴,那生活就像少了調味劑,總感覺有那麼一丁點說不出來的乏味。

第一次聽到“儀式感”這個詞放在人身上,是一家餐飲店的老闆。

那個時候他的店剛開張,找了我們公司做他的品牌策劃。他家的主打菜是潮汕滷水拼盤,他說既然這道菜是主打菜,那麼肯定要讓顧客感受到與其他菜品不一樣。哪個方面不一樣,那就是要有儀式感,在上菜的時候直接讓廚師雙手端出來,上桌的時候大吼一句:“福氣來啦”。

直接讓廚師上菜而不是服務員上菜,沒問題!上菜的時候大吼一聲:“福氣來啦”,沒問題!那麼,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呢?那就是讓顧客體會到不一樣,買你家的招牌菜,能讓自己受到矚目,廚師大吼一聲能讓你受到周圍人的注意。注意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待遇,注意你是不是隱藏著什麼身份。那麼對於愛面子的顧客來說,這個錢就是花的值,花的爽。

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所以我想,各種各樣的節日,也算是賦予了特殊的儀式感。就像小時候母親節,老師會跟我們說今天是媽媽的節日,我們回去要幫媽媽做家務,要幫媽媽按摩,讓媽媽度過一個愉快的母親節。

你看,其實父母每天都很累,那每天幫媽媽做家務,幫媽媽按摩不就好了麼?不一樣的,母親節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小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也讓父母體會到沒白養這小孩,至少他懂得感恩,懂得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日裡做些什麼來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

戀愛紀念日也一樣,正是因為紀念日的存在,才讓我們在百忙之中抽空回憶我們之間的酸甜苦辣,再好好感慨一番有你在身邊真的很好。

儀式感這種東西並不是可有可無。世界每個人都這麼忙,恰恰它就是來提醒你適當停下匆匆的腳步,感謝伴侶陪伴在你身邊的每一天。

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近期很火的電影《尋夢環遊記》讓全世界知道了墨西哥的亡靈節,也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生死距離,還有儀式的價值與意義。

我們開始意識到,儀式感可以讓我們對在意的事情,懷有敬畏心理,它能喚醒我們對生活的尊重。

生活裡要是沒有儀式感,就會弱化彼此的想念。

只要儀式不斷,就永遠不會忘記。

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七年前,山田和夫的妻子被查出了癌症,妻子去世之後。

和夫找到之前和妻子一起做麵包的小團隊,重新開張經營著這家麵包店,並像妻子那樣,把多出來的麵包分給街邊和車站的流浪漢。

延續你的夢想,就是思念最好的儀式感。

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2007年開始,倫敦地鐵站總有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婦人。

她總是坐在月臺的長椅上,靜靜看著車輛進站,卻從不搭乘。

其實她只是為了聽到汽車進站的那句“小心間隙”(Mind the gap),那是她丈夫生前錄製的,也是相識時他對她說的第一句話。

聽聽你的聲音,對我而言,就是愛裡最好的儀式感。

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對待那些愛過的人,每個人儀式的方式儘管不同,但愛都是相同的。

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想念對方,儘管不能見到對方,但始終用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擁抱那些想念的人。

每一個儀式感需求的背後,都藏著一份愛的表達。

思念,就是愛裡最好的儀式,它讓所到之處皆有溫度。

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那些你很想很想的人,你一定要抱抱他,那些夢裡夢見很多次的人,你醒來記得去見他。

所愛隔山海,山海亦可平。你的思念一定會順著你的儀式到達。

有些愛,永遠不能忘記。正如張小嫻在《思念往昔》說的那樣:

我只是在很多很多的小瞬間,想起你。比如一部電影,一首歌,一句歌詞,一條馬路和無數個閉上眼睛的瞬間。

我想你了,我想抱抱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