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謠言套路深,教您幾招來看清

食品類謠言是極易被捏造和傳播的一類謠言。給日常食品冠以“有毒”“致癌”等罪名,便能輕易獲得可觀轉發量,引發大規模討論。謠言不僅造成社會恐慌,它還會導致直接可見的經濟損失。據報道,因謠言“塑料紫菜”廣泛傳播,福建晉江整個紫菜行業蒙受近1億元的損失;幾年前“過橋米線含膠”盛傳,造成多家經營良好的米線連鎖品牌大面積縮減店鋪甚至最終倒閉;“無籽葡萄塗抹避孕藥”謠言導致山東果農發貨量下降90%。

在這些無良謠言產生和傳播的過程中,我們扮演著什麼角色呢?我們和我們親近的人,是否也曾親手轉發過這樣的謠言,間接造成了這樣的後果?在這個信息化的社會里,每一次轉發,每一條評論都可能產生輻射性的影響。作為社會公民,我們應當規範言行,提高素養,自覺抵制謠言。

食品谣言套路深,教您几招来看清

那麼如何識別食品類謠言?

可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從標題分辨:警惕聳人聽聞的標題

食品谣言套路深,教您几招来看清

很多謠言習慣在標題上玩套路,比如“別再吃了,xxx含劇毒”,“難以置信!xxx致癌!”,“多吃xxx死得快”,“常吃xxx讓你長命百歲”……這類謠言標題,大多采用聳人聽聞的詞句,或將某種食物與中毒、疾病甚至死亡聯繫在一起,或無限誇大食物的保健作用,其目的都是為了吸引眼球,產生震懾效果,騙取人們的信任。看到諸如此類的誇張標題時,一定要引起警惕,斟酌其內容的真實性。

2

從內容分辨:

拒絕完全脫離實際的謠言

這類謠言指向的食品是我們生活中每日都在食用的,給出的結論毫無事實依據。我們可藉助日常生活經驗判斷真偽。例如,看到謠言“大米是塑料做的”“食鹽含有劇毒添加物”“肉鬆是棉花做的”,我們可以思考:用塑料代替大米商家會得到更多利益嗎?每天都在吃的食鹽如果有劇毒添加物,為什麼至今沒有聽說有人因為吃鹽而中毒?肉鬆如果是棉花做的,我們是如何欣然下嚥而不自知的?

食品谣言套路深,教您几招来看清

勿信缺乏科學支撐的“證據”

有些食品謠言包含視頻、照片等“證據”,但結論缺乏科學依據。以“塑料紫菜”謠言為例,網上流傳的視頻顯示,把紫菜放在水中浸泡後用手撕扯,紫菜顯得既“透明”又“有彈性”,由此得出結論“紫菜是塑料做成的”;“塑料大米”視頻中,塑料袋經過熔解、拉絲、切割等工序,變成一顆顆狀似米粒的白色固體。視頻配文稱,這就是假大米的製作過程。這類食品謠言沒有任何科學理論和有效實驗作為支撐,通過牽強附會或斷章取義的方式刻意指向一個結果。這類謠言通過思考,相對容易看清。

食品谣言套路深,教您几招来看清

警惕看似“科學”的偽科學

這類謠言通常會給出看似嚴謹的科學分析,讓人難辨真偽。例如,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火腿、培根等加工類肉製品為“1類致癌物”。頓時很多文章直指“紅肉致癌”。乍一看似乎沒毛病,但實際上,“致癌物”分類或者分級的依據,只是某種物質致癌證據的確鑿程度。證據的確鑿程度跟患癌的風險大小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世衛組織認為,每天吃50克左右培根會增加大約18%的大腸癌風險。但是,這只是得大腸癌的可能性增加18%,而不是有18%的可能性得大腸癌。

這類“偽科學”謠言看似有理有據,但常常真假混雜、以偏概全、混淆概念、顛倒因果或忽略大前提,缺乏相關科學常識很難分辨,需要藉助專業機構力量查證。

3

從結論分辨:警惕抹黑行業的傾向

食品谣言套路深,教您几招来看清

部分食品謠言具有明顯的抹黑行業導向。例如“食用油致癌”“普洱茶致癌”等,均為在沒有任何科學調研的情況下,直接醜化一個行業或一類食品。我們應當知道一個事實,十年前最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後,質檢總局全面檢查奶粉行業共109家企業,最終在22家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的產品中檢出了三聚氰胺。22家雖是一個極高的數字,但它仍然只佔整個行業的1/5。所以看到稱整個行業或某類食品存在問題的消息時,轉發前可以先思考一下,真實性究竟有多大。謹慎轉發,也許就可以避免一次行業災難。

抓住食品類謠言主要特徵,有助辨別真偽。但我們也會遇到個人無法分辨的狀況,此時該如何避免誤信、傳播食品類謠言?可參考以下識別謠言的通用方式。

1

從權威渠道獲取信息

“塑料紫菜”、“棉花肉鬆”等謠言視頻均出自個人或自媒體,沒有任何權威機構和媒體證實其真實性。對於非權威來源的信息一定要謹慎對待,“寧可信其有”、“好心轉發”都可能是在傳播謠言。關注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從權威渠道獲取信息。

2

善用識謠工具和搜索引擎

食品谣言套路深,教您几招来看清

許多謠言具有周期性特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改頭換面重出江湖。因此遇到個人無法識別的謠言時,可利用搜索引擎或識謠工具,查看此前是否已有相關闢謠信息。隨著各方對網絡謠言治理工作關注度的進一步提高,目前已出現了許多依託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識謠工具。綜合利用這些識謠工具和搜索引擎,通常能識別網絡上流傳的大部分謠言。

3

參考評論或向專業機構求證

在闢謠信息尚未出現時,可多參考其他人的評論,為自己提供更多思路。更進一步,我們可以通過網站留言、私信等方式向相關專業機構和專家進行求證。

當以上所有識別方式都無法奏效時,也不用著急。目前,食品類謠言的闢謠信息出現越來越及時。稍等一下,真相馬上就會出現。

食品谣言套路深,教您几招来看清

舉報謠言,查證謠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