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回應「國進民退」:不存在!實爲互惠共贏

中新經緯客戶端10月15日電 “不存在誰進誰退的問題”,針對媒體稱國資“抄底”收購民資上市公司,造成“國進民退”現象,國資委新聞發言人彭華崗15日回應道,這只是在當前環境下國企和民企的一種正常的市場化行為,是國企和民企互惠共贏的一種的市場選擇,也不涉及意識形態。


國資委回應“國進民退”:不存在!實為互惠共贏


15日,國新辦舉行2018年前三季度央企經濟運行情況發佈會,有記者問: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國企和民企的各種議論比較集中,民企反映貸款融資難、融資貴。有人擔憂,國企會不會藉此機會大規模兼併或者併購民營企業。請問國資委對此如何評價?如何看待國有企業與民營經濟實現共同發展?

“關於國企、民企,一直以來都有這樣那樣的議論,”對此,彭華崗用了三句話作出回應。

彭華崗說,要堅持用“兩個毫不動搖”來認識、來把握國企民企的根本關係、長遠關係。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是指導我們認識和把握國企民企關係的根本原則。

接著,彭華崗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雙向的,既大膽引進來,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也積極走出去,鼓勵支持國有資本投資民營企業。同時,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雙贏的,國企民企都不可能只是贏家或者只是輸家,兩者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堅持平等互利、優勢互補原則。

他進一步介紹,從實際情況看,目前,中央企業下屬各級子企業三分之二都已經是混合所有制企業。近年來中央企業推進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減少11651戶企業法人,其中2618戶將控股權讓渡給民營企業。

最後,彭華崗強調,國有資本、國有企業的進和退,都是基於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的市場化行為。我們始終堅持的原則,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目的是優化國有資本佈局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整體功能和效率。

針對有媒體反映國資“抄底”收購民資上市公司,造成“國進民退”現象,彭華崗認為,這只是在當前環境下國企和民企的一種正常的市場化行為,是國企和民企互惠共贏的一種的市場選擇,不存在誰進誰退的問題,更不涉及意識形態。(中新經緯APP)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