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進民退」是真現實還是僞問題?

“国进民退”是真现实还是伪问题?

“國進民退”的話題長盛不衰,往往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回潮一下,尤其是在經濟下行壓力之時。

當下,隨著國企混改深入推進,國企的市場份額有所拓展,國企會不會藉此機會大規模兼併或者併購民營企業的疑慮再生,市場中隱隱開始瀰漫不安情緒。

個別領域的一些市場行為似乎也為這種論調提供了“事實依據”和“現實佐證”。譬如,今年以來,A股市場頻現擬轉讓股權上市公司。其中,有24家民營上市公司先後被國有資本接盤。又如,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增長31.5%,私營企業利潤增長僅為10%,兩者相比,差距較為明顯。

但深入分析,我們會發現這背後成因複雜,遠非數據表面所反映得那樣簡單。

針對上述問題,近期,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答記者問時就指出,一些前期通過高負債擴張較快的民企,由於偏離主業,在流動性上遇到困難,國有銀行或者國有企業進行幫助甚至重組,是幫助民營企業度過難關。

這個回答正面直接說明了國資、國企接手民營企業的目的。

當下,觀世界,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有加劇之勢;看國內,中國經濟正處於“三期疊加”的爬坡階段,對於一些正處於窘境下的民營企業,“被接手”無異於找到了另一次生機,是理性的經濟人選擇,也是國企和民企互惠共贏的一種市場選擇。

從國企角度來看,國企肩負著國家建設、國家經濟安全的重大責任。在當前這個發展階段,國有企業的併購行為,客觀上既是對民營企業、民營資產、有效生產力的一種保護,也負擔起了國有企業應盡的責任。

因此,所謂的“國進民退”與當前的發展階段、發展情況密切相關,是在當前環境下國企和民企的一種正常的市場化行為。

無獨有偶,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中國也曾出現過“國進民退”的輿論浪潮。然而,觀察近十年的經濟數據,就總資產和淨資產而言,民營企業一直保持著快於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增長態勢,並與國有經濟相伴穩定增長,並未出現萎縮的現象。

進一步放長視線,從改革開放40年的進程來看,民營企業各種所有制企業都得到大的發展,在總量和結構上,民營企業佔比越來越多。

所以,不結合實際情況、發展階段、市場形勢等影響因素,單一從民間投資的比例和增速上來下“國進民退”的結論,這是不全面、不嚴謹、不科學的說法,這種分析得出來的結論也僅僅基於表面現象,缺乏邏輯說服力。

我國的市場份額很大,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面對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消長,單純地搞“非黑即白”,搞對立既是片面的,也是錯誤的。

當然,反對“國進民退”這種論調,並不是迴避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融資難、融資貴等現象和問題,而正是要為解決問題掃清思想障礙,在掃清認識障礙的基礎上,到實踐中去找到解決辦法,靠深化改革提供動力,靠完善法律體系提供保障。

本文首發於央視網【見識】欄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