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今日回應「國進民退」「競爭中性」,釋放了哪些信號?

新京報快訊(記者顧志娟)10月1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2018年前三季度央企經濟運行情況發佈會。據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介紹,中央企業前三季度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1.1萬億元,同比增長11%,收入增速已連續四個月超過10%;前三季度累計實現淨利潤9841.3億元,同比增長19.2%。

發佈會上,彭華崗同時回應了近期較為受到關注的“國進民退”爭議、“競爭中性”原則等熱點問題。

釋疑1:增長動力來自何處?

【彭華崗介紹,中央企業前三季度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1.1萬億元,同比增長11%,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9個百分點,收入增速已連續四個月超過10%。9月份當月實現營業收入2.6萬億元,同比增長11.2%。有19家企業收入增幅超過20%,45家企業收入增幅超過10%。

央企前三季度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3491億元,同比增長21.5%,增速連續五個月超過20%;實現淨利潤9841.3億元,同比增長19.2%。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央企業效益增幅超過20%。】

新京報:央企效益持續增長的動力是什麼?

國資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麗莎:前三季度央企增長情況還是不錯的,主要原因是推行了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推進了高質量發展提質增效等舉措,形成了央企發展的重要支撐。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使得一些過剩產能得以化解,例如煤炭、鋼鐵投資佔比分別減少7.5%和1.7%;與此同時,一些戰略新興產業,例如環保、集成電路等投資佔比達到了28%。另一方面,降槓桿的持續推進,使得國有企業負債降低,提升了企業運行效率。

釋疑2:央企負債率下降原因是什麼?

【三季度數據顯示,央企的資產負債率有所下降。9月末央企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6%,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較年初下降0.3個百分點。有55家企業資產負債率比年初有所下降,39家企業降幅超過1個百分點。彭華崗表示,央企的防風險工作抓得早、抓得細、抓得實,確保了企業穩健發展。今年以來,國資委和中央企業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強化底線思維,加強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持續加強負債規模和資產負債率雙重管控。】

新京報:央企資產負債率下降的原因是什麼?

周麗莎:當前央企負債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推動了全覆蓋與分類管理相結合,完善內部治理與強化外部約束相結合,通過建立和完善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機制,強化監督管理,做到標本兼治。

今年9月1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的指導意見》,要求通過建立和完善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機制,強化監督管理,促使高負債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儘快迴歸合理水平,推動國有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到2020年年末比2017年年末降低2個百分點左右,之後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基本保持在同行業同規模企業的平均水平。

釋疑3:“國進民退”是否存在?

【在回答記者有關“國企會不會大規模兼併或者併購民營企業”的提問時,彭華崗表示,國有資本、國有企業的進和退,都是基於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的市場化行為。國資委始終堅持的原則,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目的是優化國有資本佈局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整體功能和效率。有媒體反映國資“抄底”收購民資上市公司,造成“國進民退”現象,事實上,這只是在當前環境下國企和民企的一種正常的市場化行為,是國企和民企互惠共贏的一種市場選擇,不存在誰進誰退的問題,更不涉及意識形態。】

新京報:目前是否存在“國進民退”現象?國資“抄底”收購民資上市公司的現象您如何評價?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國進民退”在某些領域確實有所體現。例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民企的利潤增速是在下降的,但國企在上升,這種現象是以前很少看到的。有兩類行業體現比較明顯,一是產業鏈上游非常依賴國企的民營企業,例如鋼鐵、能源等行業;二是極度依賴現金流的行業,例如房地產。

財經評論人譚浩俊:目前我國並不存在“國進民退”現象,國資“抄底”收購民營上市公司,更不是“國進民退”。首先,國資收購或控股民營上市公司,沒有出現行業式現象,只是極少數、極個別的具體企業。只有形成趨勢,形成大面積的國有資本收購民營企業、民營資本,才能稱作“國進民退”。如果僅僅因為幾家民營上市公司的股權被國資收購,就認為是“國進民退”,是不客觀的,也是以點蓋面的想法。其二,被國資收購的民營上市公司,都是出現了股權質押過度、有可能會平盤等方面的問題時,國資出手幫助這些民營上市公司度難關,或者是地方為了保住上市公司,組織國資進行收購。一旦這些上市公司度過難關,國資還有可能退出。

新京報:國企與民企的共同發展,現階段所出現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民企融資難、融資貴,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受制於我國金融市場結構和金融機構股權結構,目前的金融體系存在一定所有制歧視和分層的現象,主要體現為,相對於大型企業、國有企業來說,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更不容易得到金融支持。要解決這一問題,整體上需要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協調配合。同時需要強調的是,“融資難”和“融資貴”並不是同一個問題。金融本身就是經營風險的部門,目的是實現風險與收益的平衡,對於民營企業這樣風險相對較高的企業,設定更高的風險溢價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解決民企融資難題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應該是,從某種程度來說,要允許通過“融資貴”來解決“融資難”,也就是說放開對金融機構的定價限制,使其自主決定貸款利率。

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首先,整體上需要改變金融體系結構,打通直接融資渠道,使得資本市場成為民企主要的融資渠道。其次,需要深化國有銀行體制改革,真正實現銀行行為的市場化。第三,需要下決心淘汰殭屍企業,改善殭屍企業無效佔用金融資源的情況。第四,需要來一場真正的減稅,修復實體經濟盈利能力,民營企業以實體經濟為主,只有提升其自身的盈利能力、降低風險,銀行才願意提供貸款。

釋疑4:“競爭中立”涵義幾何?

【10月14日,央行行長易綱在2018年G30國際銀行業研討會上發言時表示,下一步,為解決中國經濟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中國將考慮以“競爭中性”原則對待國有企業。

彭華崗在發佈會上稱,國企改革的思路、目標就是要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經過改革以後的國有企業和其他所有制企業是一樣的,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這與“競爭中性”原則是一致的。“我們關注到,在B20阿根廷會議上,有人提出所謂‘列入國企扭曲競爭’的議題,這種說法某種意義上已經忽視了國有企業經過改革以後已經完全融入市場、同其他所有制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事實。”彭華崗表示,中國提倡“所有制中立”,反對因企業所有制的不同而設置不同的規則,反對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給予國有企業歧視性待遇。】

新京報:如何理解“競爭中性”和“所有制中立”?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所有制中立”是一個好的方向,現實中要實現這一點,關鍵性的前提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向“所有制中立”前進的一個方向,只有在混改過程中真正做到國企與民企雙向混合、平等參與,才能達到 “所有制中立”。

財經評論人譚浩俊:首先要做到認識和觀念的“中性”和“中立”,亦即既不要強調國有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就忽視民營經濟的重要;或者強調民營經濟的重要,就要求全面私有化。這兩種傾向,都是不應當出現的。

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從國際層面上來看,要實現“競爭中立”,中國首先要做到國企的政策性屬性和非政策性屬性徹底分開;其次要關閉國企的特殊通道,例如稅收優惠、金融資源傾斜等;最後要提升國企信息的透明性。“競爭中立”也是在全球化的大形勢下,中國的企業與其他國家企業實現公平競爭的一個基礎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