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建盏的油滴烧成技术

建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建安窑”“乌泥窑”,分布在南平建阳水吉窑、南平茶洋窑、武夷山遇林亭窑,三处窑址统称建窑系。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历宋、元、明、清四代,

烧瓷历史长达千年,而且对福建地区和江南广大地区都有很大影响。宋代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辉煌时期, “官、哥、汝、定、钧” 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宋代陶瓷工艺为后世所追捧。在五大名窑的光彩之下,以及众多黑瓷窑口之中,南方建窑作为黑釉瓷器的代表,却能独树一帜,深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文人雅士之喜爱。尤其是建窑建盏黑釉上浮现油滴、鹧鸪斑点纹理,曾被南宋宫中皇帝视作珍宝,亦被古今文人所赞誉。 

建窑建盏的油滴烧成技术

南宋建窑油滴束口建盏

一、宋代建窑建盏的胎土与釉方化学组成

从宋代建窑遗址遗留下的残片分析,宋代建盏的化学组成大致为:SiO2 60~63%;Al2O3 18~19%;CaO 5~8%;Fe2O3 5~8%;K2O ~3%;MgO ~2%; P2O5>1%;TiO2 0.5~0.9%;MnO 0.5~0.8%;Na2O ~1%。从P2O5的含量可以宋代建盏的釉无疑为一种灰釉,即在釉料加入草木灰。釉料中的Fe2O3主要应是来源水吉当地的红色粘土。SiO2、Al2O3的含量高于宋代其他窑口的瓷器釉料,可见宋代建窑的窑温应该是比较高的,将残片放入电窑内测试,其烧成温度大致在1280~1320℃。因此,可以大致推荐建盏的釉方构成基本为:釉石、草木灰、瓷石、石灰石及其他相近的矿物料。

建窑建盏的油滴烧成技术

表2宋代胎土的化学组成中,SiO2、Al2O3的含量也比宋代其他窑口的瓷器高,应对了釉料温度较高的事实,并且含铁量高达7~8%。古代建窑的泥料应是就地取材,胎土泥料来自于水吉周边的山地。就水吉当地附近泥土化学成分分析,泥料应主要来自黄泥和红泥。红泥为胎土提高含铁量,黄泥提高胎土的耐温性。

建窑建盏的油滴烧成技术


建窑建盏的油滴烧成技术


南宋建窑油滴建盏残片

二、建窑油滴的形成原理

宋代建窑油滴的斑纹是由釉中氧化铁在该处富集,冷却后因过饱和状态使得赤铁矿和少量磁铁矿晶体析出而形成的。其形成机理的过程为:

1、釉中产生气泡

油滴是气泡自釉中出现的痕迹,以此作为中心由三氧化二铁结晶而成。陶瓷烧成时在釉中产生气泡,产生气泡的原因出在釉方和坯体方面,或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气泡是釉及胎料所含的空气及烧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气体构成。釉料中含有的微量杂质,特别是Fe2O3与气泡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对黑釉来说,由于其中所含Fe2O3成分较高,当窑温达到1000℃以上时,Fe2O3开始分解成Fe3O4类型的氧化铁与氧气,1200~1250℃左右大量产生氧气。Fe2O3在常温下时稳定的,在高温下有转变为低价氧化物的倾向。

在釉中,铁质只有一部分是纯氧化物,另一部分结合在其他化合物中或溶解在釉里,其稳定范围与纯氧化物稍有差别,但温度提高后总具有二阶铁转化为三价铁的倾向。这种分解随着温度升高而剧烈增加。

从油滴建盏的烧制过程可以了解到,油滴釉即热高温熔融后,釉面开始起泡,温度持续升高,釉料的鼓泡增大,紧接着起泡破裂形成凹陷,若此时停止加热,冷却后会得到一个遍布坑洞的釉面。随后必须持续升温,让表面恢复平坦。油滴釉面起泡,即是氧化铁分解形成氧气的过程。

建窑建盏的油滴烧成技术

南宋建窑油滴香炉型建盏


2、气泡长大

油滴釉中的Fe2O3分解反应,一般要在Fe2O3含量较高及分散度较大的地方进行,并产生气泡。因此,油滴釉的含铁量必须高达6~8%,否则含铁量不足,无法形成油滴斑点。分解产生的气泡周围,熔融釉层的铁氧化物浓度要高于其他部分,随着分解反应的继续,气泡会逐渐长大,或者由较小气泡逐渐汇集形成较大的气泡,周围氧化物则不断提高。

建窑建盏的油滴烧成技术

现代建盏油滴晶体

3、铁氧化物上升至釉面

当气泡长大到一定程度,由于周围铁氧化物的富集,从而改变釉层熔融液体的成分,釉层粘度变小,气泡的表面张力也随之减小,气泡排除或冲破釉面,随后釉面再度平整。在此过程中,气泡周围富含铁氧化物的熔体在冷却后,从中析出赤铁矿与磁铁矿,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见的油滴斑点。

建窑建盏的油滴烧成技术

现代建盏油滴晶体

三、油滴的烧造工艺

1、胎土泥料的选择与处理

由宋代建盏残片的胎土与水吉周边泥料的化学组分来看,现代油滴建盏的泥料可以由黄泥、红泥构成。红泥提供胎土必要的氧化铁,在还原条件下才可以形成建窑的“铁胎”。黄泥,具有高岭土性质,称为“南山高岭土”,可以提高胎土的耐温性能,防止坯体发生变形、起泡等工艺缺陷。二者的比例控制在5:5附近,根据所用油滴釉料、烧成温度以及烧成效果的追求,可以在此比例附近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在泥料选择也可以添加田泥,替代部分黄泥,可以改变油滴斑纹的呈现效果。

泥料在山上挖运回来后,应进行淘洗,去除大颗粒的石英砂以及其他杂质,然后过筛,筛网的适宜目数为80目。筛网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过高,泥料过细,烧制出来的建盏胎底过于细腻,失去宋代建盏的粗胎风韵;过粗,泥料的石英颗粒过大,烧制出来的建盏胎底尽管粗犷了,但口沿过于粗糙,不适合作为日常的饮茶器具,另外也容易导致釉面的缺陷。

事实上,过滤后的泥料应在放置半年,进行陈腐。陈腐后的泥料,即易于拉胚造型,也利于烧成。

建窑建盏的油滴烧成技术

现代建盏油滴晶体

2、釉料的配制与处理

如上所述的油滴釉烧成原理中,含铁量是要时刻注意的。油滴釉的含铁量应在6~8%左右,过高或高低都不能产生合适的油滴斑点。油滴釉的主要配料为:釉石、草木灰、钾长石、钠长石、石灰石、滑石、高岭土、石英、骨灰、煅烧高岭土、白云石、云母等。釉石、钾长石、钠长石、高岭土、煅烧高岭土、石英等为耐高温矿物料,如釉石和钾长石一般的熔点在1400℃左右,应添加草木灰、石灰石、滑石、骨灰、白云石等作为助溶剂。

每一个建盏釉方配料,都应严格进行称量,后进入球磨机中球磨8小时。球磨过程中,水量应控制适宜,过多将使釉浆过稠,且球磨不细致;过少,则釉浆含水量过多,应待釉浆沉淀后,倒出多余水分,而重复劳作。釉浆球磨时间过长时,氧化铝球磨损进入釉浆的细微氧化铝过多,导致釉水温度提高,无法在原烧成温度下产生油滴斑。

釉浆球磨后,经80目筛网过筛后,便可施釉。油滴釉采用浸釉法施釉,施釉时间在2~3S,釉层厚度约为1~2mm,盏内釉层可稍厚一点,盏外釉层可略薄一点,以减小流釉、粘板的废品率。

3、升温与气氛控制

目前,建盏烧制普遍采用易于温度控制的电窑。在入窑烧制之前,必须确保釉层已经完全干透,否则釉层易开裂、脱落,造成废品。升温速率应小心控制:23~300℃,100℃/小时;300~600℃,50℃/小时(该温度段,处于SiO2晶体转变区间,升温过快,容易造成炸胚);600~1200℃,150/小时(该温度可快速升温,节约能源以及时间成本),1200℃~1300℃,20~50℃/小时左右(根据所配制的釉方及预期烧成效果进行调整)。

建窑建盏的油滴烧成技术


建窑建盏的油滴烧成技术


现代建盏油滴晶体

建盏烧制,无论兔毫和油滴,多必须重还原。主要的还原时间在升温段的1200~1300℃和降温段1300℃~1100℃,升温段还原是促进产生油滴斑机理的气泡产生,降温段还原则防止油滴斑氧化发黄。还原气氛,目前普遍采用油柴、樟脑丸、樟脑片等作为还原介质,还原气氛的轻重和持续时间,与每次的投入量及投入的时间频率关系很大。在升温段,一般每次的投入量在300g左右,投入频率为15分钟/每次,另外根据预期烧成效果,也可减小投入量、增加投入频率。在降温段,每次的投入量在100g左右,投入频率为30分钟/每次,保持一定弱还原,防止斑点颜色发黄,投入量不宜过多,防止釉面吸烟。

交流建盏,可以添加笔者私人V:132750995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