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 調水工程

南水北調 調水工程

"南水北調"即"南水北調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東線工程起點位於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中線工程起點位於漢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庫,供水區域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個省(市)。

工程方案構想始於1952年 國家主席毛澤東視察黃河時提出。自此,在歷經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後,調水方案獲得一大批富有價值的成果。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 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里。 東、中線一期工程幹線總長為2899公里,沿線六省市一級配套支渠約2700公里。

2012年9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全面完成。南水北調工程主要解決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規劃區人口4.38億人。共有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繫,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佈局,以利於實現中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一期)已經完工並向北方地區調水。西線工程截至目前,尚處於規劃階段,沒有開工建設。

項目建議前期

1952年,毛澤東同志在視察黃河時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這也是南水北調的宏偉構想首次提出。

南水北調 調水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線路圖(示意圖)

1959年,中科院、水電部在北京召開了"西部地區南水北調考察研究工作會議",確定南水北調指導方針是:"蓄調兼施,綜合利用,統籌兼顧,南北兩利,以有濟無,以多補少,使水盡其用,地盡其利。"

1979年,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興建把長江水引到黃河以北的南水北調工程"。

項目研究論證期

南水北調 調水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

1979年12月,水利部正式成立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統籌領導協調全國的南水北調工作。

1987年7月,國家計委正式下達通知,決定將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項目。

1991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南水北調"列入"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

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把"南水北調"列入中國跨世紀的骨幹工程之一。

1995年12月,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全面論證。

2000年6月5日,南水北調工程規劃有序展開,經過數十年研究,南水北調工程總體格局定為西、中、東三條線路,分別從長江流域上、中、下游調水。

項目審批期

南水北調 調水工程

2002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並通過了經國務院同意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

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南水北調總體規劃》。

工程建設期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江蘇段三潼寶工程和山東段濟平乾渠工程成為南水北調東線首批開工工程。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動工,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啟動。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調中線標誌性工程--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的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正式動工,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2008年9月28日,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建成通水。

2008年11月25日,湖北省在武漢召開丹江口庫區移民試點工作動員會議,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庫區移民試點工作全面啟動。

2009年2月26日,南水北調中線興隆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標誌著南水北調東、中線七省市全部開工。

南水北調 調水工程

2010年3月31日,丹江口大壩54個壩段全部加高到頂,標誌著中線源頭--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

2012年9月,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水庫移民搬遷全面完成。

項目試運行驗收期

2013年5月31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江蘇段試通水圓滿成功。

2013年8月15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通過全線通水驗收,工程具備通水條件。

2013年8月28日,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正式通過蓄水前最終驗收,標誌著庫區蓄水前的各項移民相關任務全面完成。

2013年8月29日,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通過蓄水驗收,正式具備蓄水條件。

2013年11月15日,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運行。

2013年12月25日,中線幹線主體工程基本完工,為全線通水奠定了基礎。

2014年6月5日,中線黃河以北總乾渠開始充水試驗。

2014年7月3日,中線黃河以南總乾渠開始充水試驗。

2014年9月15日,中線穿黃工程隧洞充水試驗成功。

2014年9月29日,中線工程一期通過全線通水驗收,具備通水條件。

2014年12月12日,中線工程一期正式通水運行。[1]

規劃方案 工程構想

自1952月30日毛澤東主席提出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設想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和關懷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測量,在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了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和西線調水的基本方案,並獲得了一大批富有價值的成果。

南水北調 調水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主要解決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規劃區人口4.38億人。

南水北調工程規劃最終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億立方米,建設時間約需40-50年。建成後將解決700多萬人長期飲用高氟水和苦鹹水的問題。

總體規劃

推薦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繫,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佈局,以利於實現中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西線工程截至目前,還沒有開工建設。

東線規劃

利用江蘇省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並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

南水北調 調水工程

圖冊

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乾線經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東線工程開工最早,並且有現成輸水道。

中線規劃

水源70%從漢江流域匯聚至丹江口水庫,[5] 由丹江口大壩加高後擴容的丹江口水庫調水,從河南南陽的淅川陶岔渠首閘出水,河南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側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後,經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孤柏嘴處穿過黃河,繼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終點北京。

南水北調 調水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