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麥當勞都開始做咖啡外賣了,這個戰場還能剩下多少人?

愈來愈激烈的咖啡外賣戰場。

連麥當勞都開始做咖啡外賣了,這個戰場還能剩下多少人?


2018 年 10 月 8 日,麥當勞旗下的麥咖啡推出了外送業務,消費者可以通過“i麥咖啡外送”、餓了麼和美團下單。這項服務首先在上海推出,遍及除了機場門店外的所有麥咖啡,並計劃逐步推廣到其他市場。

麥咖啡的承諾是 28 分鐘送達(訂單金額大於等於 150 元人民幣和惡劣天氣等不可抗力情況除外),比星巴克專星送少了 2 分鐘,從而保證 65-70℃ 的飲用溫度;同時採用高科技專利防溢技術的“小金蓋”,避免正常運輸過程中的灑漏現象。這兩項是此次外賣產品的主推亮點。

連麥當勞都開始做咖啡外賣了,這個戰場還能剩下多少人?


▲在官方推送中甚至都附上專利號的外賣專用杯

我們在 10 月 9 號於餓了麼和美團上打開麥咖啡頁面,很清晰地發現作為“新人”,產品列表第一的位置留給了 9.9 元的拿鐵,用 4.3 折不限量購的大力度優惠來吸引客戶注意力;而接下來的品類就是套餐組合,包括早餐(麥芬+飲品),下午茶(蛋糕+飲品),以及多人份產品(下午茶三人套餐,拿鐵四杯裝),這也體現了麥咖啡外賣試圖用此場景思路來切入咖啡外賣大戰。

在 10 月 9 日午餐時段前後,我們發現大眾點評上有部分麥咖啡門店已停止接單,大多數的麥咖啡店的套餐組合中,沒有依據時間變化來調整產品的顯示順序,依舊是早餐套餐打頭陣。

連麥當勞都開始做咖啡外賣了,這個戰場還能剩下多少人?


▲外賣平臺上的麥咖啡

和第三方平臺相比,“i 麥咖啡外送”小程序的差異化優勢,一是進入頁面即得一張大杯免費拿鐵外送券,支付完成後有專屬福袋可供分享傳播;二是和麥樂送一樣,有預約運送時間的功能;三是會員積分的流暢打通。

我們在 10 月 9 號的使用中發現,從“i麥當勞”小程序的主頁可以很容易找到突出顯示的麥咖啡外賣入口,但相反過來的路徑,即由“i麥咖啡外送”小程序前往“i麥當勞”小程序的頁面無法打開;同時如果從大眾點評頁面進入,有個別門店未顯示提供外賣,同時也有個別門店處於暫時不接單狀態,這是體驗中遇到的幾個小 bug。

連麥當勞都開始做咖啡外賣了,這個戰場還能剩下多少人?


▲體驗中的個別小bug,總體算是比較流暢

根據北京商報的報道,其實從 9 月 17 日開始,麥當勞就已經在上海啟動了麥咖啡外賣服務,並推出了“首杯免費”的優惠。防溢包裝、28 分鐘的承諾在當時已經提出,如果超時,麥當勞還會用電子優惠券做補償。

而早在 2015 年 9 月,麥咖啡就已經與百度外賣合作,當時以高品質、高客單立於市場的百度外賣,在城市白領市場相當進取,它希望利用麥咖啡來撬開下午茶市場的外賣需求。當時麥咖啡80%的營業額來自一線城市,其受眾與百度外賣用戶高度吻合。早在現在的咖啡外賣浪潮來臨之前,麥咖啡在一眾的星巴克、costa 代購之間,已經有過獨立品牌外賣運營的經驗。

根據 2017 年中國咖啡行業生存報告數據,中國人均年咖啡消費量不足 5 杯,一線城市的數據為 20 杯,而日韓在這方面的數據都超過了 300 杯,同樣是飲茶大國,這兩個國家的數據讓各個品牌對於中國的咖啡市場都產生了無限美妙的想象,也因此我們看到了近期大量品牌佈局。

連麥當勞都開始做咖啡外賣了,這個戰場還能剩下多少人?


▲為什麼大家都堅信中國人能喝得下更多的咖啡

8 月 2 日,星巴克與阿里巴巴宣佈戰略合作,與餓了麼聯合上線咖啡外賣服務,和盒馬共建首家品牌外送廚房“外送星廚”;全家便利店的湃客咖啡,也通過入駐餓了麼平臺,以 10 多元的平價咖啡來掃蕩市場;連咖啡、瑞幸咖啡用互聯網的方式攻城拔寨,也早已有大量報道跟進。

麥咖啡在中國的佈局主要是存在於麥當勞門店中,今年麥咖啡的數量已經超過了 820 家,並儲備了 4000 多名咖啡師。如果麥咖啡在版圖上更進一步, 2000 餘家未配備麥咖啡的麥當勞門店,以及麥當勞接下來的新開門店,可能會自然而然地跟上腳步。

其實在 2013 年,麥咖啡的門店數量已經超過 700 家,在當時甚至逼近星巴克在華門店數,而後星巴克進入了瘋狂拓店期,並且不斷往三四線城市下沉,加速開店腳步的時候,我們發現麥咖啡的開店速度有所放緩,並且似乎對一二線城市更加長情。在前天新聞稿中,麥當勞中國首席執行官張家茵表示,麥咖啡耕耘中國市場十多年,而麥樂送也已累積超過十年的專業外送經驗,麥咖啡外送享受的其實是“麥當勞在咖啡和外送領域的雙重優勢”,我們也許可以將之解讀為麥咖啡的又一輪強勢反撲。

連麥當勞都開始做咖啡外賣了,這個戰場還能剩下多少人?


▲朋友,逆襲嗎?

低於星巴克的售價,加上外賣帶來的空間延伸,也能幫助麥咖啡打破之前“快餐店裡的咖啡店”的形象,畢竟高科技加持的專用杯+快捷穩定的服務+天然稠密的布點,能讓麥咖啡在外賣市場中樹立起相對獨立於門店的全新形象。而在去年 9 月,可口可樂和麥咖啡合作,在美國市場推出了一系列瓶裝咖啡飲料,進軍零售,在國內新零售之風正剛烈的今天,這也是讓人浮想聯翩的一件事。面對著互聯網光環的新對手們的時候,麥當勞本身的品牌效應如何加持,以及麥咖啡如何在產品上增添創造性和吸引力,或許會是它接下來需要發力的部分。

連麥當勞都開始做咖啡外賣了,這個戰場還能剩下多少人?

連麥當勞都開始做咖啡外賣了,這個戰場還能剩下多少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