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为什么能屡次大败法军?

范清k1ng-bAby


有关中法战争历史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在中国传统的印象中,是神话一般的存在,其缘由就是黑旗军能征善战,而且屡屡击败法国军队。由此,也引申出了对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的感慨。

然而事实上,黑旗军并没有什么超能力。

黑旗军的前身,是太平天国战争后清末广西边境的一支反清农民武装,其创始人为刘永福,初建时以驻地附近北帝庙中的黑底七星旗作为军旗,由此得名黑旗军。1867年左右,因为清政府大兵征剿广西边境的反清武装,黑旗军退入越南境内躲避,后来接受越南政府的招安,在越南北部替越南政府攻打消灭其他退入越南的中国反清武装,由此规模日渐壮大,成为盘踞在越南老街地区的一支较大的地方武装。

历史上,黑旗军大败法军的战例,事实上只有两次,谈不上屡次大败法军,黑旗军其他时间和法军的作战,基本是以失败为主的。在这两次获胜的战例中,黑旗军制胜主要的法宝是以多胜少,其次则是悬以重金激励士气,再加上对战地的地理形势比较熟悉。

下面简述黑旗军大败法军的两次战役情况

一、第一次纸桥之战

1873年,法国军队强占越南北部重镇河内,进而直接威胁到黑旗军盘踞的老街地区。受越南驸马黄佐炎调派,刘永福率1000黑旗军进抵河内郊外扎营设伏,同时向全军发出取一颗法国兵首级赏150两银、取法国军官首级,按照级别高低加倍颁赏的悬赏。

(法国铜版画,第一次纸桥之战中黑旗军斩杀安邺)

1873年12月21日,黑旗军在河内城外高声叫骂,由于当天是礼拜天,城中的法国军队处于休假状态,法国军官安邺仅仅集结了20名士兵就出城迎战,最终20多名法军前进到河内城外的纸桥,遭1000多黑旗军包围,最终法军战死包括指挥官安邺在内的5人,史称第一次纸桥之战。

由此可以看到,奠定黑旗军神话的第一战,实际是1000人PK20多人的一次胜利。


二、第二次纸桥之战

安邺死后,法国因为在普法战争中元气大伤,一度没能在遥远的越南实施报复行动。直到1881年,才由法国海军南圻支队司令李维业催动海陆军再次向越南北部侵略。1883年5月19日,李维业率领400余名法军,携带3门行营炮从河内城出发,向北寻剿黑旗军,仍然还是在纸桥,落入了黑旗军的包围圈。

(法国铜版画,第二次纸桥之战中,李维业设法拖曳失去前车的火炮。此后李维业受伤被俘)

当时黑旗军的战术是以一部在敌之正面拒战,牵制敌方兵力,主力则从侧翼包抄,切断敌之后路,实施合围。

战斗中,当击溃了黑旗军在正面拒敌的杨著恩营(营官杨著恩战死)后,法军在追击黑旗军过程中,发现了侧翼方向受到威胁,而且注意到黑旗军的规模有数千人,法军指挥官李维业为避免不测,下令主动后撤。当时一门法军的65毫米口径行营炮和牵引的前车、骡马散失,为了不使这门火炮落入黑旗军之手,李维业竟然亲自去设法拖拽火炮,乱战中被黑旗军的枪弹击伤被俘,后被黑旗军斩首示众。

这次大战,法军投入兵力400余人,阵亡30人,黑旗军投入兵力3000余人,阵亡50人,史称第二次纸桥之战。

(法国新闻画,北宁之战。1883年末,孤拔指挥法军在越南北部发起攻势,黑旗军和清军防守的重镇山西、北宁相继被法军攻占,黑旗神话就此不复存在)

黑旗军的作战特点是战术灵活,战士凶猛彪悍,但是火力较弱。在面对弱势的敌军,以及处在野外的机动游击作战时,能发扬自己的优势。不过此后法军派东京支队司令孤拔指挥越北战事后,法军兵力得到增强,在进攻行动上也改变冒进风格,变得稳扎稳打,黑旗军在面临阵地战、守城战时,劣势明显,不仅被法军的炮火压制,而且在遇到法国凶猛的阿尔及利亚部队发动的白刃战时,黑旗军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在发挥不出自己优势的情况下,黑旗军在越南北部不断败退,最后退回了中国境内。

黑旗军的神话,其实在中法战争中就破灭了。


海研会


首先是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殖民军实力不咋地,也就比“战五渣”强点。有资料显示,侵越法军最多时也只有2万人,而且存在

将官指挥水平低下、部队成分复杂、单兵素质较差、后勤保障困难等诸多问题。

当时有西方评论家就称“法国诸将中除尼格里(侵越法军高级指挥官)外,皆非刘提督(刘永福)之敌手也”。而且,法军因兵力不足,从非洲、越南本地招募了大批土著士兵充当炮灰,每次开战必令前者做先锋,而白人官兵躲在后面

还有外媒报道称,当时法国从非洲将黑人士兵运往越南,轮船在新加坡停靠期间竟然将土著兵锁在船舱中严禁外出,以此防备前者开小差,法军士气低落由此可窥一斑

实际上,法军自从拿破仑叔侄创立的第一、第二帝国陆续覆亡,特别是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被“打断脊梁”后就变得相当颓废

——将领庸碌无能,官兵贪生怕死,真正能给其撑腰的只有先进的武器装备。

反观刘永福及其所率黑旗军,原本就是一支类似早期湘淮军那样“抱团”的私人武装力量,官兵之间大多存在血缘、宗族、乡亲关系,再加上刘永福身先士卒,爱护部下,始终与官兵同甘共苦,因此黑旗军训练有素,内部凝聚力、战斗力很强,士气也很高昂

此外,刘永福戎马多年,指挥经验丰富,尤擅使用计谋以弱胜强。比如他每次战斗前,都会派出多支分遣队四处侦察敌情,同时虚张声势迷惑和扰乱敌军,搞得法国人还没打仗就寝食不安。

具体到战术层面,黑旗军更是比笨拙的法军机动灵活得多,他们特别注意扬长避短,防御时会先敌一步占据有利险要地形,进攻时又会巧妙设伏、多路出兵,撤退时则会使出“疑兵之计”让对手不敢尾追

而且据史料记载,当时黑旗军已开始采用西方列强刚流行不久的“堑壕战术”,以此减少己方伤亡。敌人曾哀叹黑旗军藏在相互连通的战壕里,四处机动,不断以精准枪法狙杀法军士兵,令敌一筹莫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刘永福虽率黑旗军在异国他乡作战,但他没有肆意欺压地方,而是将所驻守的保胜地区治理成了遍布屯田、人烟稠密的欣欣向荣之地。正是依托稳固的根据地和来自国内的支持(部分清朝军政官员向黑旗军提供援助,并允许其在广东购买军火),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3方面优势的刘永福不断创造出辉煌战绩。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武器装备太过悬殊,黑旗军几乎每次打胜仗都是“惨胜”,比如1885年3月初刘永福率黑旗军主力(约7000余人)与法国殖民军血战2天,虽毙敌492人,但黑旗军损失更大,仅剩不到500人,相当于牺牲10多名黑旗军将士才杀敌1人。尽管如此,刘永福和黑旗军视死如归、勇于亮剑的抗敌气概仍值得后世追思和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