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癢」的時代,如何實現老有所依?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少子老齡化問題,日本政府計劃大力挖掘高齡人口的“工作潛能”。日本考慮將義務僱用員工的年齡上限從目前的65歲進一步提高到70歲,並對僱用65歲以上老年人的企業進行補貼。有日本經濟學家稱,目前強推老年人就業,並鼓勵延後領取養老金的政策將增加老年人負擔。

不僅僅在日本,老齡化在中國也正在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社科院發佈的《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7)》顯示,65歲以上老齡人口2016年為1.5億人,佔比為10.8%;預計2055年達到峰值4億人,佔比27.2%。這意味著中國人口中近三分之一是老年人。

“老有所癢”的時代,如何實現“老有所依”?小編覺得,對養老的理解很重要,而經濟學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理解養老的新角度:

人力資本&金融資本

一個人同時擁有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和金融資本(Financial Capital)。

  • 人力資本可以概括為我們擁有的知識、精力、時間等等,量化的來看就是一個人未來能賺取工資的折現值;

  • 金融資本則是人們通過工作換取的勞動報酬,可能以各種形式存在:股票、債券、房產……

我們的工作本身就是將人力資本不斷轉換為金融資本的過程。在一個人剛剛步入工作崗位時,人力資本最大,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力資本逐漸減少,金融資本逐漸增加。

老有所“痒”的时代,如何实现老有所依?

當人力資本逐漸消耗殆盡時,如何保持較高的生活質量?

換句話說,當我們退休以後,如何儘可能保持和退休前接近的生活水平?這就需要調用長期積累的金融資本,而前提則是一直以來對金融資本的妥善管理和合理投資,即金融資本的穩健增值。

養老的核心,可以看做是在人力資本向金融資本轉化過程中,對金融資本的合理規劃和管理。

時間&收益率

人力資本向金融資本的轉化需要花費幾十年的漫長時間,人們的預期壽命也在不斷延長,這意味著養老需要注重長期性,養老投資適宜儘早開始,爭取更長的投資時間。

過去幾十年間,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上升,中國人均預期壽命不斷提升。根據《2017年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76.7歲。

老有所“痒”的时代,如何实现老有所依?

有的小夥伴可能會說

養老很簡單,買份養老保險不就可以了麼?

保險在提供保障型產品方面固然具有天然優勢,但卻難以使投資者應對長期購買力水平下降的風險。如果不能充分分享經濟增長的收益,實際上我們在社會中財富地位是相對下降的。

如何在養老投資中儘量獲取更好的收益率呢?拉長時間來看,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權益資產無疑是收益確定性最高的資產類別,權益資產應該成為養老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有所“痒”的时代,如何实现老有所依?

但權益資產畢竟存在波動大、風險高的問題,如果始終投資於這種高風險產品,對於年齡較大、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人來說,並不合適。於是,一種根據時間推移針對性的改變風險水平的全新產品在美國誕生了——目標日期基金。

目標日期基金

首先設定一個目標日期(即預期的退休日期),隨著目標日期的到來,基金管理人逐漸降低股票等中高風險資產的配置比例,轉而提高債券、現金類低風險資產的配置比例,在到達目標日期後,產品的資產配置比例以低風險資產為主,並保持穩定,以此為投資者實現契合個人風險偏好的動態配置,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養老的便捷投資選項

老有所“痒”的时代,如何实现老有所依?

隨著首批養老目標基金獲批,目標日期基金也被正式引入中國,鵬華家獲批的鵬華養老目標日期2035混合型基金中基金(FOF)立足於打造養老投資一站式解決方案,即將與大家見面,敬請期待~

你對養老還有什麼困惑嗎?10月20日,天天基金養老投資論壇即將於深圳召開,論壇中將有來自鵬華基金的養老專業觀點,歡迎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免費報名參加~

老有所“痒”的时代,如何实现老有所依?

風險提示:

僅供渠道內部參考使用。本資料僅為本公司與客戶經理溝通交流使用,不構成本公司任何業務的宣傳推介材料、投資建議或保證,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職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人購買基金時應詳細閱讀本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說明書等法律文件,瞭解本基金的具體情況。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和其投資人員取得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也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