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的哲學

基金的哲学

陳志武/文各基金的定位和風格會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都要證明自己的附加值:既然投資者自己也可以買賣股票債券的,他們為什麼要把錢委託給你,並給你支付管理費,甚至還要把業績的一部分給你?

從易方達消費行業股票基金說起

易方達消費行業股票基金起始於2010年,是易方達基金管理公司推出的偏重消費行業、偏重成長型大盤公司的股票型基金,每年管理費1.5%、託管費0.25%,也就是說,每年不管發生什麼事,也不管有沒有給投資者賺錢,這個加在一起1.75%的費用是必須付的;另外,申購和贖回份額時,還要付申購費和贖回費,這些費用根據你投入的金額和持有基金的時間而不等。看到這些,你應該有的反應是:費用這麼高,易方達必須給我足夠好的回報、足夠有說服力的服務,否則我不會幹的!

易方達這個基金還是不錯。到2017年12月25日之前,當年回報65.68%,高於同類基金平均51.08%的回報,在所有股權型基金中排第3,更高於基準指數45.76%的回報,說明他們收的各種費用還是給投資者帶來額外的收益,值得!這隻基金的風險波動率為23.68%,在同類基金中屬於低的,因此,總體上給投資者帶來的收益與風險的搭配不錯:風險低、收益高。

那麼,是不是隻有2017年碰巧讓易方達消費行業基金撞上好運呢?一個專門給基金做業績評估的權威公司——晨星中國,分別基於過去三年和過去五年的業績給基金打分,最好的給五顆星(佔所有同類基金的十分之一)、最差的給一顆星(也佔十分之一)。他們給易方達這隻基金都是五顆星,不管是基於過去三年還是五年!實際上,易方達消費行業基金在過去五年的年化回報是24.49%,而同類基金平均回報才11.63%;在過去三年年化收益 31.27%,而同類才22.47%。看來,這隻基金2017年的優秀表現不太像曇花一現。

由此,你看到,至少有的基金是在給投資者帶來高增加值,這些基金當然證明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一般而言,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從兩方面給客戶帶來價值。一是代替客戶以更低的成本組建投資組合、實現風險分散,因為基金公司通過把眾多投資者零散的錢彙總起來,形成規模,方方面面的交易成本和分散風險能力都比單個投資者強;另一方面,專業的基金經理在信息和知識上都具有優勢,給投資者帶來超額回報,或者是更好的收益與風險的搭配。

從美國經歷看基金業的驅動力

任何一個行業如果要長久發展壯大,就必須給社會提供持續的價值,滿足社會的真實需要。雖然我們可以找到更多像易方達消費行業基金這樣的國內案例,但畢竟中國基金管理業的歷史還太短。所以,我們不妨瞭解一下美國基金業的歷程。

美國最早的開放式基金是“麻省投資者信託基金”(Massachusetts In-vestors Trust), 出現於1924年3月21日。一年之後,投資者增至200人,所管基金總額達到39.2萬美元。到1929年股災之前,美國股市火爆,上市公司數也增加很多,給基金業帶來一些發展,但股災把整個基金業帶入長久蕭條。

到1951年時,全美的開放式基金數差不多為100家,持有基金股份的投資者有100萬左右。此間,直到1940年之前,整個基金行業除了受1934年的《證券交易法》和1933年的《證券法》約束之外,並無特別為基金業而立的法律,更沒有基金業監管部門。1940年國會通過《投資公司法》,才正式明確了基金管理的法律框架,並授權美國證監會監管基金業。

到1960年,全美開放式基金也只不過155家,所管資本共158億美元。十年後,基金數增至269家,所管資金總額483億美元。到1980年,基金總數上升到524家,資金總額945億美元。當然,那還是經歷了五十六年的發展才達到的結果,跟中國基金業的發展速度不能比,因為從第一家國內封閉式基金——淄博鄉鎮企業投資基金——在1993年掛牌交易以來,短短的24年裡就有4700多家公募基金,資金額更是超過12萬億!

但是,為什麼美國基金業後來發展很快呢?

最大的里程碑事件是1978年國會通過法案,允許公司僱員將每月工資的一部分在稅前放入退休賬戶,然後投入各類基金,這就是所謂的401(K)退休帳戶(“401(K)”指的是美國稅法的第401(K)小節確定了這類帳戶的規則)。該法案於1980年1月生效。之後,1981年國會再通過法案,允許每個人建立“個人退休賬戶”(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 也稱IRA),放入IRA賬戶的錢也是稅前收入,只是要退休後才變現,那麼,不管這些投資掙多少錢都可享受稅率優惠。

時至1990年初,開放式基金猛增到2917家,所管資產9820億美元。與此同時,擁有401(K)退休賬戶的人數達到1954萬人,他們投入各種基金的總額為3849億美元,約佔所有開放式基金資本的40%。

到1998年底,共同基金數超過8000家,所管資金為6.8萬億美元,其中約54%的資金投入股市,39.5%投入債券,這些基金持有的股票約佔美國上市公司總市值的20%。1998年底,約有3715萬人擁有401(K) 退休賬戶,共投入1.54萬億美元到各類開放式基金。

截至2016年底,全球投資於開放式基金的資產規模達到40.4萬億美元,而美國以18.8萬億美元規模佔據近半壁江山。開放式基金已經是普通美國人投資理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半以上家庭持有開放式基金;在美國家庭金融資產結構中,開放式基金佔據47%的主導位置。

美國基金業的發展受益於國會圍繞退休金的立法,而基金業的突飛猛進又幫助美國建立股市和其它證券市場的優勢地位。

富達投資公司的故事

我們也可以看一個具體的案例,就是全美最大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富達投資 (Fidelity Invest-ments),它的成長就是美國基金業的一面鏡子。富達於1946年由約翰森先生(Edward Johnson)成立。儘管富達今天管理200多家各類不同公募基金、資產規模超過2萬億美元、有2億多基金投資者,但在1946年時,該行業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富達管理的資金總額才1300萬美元,很難說富達公司的前景有多麼好。

一方面,二戰剛結束,許多從前線回來的士兵開始成家立業,他們顯然會為自己的後代教育和未來養老而存錢投資;可是,由於他們中間多數人從無證券投資知識和經驗,因此對基金管理服務的需求必然很大。另一方面,到1946年時股市仍然沒有恢復到1929年股災前的水平,整個股市還不十分景氣,這對新開業的基金公司確實是一個負面因素。再一方面,對於約翰森和他的同仁來說,美國社會還並不瞭解基金管理的作用和好處,還不知道證券基金是咋回事,即使人們有點錢,也會覺得自己買賣股票就行了,為什麼要找專門的投資家去替他們投資呢?這個局面何時改變的確是一大變數。

怎麼辦呢?

1952年,富達公司聘用了蔡志勇先生,這簡直是傳奇式轉型故事。蔡先生1929年出生在上海,讀完高中,l946年隻身赴美國留學。1952年他在波士頓大學念MBA學位,還沒有讀完,就於當年決定去富達公司做週薪50美元的初級分析員工作。1957年,因為蔡先生的建議,富達決定推出一隻叫“富達資本基金”(Fidelity Capital Fund),並由蔡先生做該基金的投資總監。

蔡志勇最大的突破是改變富達以往保守的投資理念。也就是,富達原來主要是投高分紅的股票,但在蔡先生看來,這種投資哲學跟買年利率固定的政府公債無別:一年到頭靠分紅賺錢,年收益只比政府公債、銀行存款的利息高一點,這樣風險是小,但是,這種股票讓你永遠也富不了。他覺得,這種證券基金等於是在跟銀行存款競爭,不能證明基金的價值,沒有意義。

蔡志勇認為,真正能體現股權投資、基金投資價值的是那些具有巨大增長潛力的公司股票,那種公司才是股權基金的意義所在,否則還不如把錢存銀行。基金投資這樣的公司才是幫投資者致富的道路。所以,富達資本基金只投他看好的高增長型股票。

結果呢?蔡志勇的基金年化回報超過50%,創造奇蹟!很快地,該基金吸引了很多投資者,基金總值幾年內超過10億美元,成為當時美國最大的證券基金。也因此,富達公司的形象和品牌在美國轟動,成為美國基金管理業名譽最高的企業。也正因為蔡志勇的投資理念,整個證券基金業找到了區別於銀行的立足點,那就是,不是隻讓投資者賺穩定的保值回報,而是給他們提供“基金致富”的選擇!

找到立足點後,富達公司後來的發展就一帆風順,整個基金業跟著興起。

(本文為喜馬拉雅《陳志武教授的金融課》講座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