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却仍然养不好一个娃?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却仍然养不好一个娃?


作者|丑丑妈Vivian



01


有一次去听一个家庭教育方面的公益讲座,中间的互动环节,家长可以问讲师一些具体的育儿问题。


有位瘦瘦小小、穿着也很朴素的妈妈举手发问,她说女儿是奶奶带大的,感觉有些胆小,该怎么办?


讲师问她,是白天上班的时候奶奶带,还是没有和女儿生活在一起?


她答,没有生活在一起。


接着讲师说:


那你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你都不在孩子身边,你都没办法去影响孩子,即便你知道怎么办又有什么用?孩子成年前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我看到这位妈妈拿着话筒想解释些什么,但是还没说几句,讲师又发话了:


不管你是因为什么原因不能在孩子身边,你的孩子都已经输了,在你心里一定有一样东西比你的孩子重要,跟这样东西相比,你的孩子已经输了


这番话说完,不出所料,提问的妈妈已经泣不成声,委屈无奈的样子让我真的很想去抱抱她。


我并非质疑讲师的专业度,她说的话也没错,我们都知道陪伴是好事,用心陪伴孩子的爸妈是好爸妈,但是难道,合格的爸妈都长同一个模样,幸福的家庭都只有同一种模式吗?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却仍然养不好一个娃?


02


《奇葩说》中有一期的辩题是:


爸爸带孩子每周低于12小时,就取消爸爸称号,你支持吗?


正方如晶说的一段话很动人: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一部连续剧,不同的是,连续剧可以补看,但是孩子的成长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


陪伴是很重要,但是当“陪伴”成为好父母的唯一标准,那么,那些留守儿童的家长怎么办?那些日夜守卫在边疆的军人们怎么办?那些随时待命的医生、消防员们怎么办?


他们也可能是某个孩子的爸爸妈妈,是某个人的妻子丈夫,难道他们就没资格被称为好父母、好配偶了吗?


反方耶鲁大学毕业的庞颖提到了一个词:原生家庭范式化。


我们总是喜欢用某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人或者事情,认为好父亲就该怎么样、好妻子就该怎么样、好孩子就该怎么样。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却仍然养不好一个娃?


但是很多时候根本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就像是小时候我们选玩具,玩具都很好玩,每一样我们都很喜欢,但是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得到。


孩子才什么都想要,成年人的世界只有取舍。


03


经常有朋友问我,为什么看了很多育儿方面的书籍,听了很多专家的讲座,但是有时候遇到问题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那是因为,再权威的专家、再专业的老师也只能根据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而真正了解你家孩子、知道你家情况的只有你自己。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关注的共情,就是说当孩子产生一些情绪、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先要去同理孩子的感受,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和接纳。


有一段时间,每天我早上上班前,丑丑在和我分离时都会嚎啕大哭,一开始我也是跟他说,“妈妈知道你舍不得妈妈走,觉得很难过是不是?”尝试去跟他共情。


但是几天下来,我发现情况并没有好转,我考虑了很多可能的情况,丑丑是不是安全感不足?分离焦虑?最后判断出是丑丑学会了用他的这些情绪来控制我。


这时候,如果我还一味地去跟他共情,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


所以后来我都在同理他的感受以后,再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妈妈要去上班了,晚上就会回来,然后微笑着和他道别。


当他知道哭闹发脾气并不能成为操控妈妈的手段时,自然就不会哭闹了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却仍然养不好一个娃?


04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写一些育儿方面的文章时,总是在说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前,要先将方法背后的理念和原因讲清楚。因为只有当你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时,才知道如何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我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育儿知识,学习儿童心理学,不是为了按照别人的方法、别人的标准,培养出和别人家一模一样的孩子。而是为了更了解我们的孩子,在需要做选择的时候,知道应该考虑哪些方面。


曾经听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说过,很多人好奇心理学家会怎样带孩子,或者说心理学家的孩子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其实心理学家的孩子也是普通人呀,一样在得不到想要的玩具的时候发脾气,一样在陌生场合会胆怯,一样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只不过心理学家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更加灵活、更加积极地结合实际情况来运用和调整所学到的知识


当你真正理解了“育儿并没有标准答案,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和技巧”时,很多困扰你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之前有一位家长问我,给孩子选幼儿园,是私立好还是公立好?她已经为这件事纠结了好长时间。


很多人说公立园师生配比很低,一个老师要照顾很多的孩子,而且公立园可能教学方式比较传统,不能够很好地发展孩子的个性;


而私立园在多数人看来价格会贵一些,但是有很多不同特色和模式的幼儿园可供选择。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却仍然养不好一个娃?


我当初在给丑丑选幼儿园的时候,其实一开始是想选择华德福或者芭学园那种模式的,能够给孩子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但是除了幼儿园的理念,我还必须考虑接送问题,家里谁有时间接送?车程范围多少以内比较方便?


遗憾的是,我们家半小时车程内并没有华德福理念的幼儿园,考察以后,有一家公立园和一家私立园都还可以,考虑到这家公立园就在小区门口,而且是省直属机关的附属幼儿园,教师的素养都很不错,性价比也很高,所以就选择了这家公立园。


由于传统公立园可能对孩子的规则感要求比较高,但是对于个性化发展会相对弱一些。那么我在家庭教育中,除了肯定孩子的规则意识,还会互补性地更多给孩子一些探索空间,根据孩子的天赋来做相关的引导。


不要指望一家培训机构或者学校能够满足你的所有期待,学校和家庭教育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才是最现实可行的。


同样,是否母乳喂养?是否全职在家带孩子?孩子被欺负该不该叫他打回去......在其他这些方面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特质的孩子都有不同的选择。


每个家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不要一听说哪位妈妈给宝宝喝奶粉,就说别人自私;不要看到哪位爸爸晚上回家晚了,就说他不负责任;不要学习了某个育儿套路,就不分年龄和场合运用到自己娃身上。


好的爸妈,并不都长同一个模样;好的育儿方法,也并不止一种。

—END—

丑丑妈Vivian,三岁男孩的妈妈,香港科技大学硕士,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学校讲师,多年儿童早期教育和情商训练经验,专注于亲子关系、儿童教养和情商教育等领域,倡导“育儿先育己”,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