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看了那麼多育兒書,卻仍然養不好一個娃?


為什麼看了那麼多育兒書,卻仍然養不好一個娃?


作者|醜醜媽Vivian



01


有一次去聽一個家庭教育方面的公益講座,中間的互動環節,家長可以問講師一些具體的育兒問題。


有位瘦瘦小小、穿著也很樸素的媽媽舉手發問,她說女兒是奶奶帶大的,感覺有些膽小,該怎麼辦?


講師問她,是白天上班的時候奶奶帶,還是沒有和女兒生活在一起?


她答,沒有生活在一起。


接著講師說:


那你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你都不在孩子身邊,你都沒辦法去影響孩子,即便你知道怎麼辦又有什麼用?孩子成年前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我看到這位媽媽拿著話筒想解釋些什麼,但是還沒說幾句,講師又發話了:


不管你是因為什麼原因不能在孩子身邊,你的孩子都已經輸了,在你心裡一定有一樣東西比你的孩子重要,跟這樣東西相比,你的孩子已經輸了


這番話說完,不出所料,提問的媽媽已經泣不成聲,委屈無奈的樣子讓我真的很想去抱抱她。


我並非質疑講師的專業度,她說的話也沒錯,我們都知道陪伴是好事,用心陪伴孩子的爸媽是好爸媽,但是難道,合格的爸媽都長同一個模樣,幸福的家庭都只有同一種模式嗎?


為什麼看了那麼多育兒書,卻仍然養不好一個娃?


02


《奇葩說》中有一期的辯題是:


爸爸帶孩子每週低於12小時,就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


正方如晶說的一段話很動人:孩子成長的過程就像一部連續劇,不同的是,連續劇可以補看,但是孩子的成長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


陪伴是很重要,但是當“陪伴”成為好父母的唯一標準,那麼,那些留守兒童的家長怎麼辦?那些日夜守衛在邊疆的軍人們怎麼辦?那些隨時待命的醫生、消防員們怎麼辦?


他們也可能是某個孩子的爸爸媽媽,是某個人的妻子丈夫,難道他們就沒資格被稱為好父母、好配偶了嗎?


反方耶魯大學畢業的龐穎提到了一個詞:原生家庭範式化。


我們總是喜歡用某個統一的標準去衡量人或者事情,認為好父親就該怎麼樣、好妻子就該怎麼樣、好孩子就該怎麼樣。


為什麼看了那麼多育兒書,卻仍然養不好一個娃?


但是很多時候根本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就像是小時候我們選玩具,玩具都很好玩,每一樣我們都很喜歡,但是我們不可能什麼都得到。


孩子才什麼都想要,成年人的世界只有取捨。


03


經常有朋友問我,為什麼看了很多育兒方面的書籍,聽了很多專家的講座,但是有時候遇到問題還是不知道怎麼做?


那是因為,再權威的專家、再專業的老師也只能根據生活經驗和科學研究,總結出一般性的規律。而真正瞭解你家孩子、知道你家情況的只有你自己。


比如說現在很多人關注的共情,就是說當孩子產生一些情緒、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先要去同理孩子的感受,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和接納。


有一段時間,每天我早上上班前,醜醜在和我分離時都會嚎啕大哭,一開始我也是跟他說,“媽媽知道你捨不得媽媽走,覺得很難過是不是?”嘗試去跟他共情。


但是幾天下來,我發現情況並沒有好轉,我考慮了很多可能的情況,醜醜是不是安全感不足?分離焦慮?最後判斷出是醜醜學會了用他的這些情緒來控制我。


這時候,如果我還一味地去跟他共情,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


所以後來我都在同理他的感受以後,再溫和而堅定地告訴他,媽媽要去上班了,晚上就會回來,然後微笑著和他道別。


當他知道哭鬧發脾氣並不能成為操控媽媽的手段時,自然就不會哭鬧了


為什麼看了那麼多育兒書,卻仍然養不好一個娃?


04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寫一些育兒方面的文章時,總是在說具體的方法和技巧前,要先將方法背後的理念和原因講清楚。因為只有當你瞭解為什麼要這樣做時,才知道如何根據家裡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我們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育兒知識,學習兒童心理學,不是為了按照別人的方法、別人的標準,培養出和別人家一模一樣的孩子。而是為了更瞭解我們的孩子,在需要做選擇的時候,知道應該考慮哪些方面。


曾經聽南京大學的一位教授說過,很多人好奇心理學家會怎樣帶孩子,或者說心理學家的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子?


其實心理學家的孩子也是普通人呀,一樣在得不到想要的玩具的時候發脾氣,一樣在陌生場合會膽怯,一樣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

只不過心理學家在遇到問題時能夠更加靈活、更加積極地結合實際情況來運用和調整所學到的知識


當你真正理解了“育兒並沒有標準答案,並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和技巧”時,很多困擾你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比如,之前有一位家長問我,給孩子選幼兒園,是私立好還是公立好?她已經為這件事糾結了好長時間。


很多人說公立園師生配比很低,一個老師要照顧很多的孩子,而且公立園可能教學方式比較傳統,不能夠很好地發展孩子的個性;


而私立園在多數人看來價格會貴一些,但是有很多不同特色和模式的幼兒園可供選擇。


為什麼看了那麼多育兒書,卻仍然養不好一個娃?


我當初在給醜醜選幼兒園的時候,其實一開始是想選擇華德福或者芭學園那種模式的,能夠給孩子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但是除了幼兒園的理念,我還必須考慮接送問題,家裡誰有時間接送?車程範圍多少以內比較方便?


遺憾的是,我們家半小時車程內並沒有華德福理念的幼兒園,考察以後,有一家公立園和一傢俬立園都還可以,考慮到這家公立園就在小區門口,而且是省直屬機關的附屬幼兒園,教師的素養都很不錯,性價比也很高,所以就選擇了這家公立園。


由於傳統公立園可能對孩子的規則感要求比較高,但是對於個性化發展會相對弱一些。那麼我在家庭教育中,除了肯定孩子的規則意識,還會互補性地更多給孩子一些探索空間,根據孩子的天賦來做相關的引導。


不要指望一家培訓機構或者學校能夠滿足你的所有期待,學校和家庭教育相互補充、相互支持才是最現實可行的。


同樣,是否母乳餵養?是否全職在家帶孩子?孩子被欺負該不該叫他打回去......在其他這些方面也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對於不同的家庭、不同特質的孩子都有不同的選擇。


每個家庭所面臨的實際情況都不一樣,不要一聽說哪位媽媽給寶寶喝奶粉,就說別人自私;不要看到哪位爸爸晚上回家晚了,就說他不負責任;不要學習了某個育兒套路,就不分年齡和場合運用到自己娃身上。


好的爸媽,並不都長同一個模樣;好的育兒方法,也並不止一種。

—END—

醜醜媽Vivian,三歲男孩的媽媽,香港科技大學碩士,美國註冊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學校講師,多年兒童早期教育和情商訓練經驗,專注於親子關係、兒童教養和情商教育等領域,倡導“育兒先育己”,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