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9名溺亡者的生命悲歌:郑州水上义务救援十三年

核心提示:国庆节期间,郑州红十字义务水上救援队没有休息,他们接到求助电话后前去施救。13年来,这种行动一直持续,先后有389具遗体被打捞上来。

389名溺亡者的生命悲歌:郑州水上义务救援十三年

郑州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部分队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 李晓磊 报道

打捞了389名溺亡者后,牛振西对尸体已没有了恐惧。这些年,他只害怕过一位投河女性的面孔,“脸白得像A4纸一样,现在想想心里都发毛。”除此之外,他连肢解的尸块都能接受。

牛振西带领着一个组织——郑州红十字义务水上救援队。13年里,这个民间救援队,主要无偿打捞溺水者遗体。前些时间,在郑州杀害空姐的滴滴顺风车司机,就由他们打捞上岸。这种被警方邀请的行动,牛振西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有时,他会想,自己为了什么?可包括他在内,很多队员都无法解答。有队员说,是为修行,也有队员觉得,做的事很厉害。牛振西则认为,这是个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活儿。

数百具遗体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组数字,牛振西却无法忘记每个生命的最后故事,“对,这是在尊重生命,每个人的路不同,我们是在为亡者搭建一条平坦的路。”

“死都死了,让他们好好走行不行?”在牛振西心中,他们无法直视同类沉在黑暗、冰冷的深水中,“生活本身就是对价值和意义无止境追寻,我们有错吗?”

最害怕的不理解

不久前的一次打捞,牛振西的队员失手了。落水者是20多岁的男孩刘晓东,地点在南阳一个水库,总库容13.2亿立方米。

9月中旬,王伟邀请刘晓东等4人到水库游玩,他们乘游艇进入库中拍照时,刘晓东不慎掉进25米左右的水中。

事情总那么巧合。去年,王伟开游艇将刘晓东父亲载到这片水域钓鱼,刘爸爸也在此溺亡。牛振西的团队也曾经在此打捞过钓鱼的溺水者。

所以,刘晓东落水后,当地人又给牛振西打去电话。从郑州到事发地有200多公里,开车需3个多小时,路上产生的所有费用由团队均摊,这是多年形成的惯例。

9月14日,牛振西带着队员来到水库,虽有过十多年救援经验,可面对浩浩荡荡的水面,他们还是犯了难。另外,在此之前,已有几个民间救援队进行过打捞,毫无收获。

因为水面没有标志物,王伟等人只能说出大致位置。牛振西称,潜水几个小时后,不确切的落水点,加上声呐故障,打捞没有进展。

其实,这种情况在他们的日常中常常出现,“很多时候不是专业问题,主要是在未知水域盲目寻找。”牛振西说,和大海捞针一样。

毋庸置疑,水下打捞极其耗费体力,但上岸后的遭遇,更让他们心寒。

打捞刘晓东时,水库周边下起了雨,队员想吃上热乎饭菜,但第一次吃的食物没有温度。沟通之后,饭菜虽然加热了,但量又下去了,“虽是无偿救援,但吃顿热饭应该不过分”。队员只好到别处购买了餐食,第二天的早餐,也由自己解决。

这种冷遇对牛振西团队来说并不稀奇,因为打着“郑州红十字”和“义务”名号,所以很多人觉得是“公家”承担打捞费用,还有人直接大喊感谢红十字会。

牛振西笑笑说,之所以挂靠,是为了团队活动的合法性,无任何资金支持,而且也没基金或固定捐助渠道。平时,有朋友会偶尔给他发个微信红包,可最多才几百元。

“皮艇是一个企业家捐的,那辆救援车,是队员捐的。”牛振西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其他物资全是队员购买。近日,“滴滴”公司因为案件,向他们定向捐助的100万元是最大一笔款项,这些钱将用于设备更新换代。

给溺亡者尊重

9月25日晚,牛振西的队员在新乡下面一个乡镇,打捞上来两名溺亡者,他在朋友圈感慨道:“唉,一坑两命”。这次打捞,为了赶场,他们在当天下午两点多从警方得到的信息,结束后又冒雨奔波连夜赶回。

这些年,牛振西想让团队壮大,但又害怕得到求助。因为每次求助,都意味着生命逝去。郑州红十字义务救援队发展史,最早能追溯到2005年。

那时,牛振西是个游泳爱好者,常和朋友在郑州东区游泳,围观者众多。

牛振西说,“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应改成“淹死的都是自认为会游泳的”,他们打捞的第一人就是如此,“当时不知道那小伙子是菜鸟,眼看没游几下就不见了。”

最初想打捞这位溺水者时,牛振西仅仅觉得河里有一具尸体,影响游玩。但大家既没经验,也没工具,就手拉手一起下水摸尸。

很快,有人触碰到了溺水者,把大家都吓得退缩回去。最后,几个人壮壮胆,才将尸体拖到岸上,并报警。因为这具尸体,牛振西和几个朋友几天吃不下饭,晚上一闭眼就是七窍流血的画面。

这次打捞之后,牛振西给警方留了电话。警方觉得他们泳技不错,只要一有溺水者,就和牛振西联系。

时间一长,名声传开。后来,其他辖区民警,也开始联系牛振西,这让他很有成就感。但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想过收钱,尤其是2009年湖北发生“挟尸要价”后,免费义务打捞成为底线。

不过,这个打捞小团队一直都是自发的,并没挂靠单位,牛振西觉得只要不收费,就不会出问题。可后来,还是遇到麻烦。

2011年8月,郑州一市民在郑州东区如意湖溺水,当牛振西带人赶到现场施救时,却遭到阻止,理由是他们没有“打捞许可证”。

最终,在警方强力要求下,牛振西和朋友还是下水了,但错过了最佳救援时间。这一事件,深深刺痛了牛振西,经过不断努力,最终才挂上“郑州红十字”名号。

除“向组织靠拢”外,牛振西的团队在专业性上也不断提高。起初,他们的工具主要是竹竿,“浅的地方用一根,深的地方用几根连接起来,在头上装挂钩,触碰到尸体后,就钩上来。”有时候,还在长绳上挂钩,在水里拉网式打捞。

时间久了,有朋友建议他们潜水打捞,因为粗犷打捞是对死者的不尊重。牛振西觉得提议很对,就开始让队友摸索潜水徒手打捞,给予遗体最大尊重。

“大多溺水者五官里都有血,所以出水后,我们都是让面朝下,然后用衣物遮住头部。”牛振西说,这样做首先是担心刺激家属,其次考虑到一些中国传统风俗。

“直到现在,不敢说我们最专业,但能排到前面。”牛振西表示。今年国庆期间,他们还接到许昌蓝天救援求助,说漯河市交通路漯河大桥下有人溺水,当地多支救援队已经搜索了多日,却找不到人。

没有迟疑,牛振西带了9个队员自费赶到漯河,并找到了溺水者遗体。

而他们的打捞轨迹,除河南省外,还被邀请去过山东省、陕西省、山西省等地。近日,青海省也有人联系他们。

一个都不能少

义务救援13年来,牛振西越来越痛心,他发现溺水者多是自杀,“不少年轻人过得不够理想,往往因为一些琐碎小事就跳河。”

牛振西记得,有个爱玩游戏的中学生想玩姐姐的手机,遭到拒绝后发生口角,然后,他走到河边,有路人想劝阻,但学生恐吓说:“你要拉,我就跳。”

无奈,路人赶忙找来他家人,但学生已经失踪。通过监控,家人发现有个黑影子跳进河中。于是,有人给牛振西打去电话。

“河里全是生活污水,散发着阵阵恶臭”。但牛振西的队员,还是下到水里,将已经死亡的学生打捞上来。随着类似案例的增多,牛振西真切希望,学校和家庭能重视孩子们的心理教育,尤其在抗压能力方面。

“看到这种情况很难受,很多孩子都是一米八的个头,长相标准,太可惜了。”牛振西常常感慨,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

还有的投河自杀者,也常让牛振西沉重。不久前,青海那边联系他的是一位小伙子,他母亲因身患癌症,瘦得只剩40斤了。

“不愿意连累家庭,自杀了。”牛振西说,每个人都可能有这么一天。同样,当地救援队找了很多天,没发现遗体踪迹,他们考虑到路途成本,以及设备运输问题,只能在电话里指导当地人进行打捞。

牛振西说,大多溺亡者尸体,会在落水点垂直下去的周边水域,所以他让青海方面,在落水处寻找,果然找到遗体。

“我们不遗余力地教别人救援办法,这样能省去很多成本和精力。”牛振西说,他希望每个家庭都不能失去成员,但截至现在,他们已打捞上来389具尸体。

而且很多时候会面临失败,“有的甚至几年间去了很多次,也没结果。”面对这种情况,牛振西也很无奈。不甘心的队员经常在现场说:“牛队,让我再下一次吧。”

每次听到这些,牛振西都很不是滋味,他既想见到溺水者,更想看到队员平安上岸。

虽然所有潜水队员都经过专业训练,但只要他们不露头,牛振西的心就一直揪着,“我带出来的,得给人家带回去,要不可咋交待。”

不久前,他们在黄河打捞,天色渐黑时,溺水者仍未找到,牛振西让大家收工,但有个队员祈求再下一次,牛振西要求他不管什么结果,10分钟必须出水。

几个小时过去了,队员却一直没露头。岸上,牛振西面色凝重,所有人不敢言语。

直到夜里,临近市的警方打来电话,牛振西才知道,因为水流太急,这位队员被冲到下游,索性身体无恙。上岸后,连鞋子都没有的他,借路人手机报了警。

牛振西大骂了他,每次回忆这个细节,牛振西眼角都会泛起泪花,“我是个大管家,一个都不能少。”

现在,牛振西团队里有100多人,年龄最大的超过70岁,并且还有能潜水的女队员。不过,有的队员很久没参加过任务了。牛振西理解他们,因为这个工作都是兼职,请不来假很正常。

敬畏自然

牛振西没宗教信仰,他不怕“水鬼”,但对水充满畏惧。

以黄河为例,黄河郑州段全长180多公里,主流摆动频繁,平面上水流散乱呈辫状,险滩密布,变动不定,属于典型的游荡型河段。由于这种特性,一些看似厚实、稳定的临河滩岸,往往下部已被水流淘空,随时发生坍塌可能。

同时,滩岸附近一些浅水区,从外观看坡度平缓,但沙质河底受水流影响,往往陡坑散布,稍有不慎就会失足跌入深坑。

牛振西发现,黄河边最容易发生危险的,多是有农家乐或休闲旅游的区域。

“有的地方刚到膝盖,但刚走两步就是几米深。”牛振西表示,他们至今没摸准黄河秉性,就连岸边生活的人,也不了解水情。

牛振西记得,有个信阳老渔民掉进黄河后,几年来一直找寻不到。令他痛心的是,黄河每年都有很多溺亡者,却仍不能引起大家注意,“黄河救援比较难,其他水域也并不轻松。”牛振西他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队员的心理。

据一队员介绍,他们出入的水底世界,和休闲潜水完全两个概念,下面几乎没能见度,很多时候在水底乱摸,有队员担心触碰尸体手感不好,还将手套摘掉。

“水下的白天和黑夜一样。”牛振西的队员们无法辨别方向,经常被不知名物体碰伤,甚至有队员还被渔网缠住过。另外,虽然常常面对尸体,有的队员依然恐惧。

有一次打捞时,尸体在紧贴桥底的位置,队员将其刚刚拖出桥底,尸体突然弹出水面,这个举动吓坏了打捞队员。

今年8月28日,他们打捞上一具被水泡胀的男性尸体,头部都生出了蛆虫,在游艇上,队员们被气味熏的露出狰狞表情,他们边咳嗽,边将尸体拖到岸上。

两天后凌晨4点半,牛振西带着队员又打捞到一具男婴的尸体……这些都在挑战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整个团队都如接受伟大使命般在坚持。

牛振西说,虽然每个溺亡者都是陌生人,“但他们生前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我们将它画上句号,这是一种凄惨的完美。”

据牛振西介绍,这些年,他们也会进行深井救援,并摸索了一些经验,“我们曾用几个鱼钩,把一个孩子救上来了。”而且,他们还在研制深井救援工具,并取得初步成效。

郑州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慢慢走红后,牛振西将更多时间用在安全讲座上,他觉得防患于未然才是最重要的。

“社区、学校、公司、工地都去讲。”牛振西说,总体效果非常好,也有的单位纯粹为完成任务作秀。他们到地方后,只需要拉条幅拍照就可以,“一定要敬畏自然,要不就是血的教训。”(文中王伟、刘晓东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