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釋「中庸之道」

淺釋“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絕對不是所謂的不偏不倚、折中處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更不是所謂的軟弱,不作為的表現,那些不追根究底,不走極端,各打五十大板,明哲保身的表現,更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很多人認為,“中庸之道”是中國文化的糟粕,他們認為,中國人的很多軟弱和缺點,都來自於“中庸之道”。如,普遍缺乏創新精神,不思進取,不敢冒險,因循守舊,生怕槍打出頭鳥,生怕出頭的椽子先爛,都是受其影響的。

其實,諸如此類弱點缺點,很多人十個人理解的問題,與儒家“中庸之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是很多人錯誤的理解“中庸之道”,錯誤的執行“中庸之道”,結果走入了歧途。其實,他們並不是踐行真正的“中庸之道”,而是利己之道。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也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唉。

“與天地參”意即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

“中庸之道”乃是致高的仁德或人生智慧,它代表的是一種理想境界。而很多人所踐行的所謂“中庸之道”,不過是厚黑學的一種自我美化而已。厚黑學,絕對不是“中庸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