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开山立寨”的梁羽生,就没有新派武侠的“真命天子”金庸

没有“开山立寨”的梁羽生,就没有新派武侠的“真命天子”金庸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1924年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抗日战争胜利后,进广州岭南大学读书。毕业后,任香港《大公报》副刊编辑。1954年,署笔名“梁羽生”发表小说《龙虎斗京华》,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风气之作。先后共创作35部武侠小说,包括《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侠骨丹心》、《冰河洗剑录》等。1987年,侨居澳大利亚。2009年1月,病逝。

梁羽生生前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慷慨陈词,为武侠小说的一席之地大声疾呼。

没有“开山立寨”的梁羽生,就没有新派武侠的“真命天子”金庸

1月31日,著名武侠文学作家梁羽生在澳大利亚悉尼安葬。与他同样享有盛誉的作家金庸送去挽联表达敬意:“悼梁羽生兄逝世,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与此同时,海内外众多梁氏武侠小说的爱好者也通过各种方式表示哀悼。

梁羽生与金庸、古龙并称“武林三绝”,他的武侠小说曾盛极一时,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其中《萍踪侠影》、《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深受读者、观众喜爱。

没有“开山立寨”的梁羽生,就没有新派武侠的“真命天子”金庸

宁可无武,不可无侠

在梁羽生看来,与武侠小说结缘,实属偶然。1954年的他,还是一名普通报纸编辑,应好友《新晚报》总编辑之约,硬着头皮创作了报纸连载小说《龙虎斗京华》,不料一纸风行,并因此成为新闻人物。

晚年,梁羽生回望自己的创作生涯感慨万千:“往事并不如烟,要说是说不完的,能说多少就多少吧。这正是:旧梦依稀记不真,烟云吹散尚留痕。”他的话,如同他的葬礼,一如既往的低调,却不妨碍他在中国武侠小说史以及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他生前最常提起的一句话是“宁可无武,不可无侠”,认为武是一种手段,侠才是目的。最能体现他“侠”精神的人物是《萍踪侠影》中的张丹枫和《冰河洗剑录》中的金世遗,“张比较靠近儒家,心中有一个道德观念,金比较接近道家,他本身没有一个规范,可能会有一些小过错,但本性是善良的,整体还是好的。”

“梁羽生笔下的大侠,具有爱憎分明的是非立场,艰苦奋斗的侠义作风,文武双全的过人才干,大义至上的高尚爱情,已经成了正义、善良、勇敢和智慧的化身。”孔庆东评价说,新派武侠小说如果没有梁羽生,那就好像《三国演义》里没有关羽一样,好像《水浒传》里没有武松一样。说得实际点儿,如果没有“开山立寨”的梁羽生,也就不会有后来应运而生的新派武侠的“真命天子”金庸。


没有“开山立寨”的梁羽生,就没有新派武侠的“真命天子”金庸

无悔朋友,无愧国家

上世纪80年代“金盆洗手”,到澳大利亚与子女团聚,定居悉尼,本应颐养天年的梁羽生始终不肯闲下来。虽然不再写武侠小说,却没有封笔,他先后写了《名联观止》、散文集《笔花六照》,里面有许多对过去师友的回忆,情深意长,文采飞扬。2008年,他荣获澳大利亚澳华文化界终生成就奖。

梁羽生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爱国者,酷爱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史。即便是在轮椅和病榻上,他依然每天诵读中国诗篇。

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感到很振奋,虽不能亲自去北京看奥运,但会一直关心,并在疗养院里看电视,为中国运动员加油。当问及他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时,他说,那就是还没看到祖国真正强大起来。祖国已经比过去强大和繁荣多了,也进步多了,但还没有达到他理想中的社会。“花好、月圆、人寿,这三点是我对中国的祝福。中国真正强大是我最大的愿望!”他的话令人动容。

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说:“涉及人生道路,我没有后悔,这个是最重要的。我写武侠小说没有后悔,我做人没有对国家不住,没有对朋友不住。”

梁羽生曾为自己撰写了一副对联: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此联既含有书的名字,又在联尾暗嵌自己的名字,正是一生淡泊名利的写照。


没有“开山立寨”的梁羽生,就没有新派武侠的“真命天子”金庸

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

很多人说梁羽生笔下的人物远不如金庸小说中人物饱满,鲜明。细想来也是,梁羽生作品中的人物有很明显的黑白之分,一是怀着家国情怀的正统武林人士,一是为名为利而甘为走狗的败类。哪怕像金世遗这样离经叛道的人物,到最后还是娶了谷之华,走上了正统之路。当在看到后续小说里金世遗这样的结局时,真是感概万千。当时厉胜男拼尽最后一口气使用天魔解体法赢了唐晓澜后,倒在金世遗怀里,金世遗的情感是如此强烈,他分明看清了自己的爱与恨,看清了自己原来与厉胜男是同一类人。然而,他仍然是希望走正统的道路的,一如最初遇上冰川天女,而作出各种要讨其欢心的事,后来遇上谷之华,在其引导和启发下从心中萌发宽厚侠义之心。由此想到梁羽生本人,总是想像萍踪侠影里的张丹枫才是梁羽生的形像代表,但是人总是两面的,金世遗大约是他心入歧途时的造型。但是,他仍然在最后把金世遗扶正了,由此见,邪固然也有其可爱可亲之处,在他的心目中正统的位置始终是占主要地位。这是我推崇梁羽生的原因,在我的心目中无论书品还是人品,梁羽生是在金庸之上的,我以前曾这么说过,现在和以后还会这么说。当然,我的想法并不见得会得到大家的认同,仅仅是个人偏好之见。

没有“开山立寨”的梁羽生,就没有新派武侠的“真命天子”金庸

我仍记得许多年前谈到从金梁小说中各主角的结局,而得出梁羽生思想偏于积极,而金庸的思想偏于消极,被海啸、点绛唇好一顿说,也有许多引证,说到郭靖,说到萧峰等爱国爱民的大侠,怎么就消极了。但是这些大侠们都死了,死在了战场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金庸的心目中,这些努力是怎么也无法改变即定的结果,这就是佛家的注定之说,所以才说他消极。在梁羽生的小说里看不到这一点,你永远看到一种对立,这种对立没有什么注定的结果,即使是在人死去的那一刻也不觉得有一种悲凉之情,觉得死并不是一种结束,把个人的死亡悲哀于整个事业中显得淡然,可能这样并不如金书中的描写能打动人心,却有让人有一种积极的生生不息的人生态度。张丹枫死了,在死前还研发了一套秘籍留给后辈。唐晓澜,唐经天,吕四娘等,他们的死了,那些反清的事业仍在继续。同样的反清,在书侠恩仇录里,陈家洛在一举失败后,远遁西北。

然而书中人物表现出作者的积极与消极,与为人处世上的积极消极尽是完全不同。梁羽生先生也算是武林泰斗,开了新式武侠小说的先河,一生作品无数,为人却十分低调,封笔后我所知的,也仅仅是梁羽生先生信奉基督教,隐居悉尼。有时想,什么是积极消极呢,热衷名利算不算积极呢,远离尘嚣算不算消极呢?心之所往与现实所作或许并不能总是一一对应吧。或许金庸先生向往书中张无忌之事成之后归隐画眉为乐,却总有许多事情无法放下。梁羽生先生欣赏着积极战斗一生,于名利却分外看淡无意着手罢。无论如何,怎么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都不应该予以褒贬的。

没有“开山立寨”的梁羽生,就没有新派武侠的“真命天子”金庸

本不想拿金梁来比,但是一写是从头比到尾,没有谁高谁低,只有喜欢或不喜欢。以前喜欢摘抄梁书中的诗词,以七侠下天山的开篇词作为本文的结局罢。以此怀念那个书生意气,家国情怀,儿女情长的梁羽生时代。

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陀巷泊,吟情渺渺,心事悠悠! 酒冷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招归舟。

明月天涯路远,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难消受灯昏罗帐,伥昙花一现恨难休!飘零惯,金戈铁马,拼葬荒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