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将张岳龄来千阳龙泉寺写诗

文 | 王艾迎

龙泉寺位于千阳县城关镇东部安坡村北面的山坡上,历史十分悠久。它建于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兴盛于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时期。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08年),龙泉寺改名龙泉山普济禅院,并立一碑(此碑今在县文化馆,文字基本清晰可辨)。一致以来,龙泉寺景色秀美,香火旺盛,为千阳的著名景观。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均以龙泉润稼被列为千阳八景之一。

清朝名将张岳龄来千阳龙泉寺写诗

外地到千阳的人,总是慕名而至。

张岳龄,生于1818年,1885年去世,湖南省平江县人,字子衡,名南瞻。道光年间中举人,曾任赣南兵备道、福建按察使,官居副一品,晚年自号铁瓶道人,是当时的著名人物。“晚清四大名臣”中的曾国藩、左宗棠均是他的顶头上司,对他十分器重。张岳龄的新屋落成后,曾国藩为他题写“味蓼书屋”石匾一个,左宗棠为其赠送自己题写的“澹圃”木匾一个。张岳龄曾多年领兵与太平军、回民起义军进行作战,功勋卓著,被清政府赐号策勇巴图鲁(巴图鲁,满语,意为勇士、英雄)。他也是一位文人,善写诗,喜欢探究古迹。他曾亲自去河南省偃师县、巩县,遍访当地群众,证实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墓不在河南,而在自己的家乡湖南省平江县,推翻了唐朝诗人元稹所坚持的杜甫墓在河南的说法。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认定,平江县杜甫墓为唐代诗人杜甫的真墓,可见张岳龄的推断是十分正确的。张岳龄因病返乡后建立了铁瓶诗社,著有《铁瓶诗钞》12卷、《铁瓶东游草》等书。

同治七年(1868年)夏天,他以甘肃省按察使、湘军将领的身份奉命从江南带领湘军来到千阳,驻扎在今千阳县城南面的平江营,指挥镇压回民起义。他的部队先后在今曹家塬、草碧、寇家河、高崖、黄里等地与崔伟(又名崔三,凤翔县人)等人带领的回民起义军数次进行了激烈交战,多次取得胜利。

清朝名将张岳龄来千阳龙泉寺写诗

张岳龄在千阳指挥作战的间隙,慕名游览了龙泉寺。他率领少数随从,兴高采烈地观了看龙泉寺的大殿、泉水、周围的景物,诗兴大发,写下《游龙泉寺》诗一首,全文如下:

龙泉何代寺,远胜问烟霞。

宋碣摹痕久,吴山入望斜。

禁樵余古柏,调水试新荣。

略有兰亭意,沉吟减岁华。

这首诗什么意思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试译如下:龙泉寺是哪个朝代建立?这应该是一处古老的名胜古迹,答案藏在它的香火与霞光里。宋朝石碑上的字被人临帖久了,字迹有些模糊不清。斜站在这里,可以远远望见吴山。因为禁止在此地砍柴,长满了高大粗壮的古柏。长流的泉水,把下面的庄稼浇灌得繁花似锦。这里确有一些兰亭(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园林)的味道,低呤诗句可以减少人们的苍老。

清朝名将张岳龄来千阳龙泉寺写诗

大家看看,这位官员、将军、诗人以他的闲情逸致把我们的龙泉寺描写得多好啊,好像他站在这么美丽的地方,已经完全忘记了眼前硝烟弥漫的战场,沉浸在幸福的人生体味当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和平的祈求和向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